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绍圣元年 » 第九章 棉花

第九章 棉花

    无论政事堂怎样争执,我们的赵佣美滋滋的回到宫中,激动地心情还是不能平复,找到孟婵跟她一起共游花园,分享自己的喜悦。就在赵佣语无伦次的说着时,一片雪白就像云朵落在了大地的景象映入眼帘。

    “我艹!”当时赵佣就爆了粗口,在北宋富人都穿着纱、绢、缎、帛、裘等衣物。广大贫苦大众还穿着麻布瑟瑟发抖的时代看到一片棉花田,而且是在宫中花园。给他的震撼是想象不到的。生怕自己看错了,上前摘掉一朵,放在手中细细端详,确认没有看错。(其实在《梁书·高昌传》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只不过一开始棉花传入中国一直都是当做观赏花草。南宋的《文昌杂录》等记载,除两广、海南、云南种棉外,还在福建种植。说明当时的南方已经知道并且具备制作棉衣的成熟条件。但是受限于技术问题。不能大面积推广。一直到宋末元初的黄道婆在海南向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术并且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后,返回故乡,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将棉衣彻底从南方推广到长江流域,后人誉之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元初的王祯《农书•木棉叙》中称:“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之法,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北,服被渐广,名曰吉布,又曰棉布.……虽曰南产,言其适用,则北方多寒,或茧纩不足,而裘褐之费,此最省便.农务助桑麻之用,华夏兼蛮夷之利,将自此始矣。”可见棉花之便利。)

    赵佣看着白花花的一片,心中略微失望,发现白叠子以后他将尚衣局的人全都叫来。但是没人知道白叠子的纺织跟织造的方法。赵佣虽说知道是棉花,但是他就知道个“弹棉花”还是听的歌。具体工艺也是就知道弹完棉花需要纺织。现在的他就像马谡,甚至马谡都不如,最起码人家理论经验丰富。赵佣也只是半瓶水晃荡。失望之下,只能寄希望于沈括。等自己将所知告诉他以后,看他的团队能不能尽早将棉花工艺折腾出来!摆驾回宫的时候,看到后方一个宫女的神色不对,似乎欲言又止。连忙止住,让韩三将她喊到身边:“我看你神色犹豫,你可是晓得此物作用?知情不报,你可知罪?”

    宫女急忙跪下:“启禀官家,奴婢不敢隐瞒。奴婢密友以前寄来的信件中似乎提到白叠子制成花衣的事情,但她是犯官之女,如今流放崖州(海南)。女婢一时惶恐,并非有意隐瞒官家啊!”说完就开始磕头。

    赵佣示意韩三拉起宫女,接着吩咐道:“韩三,你跟着她将信件取回来。梁押班,你去查查流放的原委!”说完就摆驾福宁殿。

    赵佣拿着手中的信件,字迹娟秀开篇是一些小女子的闺中密语,略过之后,看向关于白叠子的描述。

    “娟娟,今天我看到了一片白绵绵好像云朵的白叠子,虽然没有水仙那样亭亭玉立,但是它纯洁。虽然没有海棠那样婀娜多姿,但是它无暇。如果世间都像白叠子一般,父亲是不是就不用整日唉声叹气,娘亲也不会偷偷的抹眼泪。我跟阿涵一起劳作的时候听她讲,她的娘亲可以将白叠子做成暖暖的冬衣。我也想跟她母亲学习,到时候给娘亲父亲,一人一件。将漂亮的花衣穿到他们的身上,也许他们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赵佣又看向下一封信:“上次同你讲的花衣我已经跟着阿涵的娘亲学会了,为了花衣我扎自己好多下呢!流了好多血。疼的好几次我都偷偷的哭了,但是一想到能让父亲娘亲开心,我又充满了力气。果然他们收到后都很开心,娘亲更是将我搂在怀里,悄悄地哭了,我也跟着娘亲哭,娘亲为我擦干眼泪,说自己是喜极而泣。我也跟着笑了。可惜你在宫中所有物品都需查验。不然我就可以托人给你带件花衣,让你冬日当值也不必那样辛苦。”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起码有人能成功制衣,不用一切都从零开始,欣喜过后赵佣又犯难,本来他是想着将崖州会织造的人才全部带到汴梁,但是一来人数太多不好安置,而且放弃崖州成片的生产基地也太过可惜,但如果不放弃,在当下运输又是大问题。看着舆图沉吟许久一直到沈括见驾,便将此事原委从头讲来。

