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人间笔话 » 读感

读感

    窗外飘着鹅毛大雪,简陋屋舍虽寒,然有古人心血之作做伴,开启书卷便可获益,增加自己的才识,改变自己的孤陋无知之见。做学问者在一个“行”、“苦”和“谦”“化”四字,所谓“行”字,便是去深入自然和生活中,去观察人和事,艺术来自生活,起于细微之中,倘若脱离的生活便是幻想之作,说不上是经典实用之作,正如“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所从书上学到的只是片面的,是他人总结出的经验,而并非你自己能够实用的,荀子《劝学》有言:“‘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都印证了行的益处。所谓“苦”字,就是在学问上下苦功夫,多读多记,多思考,若肯下一番苦功,即便是铁杵也可以磨成尖锐的钢针,正如勾践卧薪尝胆之苦,方能越甲三千可吞吴,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这只是一个大道理,关键在于实践,绝不做言语上的巨人,要敢于行动,“行”与“苦”结合,那么至少证明你是一个有志之人,是不甘于落人之后,想要做出一番成就来的。所谓的“谦”字,也就是做人懂得甘于下游,积畜能量,能以处于低下的姿态,去容事待人接物,那么人总是在进步中,一个人越读书就越感觉到自己无知,首先这种无知是高于先前无知的,这是在接触了庞大的知识量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能力似乎是有限的,可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有当一个人认识自己是处于无知孤略寡闻的状态,那么他才能提升自己,论语中有言“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每一次学习都有不同当日的感受,这是因为人在随着年龄增长,他不断接触新知识,认识观在不断扩充,变得深有见识,就像我构思好了一部小说剧情,写到一半,没有了精力继续,止于半途但又不甘心中止,故而就使自己陷入了其中,每日有不同的感受,不断的进行修改,完不成作品,这部作品就一直不合自己的心意,一直在修改自己的精品漫长之路上,我就觉得古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理论是非常对的,对于一部构思好的作品,那就将之完成,不再原作修改,有新颖的想法那就另起一灶,不同时期,不同的感受。今日进步一点,明日进步一点,也便在无形中成长了起来,钱钟书先生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若真如此,世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关键就在于他是否愿意实践,故而“谦受益,满招损”,易经之中,六卦皆吉,就有因为其谦虚的态度,以学无止境的态度去学习,你就会变得山高海深,能够在这条路上站得住脚步。所谓的“化”字就是真正的做到精通,把认为他人好的融化成自己的,就是所谓的“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化”字是极为难做到的,你能学到并且化为自己所用,那么才能出众脱凡。走在艺术这条路上的人不尽其数,又有多少个人能够出人头地,傅雷先生有过一段深切感受谈及学习,原文如下:

    “在社会上混了一二年而默默无闻的人,不知有多少!反之,真正杰出之士倒在求学时期平平常常,并不出色。为什么?因为得高分的多半是死读书的机械头脑,而有独立思考的人常常不肯,也不屑随波逐流,在一般的标准上与人争长短。总之,求知主要是认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上下古今的历史和千百年人类累积下来的经验,以及物质的空间;主观世界是指自我的精神领域和内心活动。这两种认识的基础都在于养成一个客观冷静的头脑、严密的逻辑、敏锐的感觉和正确的判断。再从大第一,我认为教育当以人格为主,知识其次。孩子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学问欠缺一些没有关系。第二,民族观念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只有真正的民族主义者才是真有骨气的人,而不是狭隘的国家主义者或沙文主义者,也不会变作盲目崇外主义者。只有真正懂得,而且能欣赏、热爱本国传统的道德、人生观、文化、艺术的特点,才能真正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而弃其糟粕。第三,求学的目的应该是“化”,而不是死吞知识,变成字典或书架。我最讨厌有些专家,除了他本身学科以外,一窍不通,更谈不到阔大的胸襟,高远的理想。也有科学家在实际生活中毫不科学;也有文学家艺术家骨子里俗不可耐。这都是读书不化,知识是知识,我是我,两不相关之故。第四,在具体的学习方面,我一向不大重视学校的分数,分数同真正的成绩往往不一致。学校的高才生,年年名列前茅,在社会上混了一二年而默默无闻的人,不知有多少!反之,真正杰出之士倒在求学时期平平常常,并不出色。为什么?因为得高分的多半是死读书的机械头脑,而有独立思考的人常常不肯,也不屑随波逐流,在一般的标准上与人争长短。总之,求知主要是认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上下古今的历史和千百年人类累积下来的经验,以及物质的空间;主观世界是指自我的精神领域和内心活动。这两种认识的基础都在于养成一个客观冷静的头脑、严密的逻辑、敏锐的感觉和正确的判断。再从大处远处看,青年时代仅仅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智、愚、贤、不肖的程度还有待以后的发展。年轻时绝顶聪明的,不一定将来就成大器,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年轻时不大出色的,也不一定一辈子没出息,所谓“大器晚成”的例子多的是。所以便是孩子念完了中学大学,做了几年事,不论成绩如何,也不能以成败去衡量,一时的利害得失如何能断定一生呢?”

