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评话三国 » 第四回 关羽用计赚樊城 徐庶走马荐诸葛

第四回 关羽用计赚樊城 徐庶走马荐诸葛

    刘备正在疑惑之时,云长已命人来请皇叔与军师进樊城去。

    事实上,云长带领关平、周仓与两百军兵、家将们偷偷地渡过了樊河,

    在黑暗中隐蔽了起来,便将囊中之计与周仓讲了一遍,

    周将军照计办事。

    再说,樊城刘泌老太守,起初见曹仁在隔河一仗大败,

    到了半夜又听得对面一片杀声。

    他不知情况如何,一大清早就命他的外甥儿,

    名叫寇封带四个家将出城去樊河边探听情况,

    现在寇公子出了樊城,过了吊桥,直往樊河方向而来。

    他到了河边,见到对面只有刘备的大营,

    不见自己人一兵一卒,知道曹仁已经退兵回去了。

    因此,他圈马便回,四个家将在马前领路。

    没有走了多少路,被他身旁一堆茅草之中的一个人看得清楚,

    他便是君侯马前步将周仓。

    他准备把马上的寇公子偷回去。

    周仓一生要偷三个人。

    今天偷来的是第一个,他偷人的本领象猫捉老鼠一样有把握。

    他见到四个家将正在前边谈谈说说,趁他们不防之际,

    从茅草中窜到寇公子马前,

    寇封见到马前站着一个人,七分象鬼,三分象人,吓得他叫了出来。

    但是你刚才嘴巴张大,周将军左手一把棉花团,已经按入了你的嘴里,

    然后起条右手,将他象孩子一般拦腰一抱,

    只听得“嗖”的一声,已经从马背上将公子偷走了。

    前面四个家将只听得后面一阵风声,

    回头一看,马上的公子不见了。

    他们惊慌失措地说:“不好了,公子被野兽吃掉了!”

    其实樊河边,哪里来什么野兽!他们略微找寻了一下。

    找不到公子的人影,带马便逃进了樊城,去见刘泌太守了。

    他们到衙门匆匆来禀报,刘泌太守今年六十有零,

    他膝下无儿,就把这个外甥寇封当作半子之靠。

    现在家将向他禀报说:“老太守,不好了!”

    刘泌:“公子哪里去了?”

    家将:“在樊河边被野兽吃掉了!”

    刘泌:“樊河边哪里来什么野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家将:“我们在前边跑,只听得后面‘嗖’的一声,

    回头一看,马上的公子不见了!”

    刘泌心中十分着急?说他被野兽吃掉不可能。

    到底怎样一回事呢?一下子辨不清楚,

    因而再问家将们:“那曹仁将军的人马究竟怎样?”

    家将:“一兵一卒也不见,料想他们已收兵回去。

    刘泌心中更为担心。

    正在这时,关将军已到了城下。

    当时的周仓飞一般地把公子偷到了关将军隐蔽的地方,

    将他口中的棉花团拉了出来。

    寇封见到云长,知道被刘备方面的人把自己捉来了,

    毕竟只有十九岁的大孩子,见了关将军吓得他一句话都没有。

    云长就对他说道:“公子不必惊慌,你若要活命,

    领关某前往,叫开关厢,劝你家母舅大人归降。”

    寇公子连连点头。

    关公带了所有人,押了公子来到樊城城河边。

    这时,城门早已紧闭,吊桥高挂。

    云长命士兵高声叫喊。

    士兵:“关厢上听了,我们关君侯在此,速叫刘老将军答话。”

    所说刘泌既是太守,又是守将。一人兼两职。

    城关上弟兄见到城外关君杀来,要紧到衙门报知太守。

    片刻后刘泌赶来上了城墙,见外面果真是关君侯带兵前来,

    自己的外甥押在关君侯马前,太守心定了一半,

    不是被野兽拖去,原来是被关云长捉去了。

    他心中已知十之八、九,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所以对着下面的君侯拱手问道:“下面原来是关君侯,刘泌在此

    有礼!不知君侯到此何事?”

