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初败家子 » 第一百零三章 蓄势【驻军千户】

第一百零三章 蓄势【驻军千户】

    原临江路府治衙门。

    留守军队的千户韩三乙带着一车的美酒等礼物前来拜会。毕竟,这可是足足的开过来了两卫兵马,再则听说带队的是中书省官员家里的长子,为了以后的大格局想法,就选择了趁着夜色前来打探一番具体的消息如何。

    ……

    一个精致院落的大堂中。

    “三公子,这队伍里的3疲惫之人,还是屁颠屁颠的牛架着车子拉着汉。只有把他们打的服气了,”汪大想着门口那些排队等候宣判的众多士卒不过就是疯狂的拉着的故事,更别说听听曲子了。

    “军屯,这个可能性必然百分之九十左右了。这个问题,不送商榷,必须保证一县半数之地用于我部军屯。”朱棢看着眼前的人就定下了此次来临江的调子。

    “三公子,这样会不会引起来反弹阿。毕竟可是还有些几千人俘虏在这的,万一来个营啸可就麻烦了。”

    “这种时候发生的话,你们手中的家伙都是干看着不干活的吗?还用咱来教阿。诸位记住,你们镇守的各个县域内,必须保证一半耕地用于军屯,行了,都去办吧。有特殊情况再传音于我。”朱棢好生说了一大堆话,他也准备继续睡大觉去了。

    凌晨,又是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朱棢先前派出去的百户领人回来了,并且成功的打探出了临江岩盐的位置,万事俱备,就差一个合理的作用方法了。

    朱棢大手一挥,随军而来的几个资深匠户跟着白虎就开始测验土地去了。

    这么一大片的岩盐矿床,那可不就是赤裸裸的捡钱

    明朝初期,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官方统计的全国人口总计6054万人,这只是纸面上的人口数据,当时的总人口应该超过7千万。当时明朝直接统治的区域分为十三个布政使司加京师南京。

    当时的京师南京即直隶,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上海,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将原来的直隶称为南直隶。人口达到了1075万人,另有军籍人口116万人。其中苏州府235万人,约占了全“省”五分之一,松江府130万人,京师应天府则有120万人,常州府有77万人,扬州府有73万人。而淮河以北的军事重镇徐州,当时连府都不是,人口也只有18万。可见此时的直隶人口重心在长江以南,江北尤其是淮北地区人口非常稀疏。

    山东的总人口是525万人,另有军籍人口20万。此时的山东兼管辽东,不过此时辽东人口不过50万,尽相当于山东的十分之一。

    北平布政使司,辖区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人口264万人。

    山西布政使司辖区的人口达到508万人(含38万军籍人口),与山东人口基本相当。

    河南,人口216万(含25.3万军籍人口)。

    陕西布政使司,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共计287万人(含23万军籍人口),略多于河南。

    四川,仅有146万人,甚至比苏州一个府还少了近百万人口,另有20万军籍人口。

    湖广布政使司(辖湖北、湖南)人口580万(包括50万军籍人口、60万非汉族人口)。

    广东,总人口324万(含23.5万军籍人口)。当时的广东省辖区,除了现在的广东省,还包括海南省,以及现在广西的沿海地区。

    广西则有148万人,另有10万军籍人口,与四川相当。

    云南总人口只有71万,军籍竟高达45万,仅明朝在云南的驻军就有12万,再加上24万随军家属。

    贵州总人口有126万,但其中有32万却属湖广布政使司(及湖广都指挥使司)管辖。

    江西人口达到906万。

    浙江人口有1048万,另有军籍人口30万。

    福建人口达到419万(含27万军籍人口)。

    现在来看明初应该是非官话方言区,尤其是吴语区人口占比最多的时期,尤其是浙江,人口超过了1000万。

    此时的临江,由于诸多江河汇聚冲刷,也形成了一片县平原地带,肥硕土壤充分的。

    鲁大就是做督粮参政起家的,当然不可能不重视粮草问题,只不过他重视了也没有用。

    明军粮道被断,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战争后期在内地对赣州的五次围剿,粮道如果断了,在赣州围城的大可就麻烦大了。

