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刘邦穿越崇祯皇帝 » 26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大明穷

26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大明穷

    每天除了处理奏章,刘邦就是带着御林军到城外平奴骑兵营大营,跟将士们一起训练。

    都是骑兵,训练骑战配合,再就是习练水性,习水战。

    上运兵船,在海上兜一圈后,就在天津港附近的浅滩上训练登陆战。

    很多士兵都是旱鸭子,这样在沿海打游击是完全不行的。

    游泳是必备技能,必须掌握并熟练起来。

    所以,去辽东辽南打游击这个事情急不得。

    包括白杆兵也是一样,每天也都在训练这些项目。

    再比如坐船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士兵上去就吐,晕船。

    这种情况,得多坐几天,习惯了也就不晕了。

    还有船上的卫生也得做好,淡水要充足,食品也要保持新鲜,不然在海上是要死人的。

    万一再闹个什么瘟疫,整船兵将都得报销。

    这海军陆战队的训练,细究起来,还真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还不包括去建奴后方打游击的生存技巧,在山林里独立生存作战的能力,团队隐秘配合协作的能力。

    这些只有到了长生岛再进行训练,这边的地理环境不符合。

    这些训练项目,刘邦也跟士兵们一起亲力亲为。

    士兵们做的事情,他都必须要亲自去做几次。

    这样,他才能对战争的具体情况作出最符合实际的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虽然楚汉战争时期他打过很多的仗,但毕竟过了一千好几百年,对手也不一样。

    战争的形式和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像这种海军陆战队般的作战方式,游击战战法,他就没有亲身参与和领导过。

    所以,他必须亲力亲为。

    像朱由检那样高高在上,每天在朝廷上跟百官扯皮,对基层的情况和前线的战事一点都不了解,那就是取死之道。

    对实际情况完全不了解,完全不清楚将士们每天做的具体事情,有哪些困难,困难有多大,将士们的心态是怎么样的,这些都不清楚,怎么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可以这么讲,从朱由检放不下架子,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工作模式开启的时候开始,他的败亡就已经注定了。

    一个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去做决策,怎么可能不失败?

    想到这些,刘邦微微叹了口气。

    但这又能怪朱由检多少?他还只是个孩子。他的父兄们,祖父、曾祖们,也都是一直在深宫大院里面的工作模式。

    他只是继承了他们的工作模式。

    要他大刀阔斧地去改,也是为难他了。

    刘邦也渐渐开始有些同情朱由检,都不容易啊!

    同情归同情,局面必须扳回来!

    除了批阅奏章、练兵,刘邦也会视察天津的城防,还有火器司、兵甲司的战备情况,还有造船司打造战舰、运兵船、商船的进度。

    徐光启到澳门请了一些葡萄牙、荷兰的工匠、佣兵过来帮忙造船。

    造船这个事情工程量大,不是一朝一夕能量产的。

    虽然刘邦给造船司投入了巨资,但是这是时代局限性,就这么个产能。

    战舰上还要配红衣大炮和其他火器,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燧发枪也在研制中,但这个东西要说能改变战局,刘邦估计还是不现实的。

    毕竟东西世界的海路贸易已经很发达了。

    如果这个东西能改变战局,不说大明会去大量采买。

    就是欧洲那些国家也会带着远超大明和后金的军事装备打过来抢资源吧!

    人都不是傻子。

    不但不傻,都还聪明的很。

    所以这些事情既然没有发生,那就说明燧发枪改变不了总体战局。

    最多只能够局部加成。

    但有总比没有好,既然有,那就先做一些再说吧!

    又是一笔笔银子砸进去,刘邦心里在滴血。

    虽然魏忠贤的南厂那边不断在送银子过来,但也顶不住军工装备和军饷这么大的两个无底洞。

    搞钱,搞钱!

    刘邦愁得头发都快白了。

    大明商会刚成立,皇家商队刚刚出发,还没到福建呢!

    海路贸易的利润还早得很。

    内帑都快见底了,怎么办?

    看着御书房的军事舆图,刘邦心思飞快转动。

    眼睛紧紧盯着盖州、复州那一片。

    还是得从建奴那里搞银子!

    去他们那里抢!

    抢来的银子和物资,养肥大明,然后再继续去打,去抢这些东奴!

    这其实就是建奴对大明的战略。

    现在刘邦准备用在建奴身上。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大明穷!

    嘿嘿,想到这些,刘邦得意地笑了。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老刘每天除了批阅奏章,就是练兵,视察军工,有时候还去视察天津这片的屯田和流民、灾民安置情况,再就是晚上的酒局,酒局之后的畅谈人生、培育皇室后代。

    繁忙之中夹着不少的压力,压力之中又带着不少的激情。

    十月十六这天,御书房的酒局中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

    也可以说是一名神秘的囚犯。

    是开天辟地第一个跟大明皇帝一起吃饭的囚犯。

    谁?

    白水县王二。

    就这么个名字,王二。

    很多人会忽略这个名字,但就是这个王二,却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发起之人,比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这些人都要早。

    历史上的他很快就被朝廷剿灭了,掀起的浪花不大。

    但却是第一朵浪花。

    刘邦之前派卢象升前往陕西招兵、练兵、赈灾,但钱粮有限,不可能顾及到方方面面的事情。

    刘邦也没指望他能将陕西民变扼杀于摇篮。

    能够起到一个减缓的作用,就已经达到了他的心理预期了。

    白水县,陕西一个小县城,由于饥荒,爆发了民变,流民攻占了县衙。

    领头的,就是这个王二。

    本来按照历史轨迹,王二被官军打败擒获之后,是要送到京城斩首的。

    但是刘邦在收到卢象升的战报奏章后,立即就下旨,让他不要斩杀这些流民。

    流民中的领头的大小头目先全部押送到天津来,其余的人全部放了,就地作为灾民进行安置。

    发给赈灾粮,发种子和耕牛,就地耕作。

    平时游手好闲的那些人,就送到省城西安帮忙修缮军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