    将一本傅雷家书打开,我是连夜读的,从十点一直读到二点钟,老先生的语言质朴,意味深远,对孩子总是谆谆教导,让孩子不要气馁,保持自己虚心的状态,才能使自己进步,有容乃大,读其家书,犹如一个拥有智慧的长者走过来的人生之路,今对晚辈的悉心教导。若是人生路上有这么一个老师,自家孩子又怎么可能不成才呢?一个人若想成才,必须要有一个艰苦的环境和会教育的老师,就像培根所说的:“瓜是生在纯粹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一个人千万不要羡慕别人的成就,因为别人的成就,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换来的。

    在《傅雷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时教育子女极其严厉的傅雷直抒胸臆,爱子情深:“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你的情形与我不同: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你对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算是真正的感激!”

    “古语说得好,塞翁失马,未始非福。你比一般青年经历人事都更早,所以成熟也早。这一回痛苦的经验,大概又使你灵智的长成进了一步。你对艺术的领会又可深入一步。我祝贺你有跟自己斗争的勇气。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所以孩子,我很高兴你这种蜕变的过程,但愿你将来比我对人生有更深切的了解,对人类有更热烈的爱,对艺术有更诚挚的信心!孩子,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辜负我的期望。”

    “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辞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他总觉得在世一日,对儿女教导的责任不容旁贷。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和傅敏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和傅敏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读《傅雷家书》,可知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一个大师应该怀着一个做学徒的心,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家书自问世以来,犹受读者厚爱,其书之所以有够经久不衰,因其多有自谦之意,能容及他学,博采众长,中西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想必大多数人面对这些智慧之言,都会想着将这些东西融为己有。我以前也想过自己能成为李白一号人物,可想来,即便与他交换了,我已经成为一个死人了,李白虽被人尊为诗仙,才气撼岳,诗境若汪洋,豪迈奔放,这源于其放荡不羁的性格,每个人人生都是不同的,亦是一种生命的意义。所以我虽羡慕过那些有才子能写出一本好书,可是我更相信一个人的潜力是无穷的,自己也能写出一本像样的著作,这毕竟是人家对自己孩子的良苦用心,我都想着为艺术献身呢,没想着能够结婚有一个儿子,要是能凭借自己的才思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将来天底下都是我的孩子,我又何必吝啬自己的心血,不来写下自己人生的感悟。

    一本好书总会使人受益匪浅,而一本烂书就会使人沾染不好的习性,走上歧路,傅雷和培根都是比较睿智,健谈的人,总是能说到人的心窝里。培根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难被人发现,相反地,那些牛粪一样轻的谬误倒漂浮在上面到处泛滥。”我这似乎有些剽窃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但是能将这样一位智者的言辞写入自己的随笔之中,提升自己的认识思维,这亦是一种成长。

    写作文章的道理,以气势宏伟广阔、意境深远最难达到,也最为可贵。就像是连日阴雨绵绵的天空刚刚放晴,登临高山之上,眺望平旷的原野,有一览无余之感。又如登临高楼俯瞰大江,独自一人坐在明亮的窗台下,在洁净的茶几旁悠然远眺。又如豪侠英杰之士,身穿狐白裘衣,英姿飒爽,飘然出尘而至,丝毫没有龌龊卑下的污浊之色。这三者都是光明俊伟的气象,文章中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基本上得益于天赋,与人后天努力学习没太大关系。除了孟子、韩愈外,只有汉代的贾谊、唐代的陆贽、宋代的苏轼,他们的文章中达到这一境界的相对最多。明代王守仁的文章也有光英明朗、宏伟雄俊的气象,虽然文辞意旨不够渊博高雅,但他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浑然一体,明快通畅,就好像和知书达理的人谈话,文章言辞和内容都很华美,中心和铺陈相得益彰,这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轻易达到的。

    傅雷先生涉猎及广,对中国历史,艺术,绘画,音乐深有见解,是个极有内涵的人。曾国藩说:“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从他翻译英雄主义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以及巴尔扎克的诸多作品,便是一位有见识的人,诚如精通史实之人往往是熏陶本国文化最深厚的人。

    我虽然现在没有什么名气,但是我相信自己可以在这底层慢慢的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修养,易经里面有句话说得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若真能如此,哪怕有一天出人头地不了,我看这世间只有思想上愚昧不堪的人才会止步,自暴自弃,不努力提升自己,而有懒惰,故而一事无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一句多么简明,而蕴含深意的诗句呀,一个家庭在于和,家和万事兴,一个人若能勤俭,脚踏实地的做事,少说空话,用行动来向人证明,那么成功也就在不远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