    唯一没出现缺粮那次是因为汪乔年这个外行出门不带炮兵和步兵,拿骑兵去冲步骑炮配合的农民军,几天就把秦军的骑兵给送了,根本没撑到粮食吃完。

    而剩下那四次断粮,汝州之战是被刘宗敏用轻骑把粮道给切了,朱仙镇之战是被闯曹联军挖壕沟、修炮台包围,项城之战和郏县之战都是因为跑的速度太快(按明军标准),辎重跟不上,不等敌人来切自己就断了。

    所以,明军粮道要是不断,反而不正常。

    那么,后勤这事应该谁来管呢?

    户部是要管的,他们有“赡军输”,“以输转、屯种、籴买、召纳之法实边储”的责任。比如“总理甘肃钱粮”就由户部陕西清吏司的一个郎中负责,“提督蓟州军处粮草”则由山西清吏司的一个郎中负责。

    兵部也是要管的,兵部职方司有“征讨请命将出师,悬赏罚,调兵食,纪功过,以黜陟之”的职责,武器装备则归兵部武库司管,“凡内外官军有征行,移工部给器仗,籍纪其数,制敕下各边征发”。

    朝廷派去坑洪承畴的张若麒,就是兵部职方司郎中。

    工部也要管,皮革、骨角、羽毛这些军事物资,是由工部虞衡司负责的。运河运输、修建道路桥梁、调拨车辆船只,这些涉及工部都水司。工部屯田司则要“设屯以益军储。其规办营造、木植、城砖、军营、官屋及战衣、器械、耕牛、农具之属”。

    太仆寺和苑马寺是管马的,“凡骑操马匹印烙、俵散、课掌、孳牧,以时督察之”。

    部队里的军医归太医院管,“边关卫所及人聚处,各设医生、医士或医官,俱由本院试遣”。

    宦官也得管,兵仗局、火药司是宦官负责的部门。

    言官也得管,本来他们是监督军务,但越到后来越出现直接管军务的倾向。到了崇祯年间,巡按带兵成了常态。

    五军都督府当然也得管后勤,边腹地图、屯种、器械、舟车、薪苇都是它的职责。

    地方上,布政使也要管后勤,“属下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及派管粮储、屯田、清军、驿传、水利、抚民”。洪承畴本来就是陕西布政使司下属的督粮道。

    管司法的按察使司也要管后勤,副使、佥事要分道巡察,比如说卢象昇,前期做的就是兵备道。除了兵备道,还有提学道、清军道、驿传道、协堂道、水利道、屯田道、管河道、盐法道、抚治道、监军道、招练道。

    都指挥使司当然更要管军队后勤,巡捕、军器、漕运、京操、备御都得管。

    府县和卫所直接管辖地方,要调运物资,自然也少不了他们的协助。

    列了这么一大堆部门,首先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明朝直到崇祯末弘光初的时候才形成军阀,权力制衡体系很完善,督抚武将很难自立。但是,这么一套复杂的体系,在朱元璋、朱棣那会儿可以正常运转,时间长了,必然随着官僚系统的劣化而变得故障百出。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的做法居然还是一边放权一边分权。一方面,崇祯下放了一部分权力,比如说,巡抚有资格处置参将级别以下的军官。但另一方面,崇祯依旧担心督抚权力过大,不断派出“特派员”去监视。这些人有文官也有太监,绝大部分都根本不懂军务,而且对崇祯其实也不咋忠诚,后来多数降清。

    就拿松锦大战来说,不听洪承畴的意见,不听祖大寿的意见,从京城空降个郎中来瞎指挥,“挟兵曹之势,收督臣之权,纵心指挥。但知有张兵部,不知有洪总督。”

    洪承畴人品虽然烂,但是作为友军还是很靠谱的。不过崇祯对他的信任一直有限。在明末农民战争早期,山西、河南缙绅都觉得本省的巡抚懂个屁,净瞎指挥,应该让洪承畴做陕西、山西、河南三省总督,统一指挥三省军队。其实他们过奖了,他们那俩巡抚屁都不懂。

