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霍格沃茨的死灵德鲁伊 » 036风云际会蛟化龙(中)

036风云际会蛟化龙(中)

    但对于懂行的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一副比较用心的装饰画罢了。

    原因是画作本身勉强也能算得上精品,但是所附的两句题词多少有些不知所谓。

    画幅左下不太显眼的地方有两句诗:“锦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结合画面下方腾蛟戏水、上空雷霆隐隐的样子,显然表现的是蛟龙渡天劫的场面,正应了“蛇五百年成蛟、蛟逾千年化龙”的典故。

    但是“锦鳞”二字,在东方语境中本非只是字面上的“各种花色”的“长鳞的生物”,而是特指锦鲤,或者指代来自远方的书信。

    所以这两句诗,如果是题在一幅“鲤鱼跃龙门”或者“鱼龙九变”之类,以“鱼化龙”为主题的画作中,端的是无比贴切。

    可是题在这幅“蛟化龙”主题的画作中,就未免有些不伦不类了。

    因此本杰明才推断,这幅画从一开始就是以东方元素为卖点,专门用来忽悠对国学有些接触、但是了解又不是很深的歪果仁的。

    锦鲤对于华夏、东瀛的人来说,不仅是公认的观赏物,而且在感情上也有着非同一般的美好寄托。

    不过现代社会,显然不是随便谁都能在院子里摆个司马光所砸的那么大的缸,里面养上锦鲤、睡莲作为观赏(城市住楼房的更是多数连院子都没有呢)。

    在一些装修比较高档的宫廷菜餐厅,或者日料店里面,倒是可能弄个鱼池,或者直接把地面改成水池,再以钢化玻璃覆盖用于行走,让锦鲤在下面畅游。

    因此普罗大众能接触到锦鲤的机会,委实并不是很多。

    广大的小老板们在公司,或者某些成功人士在家里养招财鱼的话,很大一部分都是选择金龙、红龙,而不怎么选择锦鲤了。

    这倒也并非纯是崇洋媚外。

    前面可以看出,观赏锦鲤多是从上向下的俯视角度;而从侧面的平视角度,确实是片状身材的各类龙鱼更适合些。

    再加上“转发锦鲤”这个梗之后,锦鲤更是从传统的、绝大多数人无缘一见的生活中的吉祥物,升华为了和几乎每个人都切身相关的网络中的幸运符号。

    或者退一步,不说观赏性的锦鲤,就说一般的鲤鱼。

    虽然从唐朝起就为了避讳皇帝姓李,所以不在青、草、鲢、鳙这四大家鱼之列,但是这四种鱼却都属于鲤形目鲤科,等于鲤鱼是这个大家族中的长子,其余四种是小弟。

    再加上炎黄子孙最初的活动区域是母亲河——黄河,后来才慢慢扩展到南方的长江流域,所以黄河鲤鱼曾经在相当长的岁月中是中原地区首屈一指的河鲜上品,糖醋鲤鱼这道菜也曾长期作为宴席中当之无愧的正菜之首。

    不过,对于惯用刀叉而不擅择刺的西方人来说,“亚洲鲤鱼”就成为了闻之色变的梦魇一般的存在。

    在人口相对稠密的欧洲旧世界还好,没有那么充足的水体空间可供亚洲鲤鱼繁衍,最多是德国的河道里面有些闸蟹达到了泛滥的程度;

    在人口没那么密集的新大陆,亚洲鲤鱼不仅完全制霸了丑国的母亲河——密西西比河,还积极向美加交界的五大湖地区跃进,以至于扬基们要动用枪炮,要通过战争的手段来遏制亚洲鲤鱼的过渡繁衍了。

    因此也就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不配一幅“鱼化龙”的图,而是宁愿不伦不类地配一幅“蛟化龙”的图了。

    毕竟对歪果仁来说,白给都不爱吃的“鱼”,和传说中神秘莫测、神通广大的东方图腾(绝大多数人包括本杰明自己在内都分不清蛟和龙),哪个更有吸引力还用问吗?

