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诸天有我 » 第二十六章 宁王之乱

第二十六章 宁王之乱

    正德十四年,皇帝西巡归来后,又欲下江南,并周游天下,为了谏阻南巡,惹起一场朝臣大请愿。

    于是,怀有野心的宁王朱宸濠借口皇帝荒淫无道,欲学成祖,是年六月十四日兴兵,杀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以李士实、刘养正为左、右丞相,以王纶为兵部尚书,集众号称十万,并发檄各地,指斥朝廷。

    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闻变,举兵勤王,会齐各地军兵,于七月二十日攻克南昌。

    宁王闻讯,回救南昌,二十四日与王守仁军相遇于南昌东北的黄家渡,叛军败退八字垴。

    二十六日,明军以火攻,朱宸濠大败,将士焚溺而死者3万余人。

    皇帝隐瞒军情,坚持南下,在南直隶巡视各地。

    而后王阳明将功劳归于皇帝的小号身份——镇国府大将军朱寿,皇帝才勉强受俘,回返京师。

    ……

    鄠县,冯家。

    “子畏啊,听说你在宁王府待了半年,之后装疯卖傻离开了那里,然后举报宁王谋逆,没想到宁王果真起兵造反。”

    冯魁看着眼前近五十岁的文士,颇为欣赏地说道。

    而文士不是别人,正是有“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称呼的唐寅,字伯虎,也字子畏。

    唐寅心有余悸地说道:“某要是晚些日子,就真的要被归入乱党之中了。只是我虽然脱离了虎穴,但不少官员仍觉得我有嫌疑在身,我在江南可谓寸步难行啊。”

    说着他又感激地看向冯魁道:“幸得冯老爷看重,招为画师,不吝钱财,我唐寅才总算在这西安有了落脚之地。”

    冯魁哈哈大笑:“子畏啊,你通晓琴棋书画,又善作诗词,看惯了江南秀色,如今感受一番西北的雄奇壮丽也是不错啊。”

    唐寅也是抚须笑道:“冯老爷说的是啊,关中大地,八百秦川,南有秦岭,北有高原,西有牧场,东有河水,秦汉雄风不减,隋唐豪气依旧,唐寅竟也觉得心胸开阔了不少,真是一块千年宝地啊。”

    听着这番赞美之话,冯魁也觉得唐寅是真的有才,不愧是昔日应天府解元,又有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在他府中还真是有些屈才了。

    “子畏,我冯家生意兴隆,也招揽了不少画工、文书,以后你便是我冯家的书画总管了。

    但我冯家画卷,讲究写实,讲究真貌,着重水彩,着重比例,以便商客往来。至于文书,力求清晰简洁,方便主客。想以子畏之才,这些不过小道尔。”

    冯魁笑着交代了一番,而唐寅也是不断点头,毕竟他也做过小吏,有了多年的摸爬滚打经历,早不是当初的风流士子了。

    “子畏,你才年近五十,我让夫人给你招揽一门亲事如何?”

    唐寅却是有些不好拒绝,毕竟他至今没有子嗣,混得越发困窘,年轻女子也嫌弃他的年龄。现在他总算安定下来,如果能有一门合适的亲事,那就再好不过了。

    他颇有些感动道:“得遇冯老爷大恩,我唐寅定至死不忘。”

    ……

    正德十五年,皇帝不再和臣子争执,勉强同意北返。

    九月,经过清浦江,皇帝竟然自驾小船捕鱼玩耍。

    冯若羽只得随了皇帝意思,也架着一小船紧跟其后,与其一同捕鱼。

    皇帝提网时见着鱼多,心里大喜,尽力拖拉,小船失去平衡,他也跌落入水。

    一直观察着旁边的冯若羽赶紧跳下江中,及时扶住皇帝,让他未曾吸入冷水。

    虽然皇帝自幼在宫中长大,不会游泳,可冯若羽却是水性极好,在渭水、黄河之中都曾游过。

    在岸上一行人紧张不止的时候,冯若羽推着皇帝上了小船。

    虽然惊险,皇帝却是觉得刺激,大笑不停,岸上侍卫官员也是松了口气。

    冯若羽却不敢大意,赶紧将架着小船上了岸边,急忙给皇帝换上干净衣物。

    “陛下,您刚刚落水,身体肯定受寒了,现在阳光明媚,不如打一套拳法如何?”

    皇帝这时才想起了他自己竟然也是一个三流高手,虽说只打通了一条正经,但也强过一般人,所以骑马拉弓都颇为轻松。

    “若羽说得是啊,那本大将军就打打你们冯家的`蛮牛拳法’吧。”

    随后君臣二人就在平地上较量起了武艺,拳来拳往,打得好不热闹。

    “本大将军知道你小子是个绝顶高手,拳头就这么点儿力气吗?”

    皇帝有些不满地说道,却是让冯若羽有些为难,他干脆不用功力,全靠力气和皇帝较劲起来。

    打了约小半个时辰,皇帝和冯若羽都是满头大汗,忽地拳头相撞,又立刻分开,随地坐下,然后相视大笑。

    “若羽啊,满朝公卿都不如你,他们平时态度严肃,可做事情却总是不尽如意,也只有你肯陪着朕瞎闹。”

    皇帝大大咧咧地说着,一旁站着的随从官吏却都不敢发出一点声响,也全当没有听到过这句话。

    冯若羽心有感动,知道皇帝在宫中十分郁闷,所以才经常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但却从未耽误过国家大事。

    “大将军不可妄自菲薄啊,上前年大将军威震边关,去年还亲自南征,今年又在南直隶巡视地方。

    末将知道大将军行事虽然出人意料,但总有深意在这其中,朝廷官员虽然十分不满,但却不敢欺上瞒下,也不敢误国误民,这都是他们生怕被大将军察觉啊。”

    皇帝并未摇头,也并未点头,只是笑着不说话,看向冯若羽的眼光却是更加欣赏了。

    缓了缓气,皇帝换言说道:“你们冯家兄弟个个高大,为人率直,能力出众,一点不像那些腐儒。又都有武功在身,纵横朝廷江湖,行事自由,让朕也是颇为羡慕啊。”

    冯若羽心中自知,这都是他们父亲因材施教的结果,冯魁给了他们三个方向的选择:

    一是民间,或是行商,或是地主,或是工匠,或是隐居,或是修道;

    二是江湖,或是行侠仗义,或是开宗立派,或是闯荡异域;

    三是朝廷,或是科举,或是武举,或是立功,或是举荐。

    想罢,冯若羽口中幸运地说道:“这些都是我爹教的,他告诉我们兄弟,冯家男儿必为伟丈夫,女儿必为女君子,天下无处不可行。”

    皇帝放声大笑:“说得好啊,儿女都是英杰,方可逍遥天下。”

    说着皇帝眼中又闪过一些落寞,他自幼长在深宫,可父皇母后都早早离世,这些文人师傅又都刻板无趣,对天下的见识可能还不如冯家一行兄弟姐妹呢。

    冯若羽趁机宽慰道:“大将军也当振作,先皇可是对您寄予厚望,朝堂百官也只是固执于礼仪,天下也较为安定,边关将士都对大将军信任有加。

    只要做出成绩,将士安心,百姓爱戴,大将军的行事,文官也只是嘴上激动而已。

    再说天下之大,趣事又何曾少过,大将军不就对草原、西洋之事极有主见吗?”

    皇帝呼出一口闷气,果然放松了不少,是啊,天下向好,大明之外尚有天地,大明之内也有如冯家兄弟这般有趣之人,这日子还有得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