    关羽:“闻得太守镇守樊城十余年,一向爱民如子。

    关某奉命前来劝你归顺我家皇兄。

    只要开关投顺,保你令甥儿一无危险,城内子民也免得遭灾。

    要是不然,莫怪关某无情了”

    刘泌一听,果然如此:捉我外甥,交换城关。

    刘泌是个非常懂得世事的人,即使我不降,

    刘备就在新野,樊城早晚危险,

    想到皇叔的为人,皆知他一向仁义。

    再说大家姓刘,理应早日归顺,不但保全了外甥的性命,亦免得子民们受惊。

    所以他一口应允,对关将军说:“刘泌愿意归降!”说罢,

    他传令开关,放下吊桥。

    就这样,弓不上弦,刀不出鞘,云长取了樊城。

    这正是:单福用兵多巧计,刀枪不举取城易。

    刘泌太守出关迎接,云长带领所有的人跟着刘泌来到衙门大堂坐定,

    立即命人相请军师与皇叔。

    单福和刘备带了所有文武离大营,渡樊河,刘泌将他们接了进去。

    云长向单福交令。

    军师下令盘查钱粮,出榜安民,城关上改换汉旗刘旗。

    刘老见过皇叔,行了大礼,表示真心归顺。

    刘备见寇封,问刘泌说:“老太守,这位公子是哪一个?”

    刘泌:“乃是刘泌的外甥儿。”

    刘备:“太守愿意不愿意将令甥儿过寄于刘备?”

    刘泌:“皇叔见爱,我哪有不允之理!”说罢,他对寇封一看。

    意思叫外甥儿快些上去叩头。

    公子寇封懂得刘泌的意思,立即走到刘备面前,

    双膝跪下,口称:“父皇在上,孩儿拜见!”

    刘备:“儿啊!罢了!快去见过你家二叔和三叔。”

    关将军勉强地招手一招,心中很不高兴。

    他倒不是看轻公子,而是认为大哥何必再要收什么寄儿。

    不象我儿子在家乡,尤其关平他是愿意跟我,更主要的是今后打平天下,

    你大哥到底将位传给哪一个?

    你传给这位公子吧。

    你早已在去年生下了一个儿子刘禅;

    你说传给自己的儿子阿斗吧,被人家说来有着大儿子不传,

    这是成了废长立幼,不是多找麻烦吗?

    云长不高兴就在这里。

    可是,刘备也有着他的遣理。

    皇叔想,我马上要回转新野县的,他恐怕老太守刘泌变心,

    所以有意将寇封收为寄儿。

    这样我把他带到新野,可使刘泌不敢变心。

    云长没有明白皇叔的意思。

    被你关将军这样一来,公子毕竟是个大孩子了。

    他认为云长看不起,口中不说,在他心里从此对关将军存下一条心。

    因此造成今后关羽兵困麦城,再被孟达从中挑拨了一下,

    所以他不救云长。这在后书再提。

    当时三将军他倒役有理会这一点,

    满面笑容地叫了一声公子说:“侄儿,请起!”

    从今以后,公子改姓刘,就叫刘封。

    这时单先生将一切事务料理完毕,

    就命令刘老太守镇守樊城仍旧为这里的太守,

    方始与皇叔带领了所有文武与公子刘封离开樊城回转新野县,

    传令把城外大营拆去。

    从此皇叔感到有了这位军师,再也不怕曹操了。

    不过,他问单福说:

    “军师,今后曹操可要再发兵来攻打新野否?”

    单福:“主公放心,要是他再发兵前来,本军师自能对付他。”

    他哪里知道,你相助皇叔的日期只有一个夏天,

    曹操对你单福想尽办法,迫使你离开刘备,这里暂且不提。

    再说,曹家弟兄败回许昌,今日到皇城相府,

    上堂见过曹操,把新野被刘备杀敌的情况,从头至尾回复了丞相。

    曹操毕竟是三国中的奇才之一,他仔细地琢磨了曹仁的说话,

    开口便问道:“子孝,胜败乃兵家常事。

    但是,刘备用兵,岂能一跃而如此地?

    老夫想来,其中恐怕有人相助!”

    曹仁、曹洪一听,佩服自己叔父丞相,

    一言就能道破其情,所以要紧回答说:

    “不出叔父丞相所料,小侄等打听到刘备手下新近有了一位军师。”

    曹操:“可知此人姓甚名谁?”