    “不过,我怎么记得原句应该是‘金鳞’岂是池中物?这里改成锦鳞是因为不是有金光闪闪鳞片的鱼的原因吗?”脑海中的华仔问道。

    “也许是为了不招来河蟹神兽的注意吧。”本杰明无奈地回答道:

    “毕竟看过《风云》电影的人虽然多,却未必能有看过《金鳞》那本小说的人多,更别说很多人即使没看过,总也耳闻过这部大名鼎鼎的作品。”

    “没错,《论语》所说乐而不银、哀而不伤,如今还能回忆起来,并且不拒绝有机会重温一遍的,也就《阿里布达》、《****》,和《金鳞》、《江山如此多娇》等寥寥几部作品了。尤其是后者,入宫绝对是太可惜了。”

    “行了行了,再聊下去咱俩这就够召唤河蟹神兽的了,心里明白就行了。”

    “不至于吧?我怎么记得好歹百科上还能查到《风月》和《江山》的词条呢?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就像武侠小说里面所言,江湖上虽然再无此人的踪迹,却总留有此人不绝的传说。”华仔又开始感慨起来。

    本杰明并没有就这个话题继续下去,因为他越看这条墨绿色大水蛇,越觉得很衬德拉科这条斯莱特林小龙。

    如果送给不差钱儿的纯血马尔福家,这幅画虽然并不珍贵、无法把人家一下震住,但是至少算得上比较有特色,能让人眼前一亮,而不至于让人家嗯一声就随手扔到一边,转脸就给忘到脑后去了。

    (后来的《人世间》,周志刚送给亲家的那两罐茶叶,不就是因为和其它的礼品混到了一起,才闹出了物归原主的乌龙么?)

    分好了礼物,本杰明从破釜那边招来了好几只猫头鹰,由这些长翅膀的快递员把包裹送往每个收件人手中。

    好在这些魔法界的圆脸胖鸡自带导航功能,否则假期留校的哈利、罗恩,和韦斯莱双胞胎还好说,赫敏家和马尔福庄园本杰明可不知道在哪儿,要是也寄到霍格沃茨去,那就只有等假期结束人家返校之后才能收到了。

    最后,本杰明也没忘给邓校送了一份礼物——两双温馨暖和的羊毛袜。

    校长都送了,自家院长当然也不能忘了,就比较随意地送了一条羊毛围巾。

    看着最后一只猫头鹰也振翅飞去,本杰明往后一靠,顺势往下一出溜,在伦敦酒店公寓的椅子上来了个灵魂中传承的“葛优瘫”。

    送礼无疑是个技术活儿。

    技术高的,送得另辟蹊径、不落俗套,送得令收礼人印象深刻、心情大悦,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法,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效果。

    (华仔:你说的是某教主的心形石头么?)

    技术一般的,当然是该花的钱一点儿没省,收礼人虽说没有什么意外之喜,但是毕竟留下了印象,算是落得个不赔不赚。

    技术不好的,花大钱办小事已经算是幸运了,至少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性价比什么的当然就甭奢望了。

    最等而下之的,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费心赔钱不说,不仅没落得好处,反而不明不白地就得罪了人,凭空给自己招惹了本不该有的麻烦。

    真要是那样,反不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完成一件大事、放松心情的本杰明连晚饭都没吃(其实是中午吃多了,还没消化吃不下),洗漱之后就早早睡下了,不仅每日例行的冥想都没做,还一觉睡到第二天的中午才终于醒了过来。

    幸亏他挑了这家酒店,苏家姐妹眼见他一直没起床,已经自行去餐厅解决了午饭了,反正刷了房卡记账就行了,不需要她俩当场点钞票。

    只有身为死灵生物的史蒂夫,吃不吃都无所谓;有的吃就当尝鲜,不吃也不可能被饿死第二回,在客厅里陪着他。

    本杰明起床之后先是在浴缸里美美地泡了个澡,也懒得再去餐厅了,点了两份简餐直接送到房间里来。

    结果在他打开电视,想看看九十年代的腐国人是怎么庆祝耶诞节的时候,突然被插播的新闻吸引了注意力。

    1991年12月25日晚19时,格尔巴-樵夫在红场旁边的办公室里,向全世界宣布辞去苏连总筒的职务!

    晚19时是当地时间,较之晚3个时区的伦敦正是下午4点。

    本杰明又双叒叕发现了自己的一个思维误区!

    甫一登场就是庇护所世界的萝格营地,打生打死一个多月之后,无缝衔接了霍格沃茨的开学,放假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去艾尼弗斯圣树那里打了个转……

    换言之,自打他穿越以来,始终是在异世界、魔法界之中生活,而和现实社会或者说麻瓜社会几乎没有交集。

    当然,打个计程车、去到国王十字车站,或者在苏荷区遛遛马路、吃顿中华料理、逛逛杂货店……

    这些内容也有,并不像马尔福家这种纯血家庭,完全与麻瓜世界没有一丝联系。

    但是本杰明更多是立足于魔法界,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旁观者视角来看待麻瓜世界,别看他时时调侃着两个世界之间的异同,心里也对自己的“跨界”身份颇为自得,但其实并未做到真正、完全地变换自身的立场与视角。

