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网游竞技 » 我的篮球史 » 第二十八章 高三

第二十八章 高三

    当年上海的高考科目是所谓三加一,三门主科(语数英),加一门副科(文科:政治或历史,理科:物理或化学)。

    虽然文科中理应包含地理课选项,而理科中还应有生物课选项,但这两门属于冷门课目,大多高中不会允许学生在“加一”时选择。

    在高二学期末按照所有学生的分科决定,在高三会文理分班,也就是把全年级所有同学重新组织班级。

    结合我自身实际情况,我的三加一,选择了文科。

    因为考虑到数学有优势,另外,父亲任课的那一门文科课目,至少有个托底。而我父亲正是高三分班以后,我的班主任。

    一直想要逃离父亲管束的我,最终还是落在了他的手里。

    要说父亲做自己班主任是什么体验,其实我倒还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每天上学上课下课放学,还都是老样子。

    看着父亲走进教室,那一刻在我眼中,他也只是普通老师的身份。

    其实上他的课,我反而比较轻松,基本不用听讲,因为讲的内容大多是常规问题,早在家里开小灶时讲过。

    偶尔我父亲上课提问,等半天没有人能答上来,才会叫我起来回答。

    高三开始篮球活动减少了许多,之前爱打球的伙伴们都把更多时间放到了学习上。

    中午和放学打球的时间越来越少。之前高一高二的每天中午和下午都打,到高三,中午基本不打,下午偶尔动一动。

    唯一留有深刻印象的,是高三上半学期后半段,和高一年级的那场比赛。

    高一小伙子们刚刚入学不久,虽然比我们小两岁,但其中有几个打的还不错的球员,听体育老师说我们这届高三有高手,便主动来约战。

    顺便提一下比我们小一届的高二年级,全部是足球和田径爱好者,仅有的几个篮球爱好者被我们碾压过一次,往后再没有一块儿打过球。

    在体育老师撮合安排下,某天放学后,我们正儿八经的跟学弟们进行了一场友谊赛。

    此时我们高三队的实力有着明显下降,首先是大家平时打的都少了,手有点生。

    平时晚上周末又经常补课,熬夜做习题时家常便饭,体力和精力真不如以往。

    其次,我们年级的球员也已经凑不齐,原来我们班的金左手陈帕克校外补课,六班的瘦中锋校内补课,都没有来。

    原来二班的胖中锋,在念完高二就全家移民美国了。噢对了,我们还穿回力球鞋时候人家已经穿正代AJ打球了呢。

    好在,有我,戴三井,曹戴维,李博班为主体的班级框架还在,再加上原四班的活宝兄弟和原一班的小个控卫,这样的阵容也可以应战。

    比赛过程倒也精彩,非常胶着。让我有点吃惊的是,高一的年级精华联队,还是挺有竞争力的。

    毕竟这帮小伙子年轻,刚进入高中还没开始苦着累着,正是冲劲十足的时候。

    当然我们作为高三学长也不会轻易缴械,毕竟比他们多吃了两年饭,也应该多打了两年球。

    高一队中,有几人是校田径队的,同时也是篮球爱好者,因此跑跳能力出色。篮球技术和配合也比高二年级的球员要高出不少。

    其中有一人,个子虽然不高,但打球的风格,和举手投足之间,颇有几分当年H中学王科比的影子。

    同样是身体精壮,擅长运用节奏变化运球,并喜爱使用带些后仰的跳投来终结进攻。

    过了二十三年后,这哥们在野球场上认出了我,上前同我打招呼。我一开始愣是没想出是谁。

    他问了我一句:“你是不是Y中学毕业的?”这才让我依稀记起他的那张脸。

    天哪!怎么胖成这样,肚子上挺着个圆球,发髻线也后退了好多。看上去比我还像个大叔。

    只有看到他打球时,还是之前那样的节奏和后仰风格,只是速度慢了许多,后仰高度也低了许多。

    他还一个劲的说我没怎么变,我说过奖过奖,心里盘算着,这哥们也已经四十岁了。

    回到二十三年前的那场比赛,比分总头到尾一直紧咬。

    直到最后时刻两队打平时,高三队依靠我的一次突破上篮锁定了胜局。也仅仅是以这两分险胜。

    我觉得应该是体育老师(当裁判)发现我们体力不支,见落下风,就在我进最后那一球,领先两分的当下,吹响了全场比赛结束的哨声。

    一方面,不想让高一刚进来的那帮小伙子得意忘形。另一方面,也算是保全了我们高三这帮老球员的面子。

    要是继续再比下去,哪怕几分钟时间,胜负结果真的很难说。

    这最后一个准绝杀,也可能是那哥们一直都还记得我的原因吧。

    进入高三下半学期,我几乎和篮球断绝了。

    一来是真没时间,中午和下午放学都被学业占满了,体育课全被征用。

    二来是因为受伤,在高三下半学期刚开学的第一次打球,记得是周五放学后,当时还没有排满补课表。

    很不巧的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我连续两次摔倒,都是右手撑地缓冲。

    一次是打篮球被对手撞倒;第二次是被一旁踢足球的人不小心绊倒。

    后果是右手手腕严重扭伤,几乎不能弯曲了。

    等过了一两个月伤势才慢慢好转起来,但那时也几乎没有任何闲暇时间了。

    高考前最后的那几个月,好像沉浸在倒计时的沙漏中,从上往下的沙粒一点点的埋没自己,感觉是极其煎熬和漫长的。

    那段时候没有任何娱乐消遣,每天都在补课和题海中做着重复运动。我几乎都忘了篮球。

    因为这个时候,清醒的头脑告诉自己,篮球那只是一个梦想幻想,或至多是一个爱好。

    普通的我只能在普通的道路上继续自己的人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终于是来了。

    高考成绩并不是很理想。

    只有传统强项数学,在有个低级失误的情况下,还取得了不错的分数。

    传统弱项英语,在H中学顶级专职高三老师的强力鞭策下,终于也算是没有拖后腿。

    传统的不稳定项语文,却又一次拉跨。同学之间打听分数,感觉班级平均分我都没有达到。

    而我父亲主课的三加一的那一项文科,也只考了个平常分,远低于父亲的期望。

    四门学科的总成绩,是超过了一本最低分数线,但远未达到我渴望的一本第一志愿。

    而一本的第二志愿学校入取应该没有问题,只是入取专业可能会被选择。

    正当我在琢磨要学哪一个专业的时候,没想到原本填在一本第三志愿的学校来了电话。

    那是一所在南方大城市的重点高校(后面称Z大),按现在的标准,即是985又是211。

    由于上海本地生源一般都不太愿意离开家乡去外地(除了北大清华这种以外),为了确保外地名牌高校能在上海完成招生指标,它们历来有优先权。

    当年上海生源在填写高考志愿时候,有条硬性规定:一本、二本和专科每一档只要填写学校,必须至少填一个外地高校。

    而绝大多数志愿填写,都会把外地有名气的重点高校,填在每一档的第三志愿。

    外地重点名牌高校在上海的招收人数非常少,所以入取分数通常要比上海本地高校的分数高出许多,因此将外地重点高校填写在第三志愿,基本只是为了充数。

    而那年,我算是遇到了意外的惊喜。

    Z大在上海招收文科五人,填写Z大为第一志愿的只有二人,填写在第三志愿的也只有二人,其中一个是我。

    按照我的分数,在理论上,应该被另一所在上海的高校(填写在第二志愿的学校)入取。

    但由于外地名牌高校在上海的优先调档和入取权,Z大招生办给我电话问愿不愿接受调剂,直接去Z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