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霍格沃茨的死灵德鲁伊 » 036风云际会蛟化龙(下-后)

036风云际会蛟化龙(下-后)

    就算给人作小弟,当个兄弟、副手,甚至一字并肩王;与沦为跟班、打手,彻底做狗,那不用说也是有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的。

    虽然自己英伦三岛这点儿家底被小胡子的海狮计划祸祸得没剩什么,远不如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后起之秀那么财大气粗,但是毕竟同为同文同种同信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总不能与两颗核蛋炸断了脊梁的东方岛民同等待遇不是?

    可惜世间万事都不会那么完美。

    腐国加入欧洲汇率体系,意味着英镑需要与原本的各成员国货币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即汇率只能在一个相对很小的范围内波动。

    首先,所谓的“各成员国”,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德法,尤其是前者。

    谈判的结果是英镑兑换马克不低于1:2.7780。

    这个数说高不高说低不低,比起90年英镑兑马克1:2.95,显然还是留出了相当幅度的下行空间的。

    只是英德两国的经济基本面却有极大差别。

    首先联邦得国作为曾经直面红色大联盟的第一线,本来就是丑国援助的重点,所以家底不薄;等兼并了皿煮得国之后,既获得了廉价劳动力又获得了市场。

    这两个因素对于资本主意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最关键的是,作为同文同种的得意志民族,这个劳动力和市场是由得国独享的。

    这个优势的价值,参考列强时代的丑国要求前清“门户开放、利益均沾”,以及大陆改开初期,港商、台商的风光待遇便可知一二。

    腐国则和高卢、意呆利等其它西欧国家类似,走出二战之后的创伤不久,顶多处于缓慢发展的平台期,和得国一飞冲天的势头完全没得比。

    因此英镑的汇率随着腐国的经济状况呈下行态势,而马克则随着得国的经济走行呈上升势头;

    或者严格说来,腐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显然跟不上得国的脚步;

    二者虽然都在前进,前者却难免被后者逐渐甩开,越拉越远;

    故而这个“固定”汇率也必然越来越趋向于脱节的结局。

    而当汇率逼近原本约定的极限时,理论上固然是“所有”的成员都有责任采取行动来维系汇率的稳定。

    但是“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道理大家都不陌生。

    什么事情越是说“所有人”都有责任,越是出事之后却不知道究竟应该由谁来管——所有人都有责任也就等于所有人都没责任。

    因此真实历史中,从腐国加入汇率体系开始,英镑就开始承受贬值压力,这种压力随着时间逐渐增大,到92年前半年,腐国已经数次联系得国请求共同出手维持汇率了。

    遗憾的是,有腐国这样自己摊上事儿真着急的,就有得国这样隔了一层不那么着急的。

    最终得国貌似也是选择了拯救法郎,而放弃了意呆利里拉与英镑。

    只是这些正治内幕就和本杰明没什么关系了。

    他既无从得知,就算知道了也搞不明白,即使真的自学搞懂了,他也完全无力去左右,最终还是只能跟风蹭点儿油水而已。

    好在,作为白皮黄芯的“鸡蛋人”,本杰明表示跟着索螺丝坑一把英镑,发次“国难财”一点儿心理压力都没有。

    而且严格说来,腐国的所谓“失败”更多表现在无力维持、最终退出汇率体系的“丢面子”上,英镑本身贬值仅为百分之几的个位数;

    虽然不无损失,但是比起后来亚洲金融风暴中各小龙小虎的货币动辄腰斩、甚至贬值80%,这点儿贬值根本就不叫事儿。

    而英镑贬值后腐国的国际出口业务随之增加,长期看来反而成了件好事。

    甚至按索螺丝的说法,最初腐国经济不景气,本就试图通过贬值英镑来刺激出口,但是由于身处汇率体系内所以不得不勉力去维持高汇率;

    索螺丝本人只是“发现这个漏洞并加以利用”,在客观上反而“促使腐国回到了正确的经济政策上来”。

    嗯,他只是帮约翰牛“排毒养颜”了一把而已。

    本杰明记得,索螺丝为了狙击英镑调动了至少100亿美刀的资金,在做空英镑、做多马克,以及两国的股票市场上多处出击。

    而这100亿即使不是资料所言他个人的,也顶多是他掌控下的量子基金一家的。

    更多的还是闻风而来的,体量可能达到数倍、甚至数十倍于百亿美刀规模的国际游资,这才使得腐国正府动用的270亿美刀外汇储备回天无力。

    以本杰明现在所能动用的(爹妈的)资产,显然也只有跟在大鳄后面搭个便车的份儿,人家大块吃肉,自己趁机喝口汤罢了。

    好在自己也没指望如索螺丝那样“一个月赚10亿美刀”。

    刚才说了,其实索螺丝调动资金、布局英法德意各国的汇市股市……的时间前后至少超过一年,所谓“一个月”只是正式发动到套现离场之间,真正集中收割财富的时间;

    至于10亿美刀究竟是他个人的收入还是量子基金的进账甚至都没必要去深究,因为基金的真正收获并非这10亿美刀的利润,而是此战成名之后,这块金字招牌给广大投资人建立的信心,使得量子基金所能吸纳、运作的资金规模更上一层楼。

    前世也有一种说法,97年的大陆与港岛就是凭借规模分列全球第二、第三的外汇储备(合计超过原本第一的倭国),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态度与索螺丝死磕到底,导致他后续资金不足,万般无奈之下才不得不收手离场的。

    如果当初腐国也能破釜沉舟地动用更多的外汇储备与之玩到底,索螺丝也未必能如此顺利地狙击英镑。

    这话倒也不无道理。

    排除其它技术层面的细节,索螺丝的做空本质上就是抛售手中提前囤积的英镑,抛得越多英镑越贬值,贬值越多他的利润空间越大;

    腐国正府当然是反其道而行之,拼命地收购英镑,他抛多少就收多少,英镑的汇率就得以保持稳定。

    甚至说得夸张点儿,如果腐国不仅把索螺丝及游资抛售的英镑全收了,还把原本市面上的英镑收回一些的话,汇率反而会升值。

    从这个角度说,双方对垒就有些像扑克牌的梭哈了,看谁本钱足,最后加到对方无力再跟,就赢者通吃了。

    这就充分展现出“体量”的重要性了。

    腐国只舍得拿出不到300亿的外汇储备,所以……卒;

    亚洲的四小龙四小虎本身体量就先天不足,每家的外汇储备尽数掏出来也就上百亿美刀的规模,所以……也卒;

    唯有大陆港岛两强联手,凑起足足上千亿美刀的外汇储备,才怼得国际游资后继乏力,被迫含恨离场。

    难怪有人说,股市是老百姓的坟墓,庄家吃散户随随便便叨两口,就能把人撕咬个血肉横飞、伤筋动骨;

    期货汇市这种高级金融市场则是有钱人的坟墓,稍微有点儿钱的人进去,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呢,分分钟就被那些真正有钱有资源的大鳄嚼得骨头渣子都不剩。

    果然是:投资有风险,掏钱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