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史说三千年 » 四十七、公元前719年(上)

四十七、公元前719年(上)

    这一年开始,天下局势风云突变,各国纷争变得异常激烈。

    “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

    杞国,这个自夏朝大禹的直系后裔建立起的姒姓国家,一直到西周时期的数百年里,曾几度兴废。周武王灭商之后,再次寻找大禹的后裔,便找到了杞东楼公,封他到河南的杞县,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夏礼的祭祀。杞国的再次建国,恰好与莒国被封是在同一时期,而当时,两国的都城相距超过了六百多公里,一个在河南腹地,一个在山东沿海。谁也想不到,在一百年之后,两个相距六百多公里的诸侯国,居然会成为成为邻居。

    杞国自成立之初,就命运多舛,一直受到周边邻国的侵略。先是周成王时期的三监之乱、武庚之乱,后是东夷之乱、鄂国之乱,杞国因为逃避战乱,就一直向东迁徙。最后,迁徙到了山东境内,投靠邾国,比邻而居,建国立业。

    杞国之所以投靠邾国,是因为他们都是颛顼后人,属于同宗的族人。

    但,随着周朝没落,进入春秋时代,天下纷争又起。

    弱肉强食,杞国这样的小国,注定是被欺凌的对象。

    莒国在进入春秋以后,国力日隆。两年前就曾攻入过向国,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莒国国力所向。而这代君王,意气风发,野心勃勃,开疆拓土的宏略一直未渐。所以,莒国国君就盯上了杞国这块肥肉。

    但莒国国君也是懂得分寸的,咬了杞国一口,占了便宜就住手了。他知道一旦吞并杞国,就会遭受邾国,乃至鲁国的联合打击。

    见好就收,鲁国和邾国就不会大动干戈,跟他莒国翻脸。毕竟,鲁国和莒国还是盟国关系。鲁国需要莒国来制衡齐国。

    只能说,莒国国君很聪明,将这个分寸感拿捏的刚刚好,实在厉害。

    “二月戊申日,卫州吁弑其君完。”

    “秋,翬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

    先前说过,卫州吁因为与石厚等纨绔公子们在都城飙车,造成严重事故,死伤不少平民,引起了公愤。所以,卫国国君卫完便将卫州吁和石厚等纨绔公子们驱逐出国。

    而卫州吁和石厚等纨绔公子们并不甘心,时刻想着回到卫国,谋划造反大事。

    石厚虽然纨绔,但很聪明,有一肚子的阴谋诡计。在周平王薨逝那一天,石厚就高兴地对卫州吁说,大事可成了。

    卫州吁不明所以,一头雾水。

    石厚解释说,周平王薨逝,新天子登基,诸侯来朝。届时,他们可以在成周(洛邑)设下埋伏,刺杀卫完。事成之后,卫州吁便可趁势回到卫国,即位卫君。

    卫州吁很高兴,当即与石厚商量起,具体的刺杀事宜。

    首先,要收买卫完身边的人,打探卫完的行程。其次,要招收死士,人数嘛,越多越好,至少要五百以上,才能有胜算。最后,杀了卫完,便封锁消息,迅速回国,借用卫完的名义,掌控政权。

    时间过得很快,周平王丧葬大礼过后,新天子姬林举行登基大典。数十位诸侯前来庆贺,其中就有卫君卫完。

    卫州吁和石厚等人,自然不会蠢到在天子登基大典前或当天,刺杀卫完。原因有二:一是非常时期,都城的防卫严密,刺杀卫君,机会渺茫;二是,即使刺杀卫君成功,他们会引起新天子和诸侯们的众怒,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他们的计划是,等天子登基大典结束后,再行刺杀。而且,石厚还说服卫州吁,打败得凄惨一点,去见卫完,主动忏悔,好唤起卫完的兄弟之情,好获得卫完的原谅。然后,卫州吁再问卫完什么时候离开成周,说那天在西门给卫完践行。

    卫完不疑有他,被卫州吁的表演所迷惑,感动之余,就答应了。

    然后,那天,卫州吁和石厚提前在西门附近,预先埋伏了神箭手和五百死士。卫州吁则摆下酒菜,充分表演,与卫完述说往事,感慨父子之情,兄弟之情。卫完沉浸其中,感慨不已。

    突然,嘭的一声,一只利箭在黑暗中激射而出,犹如毒蛇一般,扎进卫完的头颅。

    “敌袭,敌袭!”

