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长喜卫郎马上 » 第2章 繁霜

第2章 繁霜

    南面的河工千恩万谢,对着小郭学士跪拜不止;北面的河工捶胸顿足,哭号震天。

    小郭学士不忍再看,勒转马头,往长安方向慢慢行去。

    他年少得意,邢州一带的文士没有不识得他郭守敬的。去年又受恩师张文谦举荐,任官提举诸路河渠,第一站便是要在这京兆府整修水渠,做出一番功绩来。不想上下官员克扣物资太狠,一冬天过去,民夫死的死伤的伤,眼看渠要修成了,南面退回来的乱兵竟然还要把这些挣扎求活的人变成奴隶运走。

    愤怒。

    愤怒至极的郭守敬赶回长安,找到当年他在金莲川幕府的故交,京兆宣抚司副使商挺,一番据理力争,也不过换来保全一半人的承诺。

    面前的乱兵里没有莫哥的身影,当然不会有,大蒙古国宗王莫哥要带着主力往北走,在场的不知道是他哪个手下,兴许是手下的手下。就是这么几个散兵游勇,长安城里的官员能制止的不愿意出手,想要制止的没这能力。

    郭守敬知道原因,大汗蒙哥死了,说是病死在钓鱼城,实际怎么死的大家心知肚明。在这个当口,蒙古众宗王支持谁,谁就会成为新的大汗。没人知道莫哥的想法,也没人敢在这个时候承受激怒他的风险。

    叹了口气,郭守敬半眯着眼,还在看着被他辜负的这帮民夫,他知道其中也有泼皮无赖,但大部分都是淳朴的庄稼汉。然后他注意到一个人,没法不注意,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那个人实在太显眼了,就像是出城郊游的公子哥不小心扎到了乞丐堆里,集中精神之后,他也终于听清了对方在呼喊什么:

    “郭兄,还记得太原卫鉴吗!”

    ~~~~~~

    太原离小郭学士的家乡邢州不算远,曾跟随长辈去过几次。但看着眼前的同龄人,他实在记不起来。

    两人走在河堤上,身边的卫士离得很近,生怕这是来刺杀的间谍。

    近些年南面来刺杀的人一向不少,不过这华服公子哥的口音倒是地道北方味。

    “郭兄,自那年文会过后,竟然再也无缘得见,到今天才能再一睹风采。”

    卫建国斟酌着字句,这两年银行里组织的防范电话诈骗培训课程起了作用,那些防骗手段早就忘了,骗人的经典语句却越来越清晰,就那么印在心头。

    “卫兄,你说的是那次太原文会吗?”

    “正是,当时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小辈不好说话,只与郭兄点头致意罢了,郭兄恐怕已不记得了。”卫建国说这话,眼神也暗淡了些许。

    “记得,记得。“郭守敬以为自己当初真的轻视了对方,连忙找补,”那日文会我记得清清楚楚,老师来太原时,在城外龙山看到无边红叶,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大家争相诗词应和。”

    “正是,可惜我当年安坐家中,年少不知愁滋味,直到今日受尽苦头,才有诗词可以唱和,却是晚了。”卫建国,不对,是卫鉴叹气连连。

    “不晚,今日正要听卫兄高作。”

    听到红叶时,卫鉴一直以来揪着的心放下了,他转头望着还在苦苦挣扎的河工们,缓缓诵读。

    “十年驱驰海色寒,

    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秋叶丹。”

    郭守敬恍然若失,跟着转头回望,就那么站在河堤上,久久没有开口。

    ~~~~~~

    卫鉴拒绝了郭守敬的举荐,只说愿意帮他完成长安城外修渠的事。带上萍水相逢的老头一起,装作主仆,随郭守敬一行入了城。

    这老头许是患了老年痴呆,很多事都记不清了,只记得自己姓杨。卫鉴也不深究,白天就过去衙署帮郭守敬算数,晚上与老杨头一起住在安排好的客房中。每当睡着后,自己的身体就会凭空消失,需要这老人帮他遮掩。

    衙署办公时,郭守敬本该再试探一二,但是他发现卫鉴有一项能力,让他忍不住想要对此追根究底,全然忘了准备的其他问题。

    “卫兄,你怎么不用算盘、算筹?”