    沈括对于官家所描述的白叠子能够替代麻布丝绸等传统衣物的广大前景震撼,如果为真当是天下百姓之福。冬日里被冻死的百姓将会大大减少。也对官家了解白叠子特性,并且言之有物的讲出织造过程所产生的疑惑。这些东西实在不是久居深宫的官家一句古籍中看到所能解释的。这些疑惑在官家拿出水泥,红砖,望远镜之事的时候就埋藏在他心底,但他还是强行按捺心头的疑惑。更多还是想着官家提出的问题。

    沉吟片刻后回道:“官家,崖州虽然已经有大片的白叠子,但是运到东京得不偿失,如今最好的办法还是在东京附近种植,但是一来恐怕没有足够的土地来支撑种植大面积的白叠子。二来官家所言白叠子之功用,臣虽尽信,但朝中诸位大臣恐怕会有疑虑,三来东京太后最近身体不适,官家应当多多在太后面前尽孝!所以臣建议利用崖州的白叠子,广泛的推广技术然后制成冬衣,后进献东京。诸位大臣见到实物,到时官家推广白叠子也会轻松许多。如此徐徐图之,方能稳定朝堂。”

    听了沈括的话,赵佣意识到自己的急迫,也听懂了沈括未尽之意,现在的自己一动不如一静。先前弄出的动静已经引起朝堂动荡,好在自己事事都跟太后通过气。不然的话如今这种情况下自己就是打个喷嚏,也得引起那些臣子胡思乱想。甚至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见到棉花时那种再不让天下冻死一人的豪情热血渐渐冷却。

    “沈卿,言之有理!是朕过于急迫。那就如卿所言,先在崖州大力推广吧!反正也是流放之地。朝中诸位大臣想必也不在乎。但是崖州最熟练的几户纺织者一定要带到东京,还有写信的小姑娘一家。对了望远镜一事可有进展?”

    “回禀管家,臣等愚钝,此事还没有什么进展。”

    “此事不急,卿也要注意身体。我看沈卿眼窝深陷,怕是没有休息好。身体是研究的本钱,像你这样可不行。梁押班,你派一个人去太医院让他暂时住在沈卿府上,为沈卿调理,一起去的黄门也暂时不要回来了,奉朕的口谕,看着沈卿,不要再让其熬夜。”赵佣说着看向一旁侍立的梁从政。

    见到梁押班跟沈括一起接旨谢恩后,就打发他们离开。没有了赏花的心情,痴坐半响,等梁从政将与宫女写信的犯官一家调查卷宗拿来后,赵佣翻开卷宗。跟宫女刘娟写信的女子叫做张芷嫣是犯官张怀民之女,上面记录张怀民被贬崖州的理由是贿赂上官。而被他贿赂的上官正是苏轼,而且这件事。竟然由当时的黄州知州亲自上奏的,区区一介主簿。知州自己就可处置,而且上面也没有写具体贿赂金额。就流放到崖州。在古代流放已经是很重的罪名。感觉到蹊跷的赵佣让梁从政将当年所有卷宗包括苏轼的一起拿来。等待时期总觉得张怀民这个名字有些眼熟。一直到梁押班带回卷宗都没有想起是谁。

    看完苏轼的卷宗心中已经明白事情缘由,此事涉及“乌台诗案”。而张怀民就是被风暴席卷的小虾米,承受了无妄之灾。翻开苏轼的诗集寻找片刻终于找到《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说张怀民这个名字有些眼熟,在他上学时学到这首诗词,因为他们是住宿生,晚上睡觉时还会用“XX亦未寝”这句话相互开玩笑。没想到学生时代用作玩笑的诗词,如今词中的主人公会以这种方式出现在自己的眼中。顿时有些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