    曹仁:“小侄打听到此人。姓单名福!’

    曹操一听“单福”二字,心想,我从未听到过。

    一般说来有本领的一定有名望。

    现在此人一无名望,竟然能够破我创金锁阵,杀我人马三万三千。

    这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吗?

    所以,再问曹仁说:“可知姓单的是哪里人氏?”

    曹仁:“禀叔父丞相,单福乃是颖州颖长村人氏。”

    曹操听完之后,先命他们弟兄二人退下,然起对着两旁文武开口问道:

    “列公,可知道单福是何许样人?”

    问了二遍;文武没有-一个认识单福的。

    事实上,现在曹操手下已聚集了天下的人材,大小地方各处都有。

    有一位大夫姓程名昱是曹操手下有名的文人,而且是丞相的心腹,

    他也是颖州颖长村人,他听得丞相在动问,他在心中暗暗算计,

    一想,我们村上有如此大的本领恐怕就是他,程昱再三思虑了一下,

    认为十有八九,所以从旁闪出,走到曹操面前,

    把手一拱说道:“丞相,单福下官认识。”

    曹操见到程昱,他才想到你也是颖州颖长村人。

    可能是认识单福的,要紧问道:“你认识单福么?

    程昱:“丞相,照下官看来,单福便是徐庶,字元直,

    看来他为了遮避外人的耳目,故用单福其名。”

    曹操:“大丈夫坐不改姓,立不改名,他缘何要叫单福?”

    程昱:“丞相,你要知道他母亲家便姓单,福字便是他的小名,

    他们弟兄二人,长者称福官,次者称寿官。

    因此,姓着母姓,叫着小名,不可算移姓改名。

    曹操:“他的底细你可明白么?”

    程昱:“我与元直前后村,中间隔一河,

    我们前村都姓程,他们后村都姓徐。,

    曹操想,这没有什么奇怪,

    中国人有个传统往往一村一庄都挂着一个姓,因此常常听到张家村,李家庄。

    程昱继续在对曹操说道:

    “下官知道,元直自幼读书,家境贫寒,后来去水镜庄,拜司马徽为师。

    屈指算来,至今已学了二十年!”

    曹操听到这里,对徐庶更为重视,因为他的老师是山林中有名的隐士。

    常有道:名师必出高徒。莫怪他要杀我三万五千人马。

    这样的能人,怎么会被刘备请到新野?

    曹操他三角眼转了一转,胸有成竹地问道:“他家中有何人?”

    程昱:“他早年丧父,兄弟徐康历年在外经商,有个妻房在家侍奉婆婆。

    元直他至今未娶,但是他的老母是个才女、节妇、贤母,三字皆全,元直是个孝子!”

    曹操想,贤母者必然教子有方。

    因此常言道:“贤母出孝子。”就在你程昱将徐庶的一家身世讲完之后,

    曹操对元直可敬可叹,敬只敬他是不但有着用兵的奇才,

    而且为人亲良,一尽孝的人总是这样。

    叹只叹这样的人材相助刘备,埋没了他这良材。

    俗语说:鲜花插在牛粪上。

    程昱看出曹操的心理,就对他说:

    “丞相,徐庶之才,要是助了丞相,岂不全美!”

    曹操放声大笑地说:“你真知老夫之心!奈何徐庶在刘备的新野,岂会到此许都?”

    程昱:“丞相喜爱元直否?”

    曹操:“老夫爱慕天下人材,元直有如此之才能,我岂不爱哉?”

    程昱:“要他前来,下官自有办法。”

    曹操:“尔有何计?”

    程昱:“下官早说他有老母在堂,丞相可命人去颖长村重礼相送,

    请徐母到此,再用良言劝说请她修书新野,

    元直是尽孝之人,岂有不来道理?

    丞相以为然否?”

