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绍圣元年 » 第十六章 上元节

第十六章 上元节

    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东京大内前弄满了临时搭建的棚子,宣德楼上挂满了彩灯跟花布,道路两旁到处都是画的群仙故事,有五色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手指内五道出水。其水用辘轳绞上灯棚高尖处,以木柜盛贮,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赵佣跟着两位太后走上宣德楼看到上面挂牌“宣和与民同乐”。望着楼下整个东京百姓伏地,高呼万岁。

    值此万家灯火,如何不给他们一个安定祥和的生活,面对下方一幅幅面孔,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许自己的到来就是不让金人毁掉这如画卷般的情景。

    回到宫中开始宴会,在高太后的提议下,诸位大臣要不出灯谜,要不然作诗词助兴。轮到苏轼的时候沉吟片刻做出一首《上元侍宴》。“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赵佣听得有些飘飘然,被苏轼拍马屁的感觉对赵佣来说比喝了酒还要上头。

    兴致一起就要作词一首,虽然诸位大臣多有震惊,却也面色一紧,准备洗耳恭听。只见赵佣走下案牍,轻声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完最后一句,正好回头看向端坐在案牍旁的孟婵。

    这首词一出,本就安静的大殿,此时更是寂静无声。一些偷偷在背后嘲讽过官家不学无数只知道玩物丧志的官员,先是心虚的看向四周。接着正襟危坐看向官家。

    还是吕大防先行出声:“官家这首词一出,顿时让这个上元佳节增光无数。此词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是描绘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然后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此情此景之下的最后两句更是神来之笔,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没想到官家诗词一道造诣已入化境。这首词一出恐怕要在上元诗词中独领风骚。还请管家给这首词,赐个词牌名。”

    赵佣心中暗爽,果然作文抄公是最爽的,关键还在苏轼这位千古大家的面前,竭力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走到孟婵旁边坐下,看着孟婵缓缓道那就叫《青玉案》

    然后下方传来此起彼伏的马屁声。孟婵害羞的低着头,根本不敢跟赵佣对视。

    宫廷宴罢,朝臣散去。几日时间赵佣一首《青玉案》传遍东京。争相引起抄录,尤其是待字闺中的大家闺秀们,每日抱着这首词细细研读。

    被广大士子朝臣推崇的赵佣,此时正坐在迩英阁中面对着咄咄逼人的吕大防,这也是赵佣第一次直面吕大防,自从自己开始折腾到现在,这位低调的不想首相的相公,终于在这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今天是吕大防讲读的日子向赵佣说道:“陛下不须远法前代,但尽行家法,足以为天下。”。

    指出自三代以后,为本朝一百二十年中外无大事,盖由祖宗所立家法最善,总结八项并且举出具体事例来详说。事亲之法,事长之法,治内之法,待外戚之法,尚俭之法,勤身之法,尚礼之法,宽仁之法。由此让赵佣恭谨高太后,谨守仁皇盛典。借此表达自己推行祖宗之法的政治主张。

    然而赵佣还是听出了吕大防的言外之意,王安石变法终究差点将大宋朝覆灭。祖宗之法,虽然有诸多不足,但胜在稳健。能够让王朝平稳的延续下去。

    赵佣不是那个满脑子要跟旧党和自己的祖母对着干的赵煦,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听到吕大防这篇真情实意的奏论之后,心里却是有些感触。吕大防说的不错,其中很多观点都是利国利民之策,但是受限于时代诸多论点过于保守,有点因噎废食的意思。要不是赵佣知道头上悬着一把刀,可能也会选择平缓几年再慢慢发展。可是守旧下去恐怕北狩的就是他了。

    赵佣让童贯调查过吕大防,他性子沉凝,沉默寡言,经常危坐相对,终不发一言。被人称为“铁蛤蜊”。

    当年“车盖亭诗案”时候朝中旧党对新党无所不用的打击。吕大防跟刘挚建言谓之“调停”太后犹豫之际,苏澈极力反对,使吕大防跟刘挚想要平息矛盾的希望破灭,二人见木已成舟,直接下场将新党逐出朝堂中心。维稳了朝堂,才有了这几年平稳的过渡。