    可他们越是这样要求,崇祯越是拒绝,觉得督抚和缙绅的关系不能太好,否则这三省姓朱还是姓洪?然而,像孙传庭这种真的和缙绅关系不好的,在崇祯手下也得死。后来总算让洪承畴当了五省总理,结果崇祯让他“六月灭贼”,于是就有了湫头镇之败,曹文诏被李自成干掉了,洪承畴这个五省总理也不用干了,还是回去当他的陕西总督。

    到后来松锦大战,朝廷派了张若麒来捣乱还不够,又派了个马绍愉,洪承畴的头上骑着两个爷爷。这两人后来都降清了,洪承畴虽说没节操,起码有能力,而崇祯偏让两个能力和节操都没有的人去监督洪承畴。

    等到洪承畴战败了,崇祯倒是表演起他多么信任洪承畴,结果让洪承畴狠狠打了脸。与之对应的是,在大凌河之战中被俘的张春,在沈阳为囚十年不肯剃发,崇祯却坚信张春投降了,将他的两个儿子下狱折磨而死,张春在沈阳绝食自尽。

    在这种情况下,洪承畴连正常的协调指挥都很难做到,能让士兵不哗变就很厉害了。连被围在锦州城里的祖大寿都说不急,让洪承畴小心地慢慢往前推,因为祖大寿的智力正常,他知道先得让洪承畴的大军不被歼灭,才能再想办法救他。崇祯却偏要催死一样催洪承畴进兵。以明军此时低下的组织能力,自然会出现顾头不顾腚的情况。

    明军此时的后勤补给能力已经非常烂了,就算是粮道正常通畅,他们都存不下粮食。

    松锦大战的时候,皇太极是在八月十八日到锦州城北的戚家堡,第二天合围明军,第三天抢了笔架山存粮十二屯。第四天洪承畴一开会,发现明军就剩三天存粮了,突围,中埋伏,然后被清军打崩。张若麒和马绍愉从海路逃回了宁远,然后打报告说都怪洪承畴瞎指挥。

    而皇太极从沈阳出发,是在八月十四,也就是说,清军是以日行一百多里的速度奔袭而来的。皇太极这会儿对于打败洪承畴根本不存疑问,就怕把洪承畴吓跑了。由于明军在侦查骑兵PK方面无法突破清军拦阻,对于锦州以东的情报无从获取,等到发现皇太极的主力抵达,判断出对手要切自己后路,洪承畴估计也就剩几个时辰的反应时间了,以明军的效率,来不及做出任何应对。

    这一战,明军输得和不久后的朱仙镇之战非常相似。朱仙镇之战中,明军赶到朱仙镇的第三天,农民军包围朱仙镇,不仅挖壕沟,还修炮台,六天后,炮台修好了,开始炮击明军,而明军的粮食和火药都用完了,根本没有还手之力。第二天明军突围,被截击,崩溃。

    要说指挥朱仙镇之战的丁启睿是因为水平低才摆出一个缩成一团的乌龟阵,还说得过去,洪承畴在松锦之战中布阵也前重后轻,就不是偶然了。

    因为连续的失败,明军无论是面对清军还是面对闯军,都已经没有萨尔浒之战时那样两三万人就敢深入敌境的胆量了,只有集结成大的军团,才能保证不被轻易歼灭。然而,随着人数的增加,补给难度是几何级增长的。一万人的部队如果变成两万人,补给难度可能就是原来的四倍。集结十来万人的大兵团,其后勤根本不是明朝的陈腐官僚机构能够负担得起的。结果就是松锦之战、朱仙镇之战这样的奇葩情况,就算粮道畅通,营中也只有数日之粮。

    一旦被包围,就需要立刻组织力量进行突击打通粮道,但是这么做的前提是你得本来就打得过人家啊。明军集中精锐力量和清军对攻,能够不落下风,甚至杀伤很多清军,但越是大规模的战斗,尤其是需要不同部队互相配合的战术,明军就越拉胯。再加上陷入包围之后士气动摇,突围的可能性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