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点击返回2000 » 第二十九章 塞上老街

第二十九章 塞上老街

    余新在长城并没有停留多久,天色渐暗后便离开了。

    一个人的旅途,就注定了孤独,无法与别人分享面对波澜壮阔的美景时的心情,不过一个人也能更好的体会心灵上的洗涤。

    第二天早上,离开八达岭后余新也没有选择继续走下道,而是选择上了高速,直到离开冀北的范围,才下高速走国道。

    因为随着离开冀北,进入內勐古,人和车辆都越来越少,没有像省内那么拥挤。

    路上并没有想象中的广阔草原反而是山峦叠嶂,这倒是出乎了余新的意料,他以为內勐古都是草原呢,后来查看了下地图和与当地人打听,才知道,只有过了呼城才算是真正的进入草原。

    经过几个小时的行驶后,有些疲惫的余新才算是达到了呼城,此时的呼城并没有以后的省会城市那么繁华,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是内陆城市还是西北方向,肯定不如东部地区发展的迅速。

    安排好住宿后休息了一会,下午余新便先去到了塞上老街,听说这是呼市的名片,所以打算看看。

    一排仿造古代街道的建筑,也不长,三四百米,如果抛开旁边的路人,有那么一瞬间仿佛回到了古代。

    不过看了看四周,发现还是现代,而且是小吃街,百货街。余新还是有点失望的。

    果然除非是去古代建筑群旅游,不然只是人造的景点,就摆脱不了小商贩的拥挤。

    不过也算是可以尝尝当地的美食,只不过是不是当地人做的,就不知道了。

    余新买了些奶制食品,走在街道上,看着街道两边的纪念品店,手工艺品店,仿佛想是回到前世余新逛义市的小商品市场。

    当然街道两旁肯定不可能全是卖东西的,还是有不少寺庙,比如外形一看就像清真寺之类的,不过都在关门,没办法参观。

    经过半天的寻找总算是找到了一家开放的寺庙“大召无量寺”,看了看上面的介绍。这是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大召寺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来又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是呼市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主持创建的。

    说到这不得不说有个奇怪的现象,古代中原王朝的四周基本都是被佛教统治信仰,像北方游牧民族,倭寇,西域,TLF等。当然中原也有,不过至少是儒教当老大,佛教道教是老二老三。

    而在佛教起源地天竺,佛教却早已衰败,不得不说是奇葩。

    寺院的建筑也就是明清典型的建筑红墙黄瓦,建的跟皇宫建筑一样。

    里面还能听到不少的喇嘛在诵读,院子里的设施很简单,一些树木,铜缸还有一些铜像,比如牛,大象还有像麒麟这样的。

    内部大多是佛像还有就是清朝康熙留下的文物,其他的也没什么好看的。

    话说当年清朝用佛教拴住蒙古真是个妙招,直接把蒙古基本弄废了,这是中原王朝几千年也没完成的挑战。

    清朝为了防止蒙古部落再度强大,通过对蒙古各部进行划土分疆,分配户口,划定区域限定各自的驻牧范围,各部不得越界,否则会受到惩罚。

    然后把漠南蒙古分为24部49旗,喀尔喀蒙古分为4部86旗,总共分为200多个盟和旗,这些部落互不从属,这样就不会统一在一起,力量就一直分散,如同一盘散沙。

    另外,清朝还禁止蒙古人学习和接触汉字,杜绝与内地的交往和联系,使其无法获得先进技术和文化,所以三百年生产技术基本没有提升。

    然后就是满蒙联姻世代联姻的政策,对清朝统辖与治理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至于南不封王,这里就不再赘述。

    最后为了改变彪悍民风,清朝在蒙古地区大力提倡佛教,喇嘛教,喇嘛享有免除兵役、差役的特权,寺庙内有庙产、领地和庙丁。

    不得不叹服,清朝对于限制民族发展真的很有一套,至少比中原王朝玩的明白。

    如果像中原王朝那样只是名义上臣服,然后就会不断的陷入反叛,臣服,反叛无休止的循环。

    估计如果不是欧洲来打破环境,估计真能再统治个几十年或者后面能想开,放权直接君主立宪的话,后果真的是不能想象。

    不过清朝几百年的奴役他族的思想,也不可能很快就能转变,让他放权估计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像沙俄,最终还是会被推翻。

    余新笑了笑,想那么多干嘛,都已经是历史了。不管放不放,都不会像现在一样老百姓能过的这么幸福。

    余新又逛了一会看了看那座大银佛,敢叹下古代佛教真是有钱后,就离开了塞上老街。

    然后就是骑行在呼市的街道,呼市的建筑很多样,正如他的包容性。

    比如说***风情街,都是清真风情,当地大多也都是回民。估计在这吃牛肉面应该可以吃到正宗的。

    余新并不喜欢吃面,他更喜欢吃米。比如说回族的土豆牛肉盖浇饭,他就十分的喜欢。

    不过就算不怎么喜欢面条类,既然来了,就还是要尝尝。

    于是就选了一家看起来比较老旧的店面,他认为也许会是老店,味道更好。

    结果也是不出余新的预料,虽然不喜欢吃面,不过正宗的牛肉面味道还真不错。虽然达不到“真香定律”不过对于余新来说,已经算是挺可口的。

    果然,没有不是美食的食物,就看是谁做的。

    问了下老板,老板是个回族,不过普通话还是跟不错的。

    听到余新的询问,老板说这里面的门道很多的,“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这是兰州牛肉面的标准。才能达到牛肉汤色清气香;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则柔滑透黄。

    老板又说如果在外面碰到什么兰州牛肉拉面,可不能跟他们混为一谈。

    余新通过老板的介绍,这也算涨了知识。于是跟老板聊了一会后旧告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