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歌宋 » 第三十二章 窑里乾坤色斑斓

第三十二章 窑里乾坤色斑斓

    次日清晨,赵窉还在沉睡,被柳娘轻声唤醒,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听到帐篷外有轻微的嘈杂声。

    “官家,刘捕头回来了”。柳娘的声音有些兴奋,眼睛亮亮的,对那些蛮夷没有吃了捕头感到高兴和惊疑。

    赵窉也不更衣,穿了小褂走出帐篷。

    两个强悍的夷人抬了一个竹床,慢慢走过来,刘捕头躺在床上,神情萎靡。见到皇帝走过来,嘴巴颤抖,眼泪扑簌簌的流下,似有天大的委屈要向皇帝诉说。

    赵窉拍了拍捕快的肩膀,“刘捕头,你辛苦了,你不仅是朕的忠臣,更是朕的福将,那些蛮夷也甚是可怜,唉!”

    捕快听得赵窉的叹息,愣了愣神,也是一声叹息,“唉!”。自己从竹床上挪下来,朝两个强壮的妇人挥挥手,妇人也不多话,抬了竹床自去了。

    “刘捕头,她们没吃你啊?怎么还把你抬回来了?”柳娘有些好奇。

    捕快嘴巴颤抖,“她们…她们…”,最终还是一声叹息,转身走向军卒的行军锅,去找吃的。

    柳娘更不懂了,看向赵窉。“柳娘莫再问了,刘捕头没事的,用膳,趁天气好,出谷,回行在”。

    此后一路顺遂,半日后,队伍出了谷口。远处的海峡与平原遥遥可见。赵窉心情甚好,再不停留,日落前,队伍抵达行在。

    “官家,这一出去就是二十多天,行在变化可大了”。瑞福在伺候赵窉沐浴,虫儿在外间一边整理换洗的衣服,一边和赵窉聊着。

    “左相迁了好些人去了北边,说是继续屯田,造屋。家眷还是留在行在。西边正在建渔场,好几个。”

    “张将军的军卒来了吗”?赵窉更关心石炭矿何时开建。

    “已经来了一些,约莫千把人吧,一登岛,就都去了北边。那些伤兵也来了,左相建了一个新的伤兵营,让那些伤兵在营里修养,说是养好了伤,还是要安排活计的,官家何时去巡视伤兵营啊”?

    “太后可安好”?赵窉没理会虫儿的问话,先问紧要的事情。

    “太后安好,每日种菜,心情也好,左相有事禀报太后,太后都笑眯眯的允了,官家是怎么帮那个妇人生产的?柳娘说得神乎其神的,是把那个婴孩转出来的吗”?

    “左相诸事繁杂,也很辛苦啊,对了,我让左相找制瓷的工匠,如何了”?

    “左相找好了,龙泉窑的老供奉,还把窑口也烧好了,老供奉在四处找土呢,说这里山高林密的,必有烧瓷的好土,官家那个妇人何时来拆线,我也想看看呢”。

    “瑞福,一会去和殿帅说一声,军士背回来的那三千斤焦炭,明天送到窑上,我要用”。

    “好的,官家”。

    “虫儿,以后教你当稳婆如何?”

    “真的官家!?我…还是伺候官家比较好。官家,那一刀要切开多长?”

    次日清晨,赵窉先拜见了太后,说了些发现石炭和猛火油的事情,太后没有过多言语,只说如何打理,与二位相公商量即可。

    出了太后寝宫,赵窉就直奔制瓷作坊。

    陆秀夫的办事效率很高,两口火窑一大一小,都已经干透,用火烧瓷实了,制瓷的诸般用具也已备齐,一堆堆的劈柴和焦炭用麻袋装着,堆在一旁。

    一个白须老者恭敬的在一旁站立,见到赵窉来了,忙上前躬身一礼,“草民见过官家”。

    “老丈免礼,老丈如何称呼”?

    “回禀官家,草民李三,本是龙泉窑口的制瓷工匠,在福州受朝廷招募,此后一直跟随行在,直到来到琉求”。

    “老供奉辛苦,一路随驾至此,甚是难得,朕心甚慰。”

    “草民惭愧,愿为官家效力”。

    “老供奉,我对制瓷是不懂的,今日也不是为制瓷而来”。

    李三有些听不懂了,官家要来看瓷器窑,不看瓷器制作,看什么?