    卫完的亲卫见卫君被杀,顿时慌作一团。

    这时,卫州吁埋伏的五百死士,迅速杀了出来,将卫完亲卫团团围住。

    卫完则死死瞪着微笑的卫州吁,他灵光乍现,突然明白这一切,都是卫州吁的阴谋诡计。卫州吁忏悔是假,述说兄弟之情是假,为他践行是假,一切都是假的。卫州吁的目的是要杀他啊!

    卫完张口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他向侧边倒去,死不瞑目。

    卫州吁则镇定得喝下一杯酒,叹气道:“卫完,你放心去吧。我当了卫君,必然能让卫国走向强大。”

    约莫一刻钟左右,卫完的亲卫被清理完毕。

    卫州吁和石厚等人,按照既定谋划,用车载着卫完的尸体,打着国君回国的名号,向卫国都城疾驰。

    顺利进入卫国都城和宫城,他们又迅速控制宫城。随后,他们以卫完的名义,召集文武大臣开会。

    一众文武大臣进入宫门,就被控制了起来。等他们见到卫州吁和石厚等人,又是惊讶又是疑惑。

    有些忠义之臣,大声斥责卫州吁怎么在这里,问他卫君在哪里,问他们把卫君怎么了。

    卫州吁说,卫完突然暴病而亡,临终之前让位了给他。所以,他回来,是要给卫完举行丧礼,要继位国君之位。

    众人如遭雷击,不知所措,惊愕不已。

    忠义之臣们,痛哭流涕,破口大骂!其中一人,便是石厚的父亲石碏。他不仅骂卫州吁,更骂石厚,不忠不孝,狼狈为奸,简直该死。

    石厚虽然阴险,但对父亲还是尊敬的。他不忍父亲被杀,便对卫州吁说,他父亲老了,糊涂了,请准允他命人带回家去看管。

    对于手下第一谋士的请求,卫州吁很快应允。

    不过,其他人嘛,那他就不客气了,当场命人斩杀。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血淋淋的场面,令一些胆小的卿大夫害怕不已,当场跪下,向卫州吁效忠。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毕竟,大部分人都是怕死的。

    如此,卫州吁以血腥手段,迅速掌控政权,即位卫君。

    卫州吁即位不正,听人民们到处谈论他弑兄篡位的丑事,很是光火。他严令禁止人民谈论此事,可收效不大。于是他问计石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石厚就说,办法有两条:一条是让重用贤臣,让人民安居乐业,人民自然感恩君上;另一条是对外征伐,只要赢得战争,就有丰厚的回报,权贵和人民都有利可图,皆大欢喜。

    卫州吁觉得很有道理,不过他认为重用贤臣这条,行不通。因为他弑兄篡位,擅杀忠臣臣,贤臣不骂他就不错了,哪里还会出来给他做事。

    所以,眼下只有发动战争这一条路可行。

    卫州吁问:攻伐哪国?

    石厚说:郑国!卫完因助共叔段,出兵伐郑不利,被郑君姬寤生接连报复,攻打卫国两次,导致卫国损失了几座城池。如果君上能攻伐郑国,能收复城池,名望必能超越卫完,受人民拥戴。

    卫州吁担心道:郑国实力强大,恐怕不易战胜。况且,齐、郑有石门之盟,卫如果伐郑,齐国一定会救郑。卫国哪能抵得过齐郑两国?

    石厚说:当今异姓之国,只有宋国为公爵爵位最高;同姓之国,只有鲁国称叔父辈分最高。主公欲伐郑,必须遣使于宋、鲁,求其出兵相助,并合陈、蔡之师,五国伐郑,还担心不能取胜么!

    卫州吁说:陈国、蔡国都是小国,向来顺从周王。郑国与周室最近的矛盾,陈、蔡一定都知道,让他们一起伐郑,他们都会同意。但是宋国鲁国都是大国,哪能强迫他们也来伐郑?

    石厚说:主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昔日宋穆公是从其兄长宋宣公那接受的君位。穆公临死的时候,为了报答兄长的恩德,舍弃了其子公子冯,而传位给兄长之子与夷。公子冯怨恨父亲而妒忌公子与夷,出逃到郑国。郑伯接纳了公子冯,经常想为了公子冯起兵伐宋。夺取本应该属于公子冯的君位。今日我们约定宋国君主一起伐郑,正中宋国人的下怀。鲁国的公子翚手握兵权,有野心,又贪权好色,我们可以贿赂他,他十有八九会出兵助卫。如此,我们便能组成五国联军,共同讨伐郑国。

    卫州吁大喜,即日派使者前往鲁、陈、蔡国。不过,去宋国的使者不好选。于是,石厚推荐一人,姓宁名翊,是河南中牟人。这人很有口才,是个舌辩之士。卫州吁一番考教之后,就决定派宁翊出使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