    吕大防不是意识不到三冗的危害,也不是看不到天下百姓的贫苦。只是变法的变数太大,稍有不慎就会葬送祖宗基业。

    整理下思绪,赵佣回道:“吕相公,王安石的祖宗不足法,自然不对,但是仁宗所言,祖宗之法,其精髓便在‘利国爱民’四字上,若真合了四个字,土地是多种桑还是多种麻,朝廷是重商还是抑商,都因时而定,但能利国爱民,万法皆是祖宗之法。朕却觉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讲得很对。利国爱民更是引为名言。朕所想的并不是恢复王安石的新法,而是寻找一条利国强民的新路。实践是检验的唯一标准。现在的大宋就像一个生病的巨人,需要药石来医,但不能用虎狼之药,王安石的做法就像是给病重的人下了一剂猛药。引发连锁反应,差点害死病人,司马相公暂且不谈,吕相公的做法,就是讳忌避医,虽然目前来看,仍旧无妨,但病情爆发的时候,就是这个巨人倒下的时候。”

    “官家待如何,就是官家所做的水泥,白叠子?只凭这些如何能治理病人。”

    “当然不是只靠这些,朕一直让沈括整理格物学,等有了成效,就让吕公看看。此学说讲得就是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源于儒家,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水泥现如今除了军事,对于民生还看不到什么,但是等什么时候格物出了成果,将成本下沉,技术提升上去。那么整个天下道路都将是平坦水泥路,到时从广州路到东京能省下好几天的路程,吕相公可以想象下,省下来的这几天意味着什么。无论是商贾还是百姓,对于这些时间就是金钱。并且山川之间铺设了水泥路,可以相互沟通,这样山里的人也不会跟朝廷脱节,更加服从王化,这意味着什么,不用朕说,相公必是懂得。并且再也不用看天时,以往一旦下雨,道路泥泞,而以后全是水泥路,发往受灾区域的救援,在大雨是也能急行。这又能挽救多少百姓?

    又比如白叠子,以前只是用作观赏,如今可以作为冬衣,以后通过格物造出更加轻便的器具,那么大宋冻死的人是不是大大减少。并且造冬衣就需要人工,这样是不是就给了家庭困难的人家一条生计,白叠子制造的过程,即提供了冬衣,有解决了百姓除耕作外无事之窘促,当人人都有事做,那么作奸犯科的人是不是就会减少,朝廷治安就会提升。当然具体实施肯定有商榷的地方,

    朕只是通过白叠子跟水泥举例。如果朕,通过格物找到更多的东西,多到足以养活整个大宋的各行各业。那么到时天下岂不安定乎?朕不在乎什么新党旧党,朕要的是整个朝堂为民请命。到时候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有一片遮风挡雨的屋舍。朕要的是天下学子能为我大宋之崛起而读书,不单单只是为了升官发财。这句话希望吕相公与我共勉。”

    听着赵佣振聋发聩的话语,吕大防听后陷入沉思,他没想到官家的心思如此之大,大到他有些害怕。他的想法是,‘既然不知道,变法会不会更好,那么为什么不守着规矩。就这样平稳的下去。’可看着官家坚定又带着希望的眼神,好像官家的眼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太平盛世,官家所需要做的就是朝着那个方向,为之奋斗。一直走下去就好。而不是少年的一时热血,或者偏激。

    他以为官家只是为了反抗高太后跟自己的压迫,才会做出众多举止。今日看来,是自己狭隘了,有没有自己等人,官家都会行旷世之举。暗叹一声。只能退去。这是他做的最后一次尝试,他说服不了官家。反而有点被官家说服,本就打算在高太后之后告老的吕大防,本想在最后劝导一下少年官家,切不可意气用事。尽人事听天命的心态,没想到被官家说的有些热血沸腾,那自己就看看能不能见到听着官家描述的太平盛世,着实有些让人有些憧憬。

    他知道官家选择的道路跟王安石不一样,那是一个全新的从来没人走过的道路,甚至很多东西都不是知道就可以的,也许真的如流言中所说,官家当日落水被附了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