    “草民愚钝,请官家示下”。

    “老供奉,其实我也不知道要做什么,所以还要劳烦老供奉给我把把关,此事暂且不宜宣扬,嗯,老供奉可否只留下两个体己的弟子,与我一起参详一下,其他众人且散了吧”。赵窉一席话云里雾里的,老供奉更不明白了,却也不敢怠慢,遣散了一众想在官家面前露一手的众弟子,只留了两个最贴心的弟子。

    “老供奉可有硝石粉,和石灰粉”?

    “回禀官家,这两样我这作坊就有的,做釉料需要加碱粉,制瓷作坊通常都会备一些的”。

    “很好,劳烦老供奉差人去取些河沙来,要淘洗干净的,再过筛,只要最细的河沙”。

    李三一脸懵,还是命两个徒弟去取河沙。

    “今日,不用木柴烧窑,老供奉可以试试这焦炭,这是前几日,北边的军士们用石炭提炼的,火势甚猛,只是我不知道,可有观察火势温度的法门”?

    李三明白一点了,官家要看这叫做焦炭的石炭,能把窑温烧到多高。这是他的骄傲,窑温对瓷器烧制太重要了,烧不透,釉色就发不出来,那就是残次品。窑温过高,可能瓷器就经不住,烧裂了。通常制好的瓷胚入窑,是要焚香祷告的,有庄严的点火仪式。窑温变化全凭老师傅的眼力,和一种称之为火照的瓷片。火照一半施釉,可以用长长的铁杆子送入窑里,观察火照的局部变化来判断窑里的温度。

    “好叫官家知道,这窑温变化,主要靠有经验的工匠看瓷胚的变化,也可以用火照来判断,不怕官家笑话,还有些工匠往窑口里吐口痰,看痰如何烧干了,也可以知晓的”。

    “甚好!老供奉,我想把那河沙拿来烧一烧,还要劳烦老供奉把那窑温看好了,且看看河沙的变化如何”?

    老供奉一时语塞,官家要烧沙子?消遣老夫?再看官家表情,热情,认真,不似作伪,再想想听到的官家诸般手段,便不再多问。

    “谨尊官家圣命”!

    李三和两个徒弟各自取了筛过的河沙,又往里面加入硝石粉和生石灰。官家说他也不知道按照什么比例来加,只让三人凭感觉自己加。

    三个装瓷胚的匣子装了三种沙子,被送入窑中。点燃了焦炭。

    一开始,窑温并不高,焦炭烧起来要点时间,比木柴烧窑来得慢。渐渐的,火苗子就起来了。老供奉有些惊疑,这个焦炭比木柴可经烧多了,烧起来红通通的。

    “把风箱扯起来”!赵窉来了精神,喊了一嗓子。

    两个徒弟便开始拉动两个大风箱,呼呼的往窑里送风。火借风势,窜得更高。老供奉瞪大了眼睛,一眨不眨,眼看着黄色火苗逐渐变成了红色,红色的外沿是蓝色。他有些拿不准窑里的温度了,从望窑处,颤巍巍的送了一个火照进入窑内。

    “这温度…这温度…官家,这温度前所未见啊,早已过了烧瓷的温度了”。

    赵窉没有接话,也从望窑处紧紧盯着那三匣子沙子。沙子依然是沙子,似乎变红了一些。“再多送些风”!赵窉又喊了一嗓子。

    两个徒弟顾不得满头的汗水,涨红了脸,拼命的拉动风箱。

    窑里的焦炭燃烧得更加炽烈,变成了一团火,紧紧包裹着那三个匣子。

    终于,老供奉发现,那些沙子有了变化,沙子变得通红,然后像雪花一样融化,融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变成了一匣子熔浆,三种颜色各异的熔浆。

    老供奉虽然不知道窑里的温度到底如何了,但他知道,这样的温度,百炼钢也会被烧熔,顽石也会被烧熔。老供奉还在想着哪个匣子里的颜色好看。忽听得官家在哈哈大笑。

    “哈哈哈!老供奉,你可会吹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