    “计算量小,用不上。”

    “其实量不小了,往日要四五个熟练手算上一整日,自你来后,半日都用不了。”

    “你这修渠之法,最注重高低落差,但是距离过远,难以人工丈量,纵坡之比有时哪怕只差一步之遥,那渠水也是流不过来的。这时最该用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

    “对。”

    “是否涉及家传之法,如果不方便……”

    “不碍,无不可说与郭大人听,你们也来听。”卫鉴指着堂下那帮竖着耳朵的吏员,这帮人是郭守敬从都水监带来历练的。

    “不必生分,总叫郭大人,称呼我的字若思即可。”

    “也好,若思兄,我加冠时,家中长辈亲自给取了字,叫鉴国,你我不妨以字相称。”

    “鉴形之美恶,鉴国之安危,好字,好气魄。请鉴国兄细说这三角函数。”

    一番高谈阔论,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堪堪讲完,卫鉴叫大家散了,明日再接着讲三角高程测量法。

    郭守敬却不让卫鉴走,坚持要带他去粉巷,会会几位诗坛朋友。

    卫鉴很为难。

    如果要去的话,有很多危险,比如自己诗才是没有的,只会抄;比如万一碰到另一个姓卫的,身份要被拆穿;比如要是喝多了,睡了过去,就会上演大变活人。

    去的话,也有一点好处,粉巷是烟花之地,可以嘿嘿嘿。

    最后卫鉴决定去见识一下。他这几天吃得饱睡得暖,正该思量思量以后的事。

    ~~~~~~

    卫鉴没见到想象中的灯红酒绿,郭守敬带着他走进一处幽静巷子,又进了一扇门,穿廊绕过一小片竹林,直到卫鉴准备开口询问时,郭守敬说:到了。

    酒已经温好,地龙烧的热乎,与先到的几人一番寒暄后,众人落座。席中人以郭守敬地位最高,其他人的身份真是五花八门,有儒士、官场同僚、还在进学的少年,陪坐的竟然还有个和尚。

    酒被细细筛过,很清澈,三巡过后卫鉴发现自己担心喝醉是完全多余的,这个度数,他能一直喝到天亮。

    众人大都年轻,几杯酒下肚,话就多了起来。从这南北吃食上,聊到地理风物,再说到国家大事,卫鉴与他们闲扯一气,众人尽是兄台高见,又或是满饮此杯之类的话声。

    几位行酒的花魁,看年岁连十六都没有。卫鉴心中对这帮禽兽大为鄙夷,但时下风气就是如此。不像他,行的端正。

    酒到酣处,今夜终究是要分个一二三出来,卫鉴头大,不会又要作诗吧。

    真不是。

    对决的过程让卫鉴大跌眼镜。

    比武决胜。

    一帮文人,就那么理所当然的选择了比武决胜。

    看着那个法号圆隐的和尚施展轻功,掌力劈空作响,那儒士则是灵动异常,剑如龙蛇。双方点到为止,还是圆隐胜了半筹。

    卫鉴的世界观碎了,古人都这么强的吗,这功夫,如果我愿意去大相国寺做和尚,能学吗。

    “鉴国兄竟然不会武功,那你走南闯北怎么过来的?”

    “幸有忠仆护主。”卫鉴很庆幸,还有一个工具人老杨头可以推脱。

    “想学正宗内功,也不必跑开封大相国寺那么远,长安南边就是终南山,你去全真教学,岂不是近水楼台,待我明日修书一封。”

    杯盘狼藉,宾主尽欢。有人要回家,有人要留下。圆隐先动身,一派佛门气象,牵着小娇娘走入后院。到卫鉴时,他思索再三,只憋出一句话:

    “赵鸨母可愿意留我?”

    满堂皆静。

    那年近三十的老鸨愣住了,动了几下嘴唇还是没有应声。

    ~~~~~~

    也未留宿,卫鉴当晚便急急回到住处,进屋就找老杨头,上来便问:“你会不会武功?”

    “会使一些。”

    “那你会不会内功。”

    “应该会,我这一把年纪,要是不会内功应该冻死在城外了。”

    “应该?”

    “我记不清了,你知道我这记忆出了点问题。”

    卫鉴掏出这几日支下来的银钱,都塞给老杨头。“你明天去找那些三教九流,帮我搞一本武功秘籍来,简单的也成。”

    第二天下值回来,老杨头神神秘秘的将卫鉴拉到内室角落,掏出一本半新不新的书籍。

    效率真高。

    卫鉴没抱太大期望,只要能入门就行,不需要太高深的。

    秘籍的封皮写着书名,说入门也算入门,说高深也算高深。

    《王八拳详解与九真上书》。

    卫鉴让老杨头把剩下的银钱都还给他,除了记忆有问题以外,他现在还怀疑老杨头智商有大问题。

    被坑的胸闷不已,卫鉴打开木窗透气,风不似前些日子那么冷了。

    城外繁霜已尽,水渠也要修完,该春耕了。

    卫鉴有一件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