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刘邦穿越崇祯皇帝 » 21率军出京

21率军出京

    后金这边没什么大事,袁崇焕这个刺头却给刘邦没事找事。

    九月十二和九月十五,老刘连续收到袁蛮子两道奏章。

    大意都是弹劾毛文龙,说毛文龙如何夸大战功,如何与建奴私下进行贸易,给予了东奴很大的帮助,缓解了他们的物资短缺,如此种种。

    总之就是毛文龙大逆不道,私通贼虏,希望皇上明察,并给予严厉处置。

    刘邦淡淡一笑,批复道:朕已授予毛总兵便宜行事之权,毛卿所为亦有朕之筹谋,自有深意。卿无需过虑,卿当与毛卿携手共击贼虏。东江镇之军纪,朕亦会严查之。

    毛文龙与袁崇焕的矛盾,刘邦就这么淡化处理了事。

    这道批复也是告诉袁崇焕,毛文龙是我支持的大将,也是我在直接指挥,你不要过多越权干涉,好好与他合作就对了。

    明朝历来是重文轻武的,袁崇焕是个文臣领兵,地位上明里暗里都高毛文龙一等,所以一直把毛文龙当作下属来看待。

    刘邦这些天的一番操作,让毛文龙渐渐有与袁崇焕平起平坐的趋势。

    这也是与建奴军事斗争的需要,武将的地位该有所提高了。

    毛文龙以一己之力组建东江镇以来,朝廷拨付的粮饷非常有限,后勤钱粮绝大部分都是靠毛文龙自筹。

    这种情况下,还不让人家自己想点办法?

    夸大战功,辽东将领哪个不是驾轻就熟。这件事,让督军去督查即可,也不能太过分,该查办还是要查办。

    至于与东奴贸易一事,要看是怎么个贸易法。

    敌我双方之间,一边打仗一边做生意,历来都是存在的。

    交换俘虏实际也是一种交易。

    粮食马匹等物资交换,也是可以理解的。

    各取所需。

    活着,才能继续战斗下去。

    之前刘邦派人送去了些许的钱粮,但那只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

    东江镇这么多人要养活,毛文龙只能用尽一切手段。

    这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交换物资也让建奴受益了,东江镇这边又何尝没有受益?

    战争最终还是靠在战场上拼杀来决定结果的。

    最后能打赢就行了。

    毛文龙,朕之彭越啊!

    老刘对毛文龙是要重用的,更得好好保护,绝不能让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的事件再重演。

    经过这些天一系列的操作,应该是不可能再重演了。

    老刘又想起了自己的老兄弟彭越,一直都是衷心耿耿地帮着刘邦打游击,掏项羽的后方老窝。

    从来都没有过反叛的想法,最后被抓的时候连反抗都没有反抗过,只想着陈述自己的忠诚。

    老刘抓了之后又把他放了,结果这个吕后硬是把彭越带回来给害了。

    唉!都是咱的老兄弟啊!

    上一世,老刘保护不了你们。

    这一世,老刘定要护得兄弟们周全。

    你们就算要死,也只能死在与建奴厮杀的战场上,绝对不能死在自己人手里。

    这是刘邦的底线,谁都不能逾越。

    朱由检就是太刻薄寡恩,从来没有把哪个文臣武将真正当做自己的兄弟,当做自己人。

    干事的时候就把他们顶在前面,出事了就让他们背黑锅。

    越是忠心的人,他越是把他们往死里坑。

    孙传庭,卢象升,都是被他坑死的。

    打不过建奴了,他想和谈的时候,就让兵部尚书陈新甲秘密去谈。

    结果和谈一事被朝野知道了,满朝文武一片哗然。

    朱由检就把陈新甲杀了,说都是他私自干的。

    就这么个没有担当的皇帝,谁还会真心给他办事?

    天子守国门就是个笑话。

    临死的时候下的遗言还说他不是亡国之君,大臣们都是亡国之臣。

    还在死要面子,让百官背锅。

    大明的败亡,他肯定是要负领导责任的。

    刘邦一边喝茶,一边磕着瓜子,一边对朱由检展开了每日一骂。

    做皇帝绝对不能做朱由检!

    老刘在心里默默重复道。

    这句话他每天都要说一遍。

    练兵,批阅奏章,酒局,谈人生。

    老刘每天乐此不疲地干着这几件事。

    三点一线,相当单纯。

    九月二十日,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刘邦在与孙承宗等重臣一番商谈之后,率领御林军六千多人,三千骑兵,三千步兵,五百辎重兵,浩浩荡荡朝天津进发。

    这些天又找各军营薅羊毛了,兵力直线上升。

    京师到天津的直线距离大约两百七十多里路,明朝时期的官道的话大约三百多里。

    刘邦一边行军,一边练兵,一边体察一路上的民情。

    此时官道上已经出现大量的乞丐、流民。

    由于持续的旱灾,很多田地都没有什么收成。

    老百姓没有吃的,只能到处找吃的。

    这就是乞丐和流民产生的根本原因。

    不扯其他的,就是粮食!

    这些灾民如果不赈济,长期下去,其中有不少就会成为流寇。

    这就是李自成、张献忠的起源。

    有饭吃,有几个人会造反?

    就算你李自成、张献忠造反,吃饱饭的老百姓会跟着你干杀头的事?

    灾民必须赶快赈济,而更深远的事情,就是解决粮食问题。

    徐光启那边如果尽快能找到番薯这些作物,并加以大规模的种植,也许能解决不少问题。

    但也不是绝对的,想和做是两码事。

    实施的过程中多少都会出现偏差,番薯能否大规模成活,是否真的适宜在这个充满旱灾的明末,还不好说。

    总之,先干了再说吧!

    摸着石头过河。

    “在此处设置三个粥棚!米粥水量适宜,不得过干,亦不得过于稀疏!”

    一身文官打扮的洪承畴指着官道旁的一块空地,对着几个官吏吩咐道。

    “是!洪大人!”

    几人赶紧将马车上的木料等物事卸下来,动作熟练地开始搭建粥棚。

    不一会的功夫,三个简易的粥棚就搭建起来了。

    “施粥啦!”吏员们朝流民大喊道。

    “施粥?”

    “有粥?”

    “快,三娃子,那边施粥,快过去!”

    “爹,我扶您,咱们快过去,有吃的了,能活命了!”

    灾民们互相呼喊着,搀扶着朝粥棚走去。

    他们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瘦骨嶙峋,眼冒绿光。

    “施粥也是有讲究的,不能太稠,饿久了的人容易撑坏肚子。也不能太稀,那样吃不饱!”

    洪承畴对身旁几个同样穿着官服的人提点道。

    他在前些天被皇帝从陕西调过来,专门负责赈济灾民。

    皇帝还为他专门设置了一个官职:北直隶赈灾司主事,正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