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点击返回2000 » 第十八章 回家过年

第十八章 回家过年

    晚上立下雄心壮志的余新,第二天就起个大早,因为要去上学了。

    既然有了新的目标,余新也开始做起了准备,从自身的优势开始,本身前世是宅男,所以对小说,音乐,电视,电影,动漫,游戏这些感兴趣,所以关于这些的记忆更多也更全。

    小说自己已经开始起步了,音乐,影视这些都是需要基础的,不像小说,别人疑惑自己的才能时,自己可以说看过很多,有感而发,毕竟是网文不是传统文学,对文笔专业性之类的要求严格。网文只要会想象就够了。

    而音乐,影视,需要自身实力,因为你一个从没学过音乐和影视的人,突然会作词也就算了,编曲,你懂旋律?唱歌,你有唱功么?影视,演员的话你会走位么?懂怎么说台词么?知道怎么表现情绪,眼神,表情么?导演,你会用摄像机么?你能挑出演员的演技问题么?知道怎么协调剧组么?问题太多太多,根本不是自己所能插足的。

    只能在未来的时间里学习充电,而这也是余新的打算,从唱歌开始吧,毕竟插足影视,第一自己年龄太小符合自己的很少,还没能力。第二对于如何拍戏根本不懂。

    余新准备用一两年的时间来学习编曲和练习唱功。当然还会继续写作,只不过会放慢速度,一年两部。还有就是学习音乐的同时开始囤积剧本,和歌曲。不管是歌曲,电视还是电影,自己暂时没有充足的资金去购买,但自己可以编写出来注册版权。

    当然是以国外的剧本为主,当然不是余新崇洋媚外,而是尽量耗外国人的羊毛,用外国人的羊毛赚美元。

    说干就干,于是为了方便,余新购买了一台笔记本,IBM240-51C,它采用的是INTELCELERON450MHZ处理器,拥有64MB内存(最多可以扩充到192MB),硬盘驱动器容量为12GB,外置1.44软驱,光盘驱动器为可选配件,采用10.4“TFT液晶显示器,带有2MB显存,内置有兼容SOUNDBLASTERPRO的声卡和56KV.90MODEM,支持S端子输出,内置有的电池组可连续使用1.8小时,用户可选择更高容量的电池组,整机体积为260毫米X202毫米X25.4毫米,标准重量为1.35KG,可谓是主流中的主流,当然也不便宜两万多。不过这样也就方便余新编写剧本。

    于是到了寒假已经是2001年一月,余新没事的时候都在编写,把大批优秀的美国电影和美剧都编写出来。当然都是未出现的,余新会在编写前上网和世界版权库中查看以防万一撞剧,然后并注册成为自己的。

    “儿子,准备准备,我们明天出发,回光州。”余佑说道。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人口大迁徙。只不过,今年的余新一家不用再挤火车了,想到前世,为了春节回家,排队买票,然后因为提前到北平坐车,等火车一等就是五六个小时,还有可能晚点。到了火车上更是人挤人。

    所以余新家便买了一辆金杯面包车,全部下来十万出头,虽然还有便宜的,不过一方面为了方便,一方面为了安全性。毕竟车子只是代步工具,两厢的容量不如面包车来的实在,这样不管是拉东西还是出去办事,都很方便。

    这次回去过春节也是准备开车回去。余新的父亲余佑以前在部队当兵,因为在后勤,所以需要出去采买运输,驾照也是在部队时就已经有了。

    因为今年有了些钱,加上有车,所以这次回去可以采购些家乡没有的物品送人。

    于是在腊月二十的时候也就开始了回家的旅途,大伯因为工作的原因需要到年底才能放假,所以并不回去,大伯也有很多年没有回去过了,他回去也是一个人呆几天就走了。

    近九百公里的路程,这时候私家车不是太多,不像以后一到放长假,春运,就堵成长龙。所以余新他们还是很快的,不过还是花了十个小时,也是为了安全,开车不要疲劳驾驶,开了三个小时候,就到服务站进行短暂的休息。这也是余新提议和刘沬对父亲余佑的命令。

    又回到了这个对余新来说熟悉又陌生的小城镇,陌生是今生从94年就跟父母外出工作,一年也只回来一次。熟悉是前世的初中高中都在这里度过。

    不过并没有停留,因为他的家在下面的小镇里。不过随着越来越下,道路也就颠簸起来。

    一路过去都是很少有楼,大多都是土坯房,砖瓦房也大多都是镇子里主干道上才有。

    余新的家虽然也是在街上,以前六七十年代还是主干道,不过随着发展,主干道也被挪了出去。所以还是土坯房。

    土坯房有有三间,也是一个中堂,两个厢房,左侧后方是一个猪圈,厨房在屋后面。房屋前种了一七八颗枣树,再往前是一个水塘,水塘是倒L型,将房屋的左侧和正前方围住,右边是一个菜园。出口因为水塘所以只有一个宽约三米左右的道路。

    余佑开着车,路过街巷,到了家里。一路上不少人指指点点,余新也听到了一些,都是些老街坊在议论这是谁家的开着车回来,当看到是余佑,又都纷纷赞扬起来,说老余家可以了,老大在外面当官,老二也有出息都开车回来的,就是老三可惜,本来有着铁饭碗结果也下岗了。(在他们眼中,最底层的公务员都是官了)

    父亲余佑那是一路上的满足溢于言表,风风光光,虽然以前在家里也开车,不过是帮别人帮运输的三蹦子,哪抵得上现在这辆十多万的车。特别是街里的老街坊们的夸赞。

    看到父亲的喜悦,“果然,富贵不还乡,就如锦衣夜行。”余新感叹。这也算为自己父亲涨脸了。

    车子停到院里,父亲余佑也忙着跟街坊们打招呼,散着烟。

    “可以啊,大佑子,出息了,烟都是中华的。”一个年龄五十多的壮汉赞赏道,这是斜对面的老徐家,有点沾亲带故,不过余新也不知道沾哪。

    “还行,就是混口饭吃。”余佑谦虚的说。

    众人纷纷都说父亲余佑谦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