    他之前看麻瓜社会,就如同此刻坐在房间里看电视,其实并不关心自己看到的是真是假,是真实的新闻还是虚构的电影电视剧……

    反正打开电视就有,关上电源就没,心里并不认为会对自己有何影响,也不认为会和自己产生任何联系。

    或者换种说法,就像他前世去哪里旅游,或者看《哈利波特》的系列小说一样,只关心自己“当时”所看的那一刻、那一段,而对自己视线以外的内容并不关心。

    既不关心旅游地的人,在自己到来之前是怎么生活的,也不想知道自己离去之后人家要怎么生活;

    既没兴趣追寻哈利入学之前,邓布利多、斯卡曼德(神奇动物推出之前/之后)的人生如何,也不准备了解哈利罗恩赫敏德拉科……

    这几位主角在毕业之后、送孩子上学之前的这19年里,到底都经历了什么。

    就像当年灯塔国,机地组织?塔力班?恐布份子在地球另一边杀多少他们自己国家的人,和我有一美刀的关系吗?

    还不如明天的油价又涨了20美分,或者今年的黑五应该去抢购些什么来得重要。

    以至于有这样的笑话:

    小布希扬言:“我要杀死400万衣拉客人和一个修单车的。”

    记者立刻质问道:“修单车的犯了什么罪,你竟然要杀死他?”

    小布希拍了拍国误卿说:“看吧,我就说没人在意那400万衣拉客人的死活。”

    直到后来的飞机撞大楼,才令那些生活在“伊甸园”里的天龙人意识到,到别的国家发动战争并非是出国旅游那么简单,是有可能丢命的;

    扔炸蛋也不同于扔垃圾:无论自己把别人家祸害成什么样,只要拍拍屁股回家,烂摊子就和自己没关系了。

    这次的新闻则是从根本上扭转了本杰明的这种错觉!

    无论是苝约滑约还是冷站铁墓,无论是博林墙还是苏抬德,无论是东欧俱变还是苏连结体,无论是飞机撞大楼还是啊啦波之春……

    无论本杰明关注与否,无论魔法界是否参与其中,麻瓜们始终在自行其是地活着,生老病死,结婚生子,工作学习,以及,打生打死……

    也许正像当年格林德沃的预言所展示的,二战差点毁灭了全人类。

    也许那个时候,所谓的“人类”可能仅包括麻瓜,还不至于对巫师“们”、对魔法界造成什么毁灭性地打击;

    但如果真有三战发生,恐怕整个地球都将不复存在。

    到那个时候,地球也许已经成为茫茫宇宙中一块残破的天体,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上的所有生命也唯有被抹掉一切曾经存在的痕迹,再无所谓人类抑或动植物的区分,更无论男女、老少、黑白,以及巫师、麻瓜。

    自己既然有穿越的先知优势,却仅仅把这种优势发挥在寥寥几千人的腐国魔法界,岂不是极大的浪费么?

    从自己穿越之前的21世纪20年代初算起,距今至少30年的先知优势,却只用来条戏小箩荔?耍弄小正太?取悦老蜜蜂?苟活于蛇精脸?

    本杰明想到这些,忍不住想左右开弓给自己48个大嘴巴!

    因此苏家姐妹回来之后,见到的就是本杰明坐在书桌前,看着电视里不断插播的号外新闻,拿着纸笔不停地写写划划、涂涂改改,一直到深夜都没有结束。

    看上去他是在独自装神弄鬼,实则是在和脑海中的华仔不断地交流,彼此回忆、提醒、商量……

    只不过他俩这种脑海中的交谈,除了身具主仆契约的史蒂夫能知道(却听不懂)之外,仅仅身具主从契约的苏家姐妹俩就无从得知了。

    好在以现在——1991年12月25日——作为时间锚点来分别往前往后梳理,能称得上有国际影响的“大事”其实并不算太多。

    作为前世的“准八零后”,眼下这个时间本杰明还在上小学,普通工人家庭的小P孩,当然也谈不上有什么人生格局或者国际视角;

    原本时间线的他所知道的一切,无外乎来自于三个方面:自身经历,电视报纸的宣传,以及身边成年人的高谈阔论。

    而在那个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后两者其实并无多大出入。

    孩子也好、大人也罢,信息的来源终归有限;

    每个人也受限于自身所处的环境,既没有海外关系,又没有内餐消息,再缺了那么一点儿敏感度和冒险的天性……

    平头百姓的人生轨迹,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后知后觉”。

    唯一能称为优势的,可能真的只有后面30年的回看了吧。

    本杰明在纸上潦草地划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