    曹操听完感到确是个办法,立即命一员副将,

    带兵一百,绸缎百匹,金银千两,准备芦轿车辆,

    明日前往颖长村,相请徐母到此,同时命程昱代笔,

    冒名写了徐庶的一封家信,内容是徐庶在丞相手下,官拜上大夫,

    请其老母亲来许都享福。

    直到来朝,一切礼物装上车辆,拿了一封书信,

    弟兄推了一部空的芦轿车辆,离许都直往颖川颖长村而来。

    不多几天后,到得颖长村问讯,由乡里人领往后村,

    来到徐庶家门口,所有车辆与手下弟兄都停在外面,

    一个副将拿了书信,走进大门,徐母正在草厅上坐着,

    徐康的妻子正在旁边,和婆婆答话,

    见到外面进来一个当官的陌生人,要紧向里面走去。

    在封建时代里,一般年轻妇女必须回避,

    徐母当然是个老年人,又是一家之主,无法回避。

    她年已六十有余,两鬓白发,身上穿着一般的布衣,但非常整洁。

    她见到来人心想;我虽然生着两个儿子,小儿经商,大儿在外学道,

    怎样有当官的上我家门?

    正在想着,这副将也非常聪明,知道中间坐着的便是徐母,

    故而要紧上前双膝跪下,称呼一声说:

    “徐老太夫人在上,小人拜见!”

    徐母所到太夫人两字,更觉奇怪。

    我儿没有一个做官的怎样口称我是太夫人。

    所说这位老太太已夫亡,守节无过,虽然女流之辈,书画琴棋皆能,

    称谓“才女”,教子有方,称谓“贤母”。

    而且虽然身居乡村,明察世事。

    她想,这里都姓徐,来人不要走错了人家,

    让我来问他一声。“你到哪家?不要弄错了!”

    副将:“请问大夫人,难道这里不是徐元直老爷的府上?

    徐母一听,我长子是叫元直,说明他没有走错。

    但是称我儿为老爷,难道他已经做了官么?

    她好奇地问道:“这里是我儿元直的....”

    副将:“太夫人,小人没有弄错。”

    徐母:“你从哪里而来,奉谁人之命?”

    副将:“小人从许都而来,是奉了元直老爷之命!”

    徐母听说自己的儿子在许都,

    她顿然面色都变了,知道许昌是国贼曹操的地方。

    我儿怎样会在他手下做官的呢?要紧问道:“我儿命你到来何事?

    副将:“元直老爷命我送信与太夫人。”

    说罢,便将书信双手呈上。

    徐母接信在手,立即拆来观看。

    只见信上果真元直在曹操处,要我前往享荣华、受富贵。

    拿一般父母说来看到这种信无不高兴,可是徐母险些流下泪来,

    想我儿出外学了二十年之久的本领,连忠奸都分不开,

    这种福我是不愿意享受。

    但是,明日许昌我一定要去,见到了我儿劝他回来,

    哪怕耕种田园,曹操手下的官千万不可去做。

    所以,命副将请起。这名副将问徐母何日动身,徐母说,来朝就动身。

    副将把所有的礼物吩咐送了进来,徐母一一收下,原因是认为东西是儿子的。

    其次,她准备将此礼物分与村上众乡邻。

    当然,来了这许多人,要安排他们分头住下。

    徐母回到里边,把这事情与徐康的妻子讲明她用日要去许都,

    要是徐庶愿意跟我回来还则罢了;

    要是不然,我准备与他一拚老命。

    媳妇劝婆婆说:“万事请婆婆耐心了!”

    徐母说:“要是我一去而不回,你等小儿寿官回来,好好守住这家园。”

    今夜婆媳二人痛哭了一场,到明天徐母动身,不要说徐康之妻。

    就是村上人都来相送。

    她老人家上了芦轿车辆,副将带兵保护。

    就这样,把徐母骗进了许昌。

    太夫人在车辆上听说已到皇城。

    徐母她不愿去见曹操,吩咐他们说:

    “你们听了,把我送往我儿元直的公馆去。”

    这名副将想,你家儿子的公馆在新野县。

    知道他还没有明白,当然不.能与她说穿,

    嘴里只是应了一-声:“遵太夫人吩咐!”

    事实上,只管把车辆向相府推去。

    直到丞相府第,停下了车辆,徐母认为儿子的公馆已到,等他出接。

    副将进相府来到大堂禀明丞相,曹操正坐在相堂上,得讯徐母已到,

    心想,我要他儿子相助,应该款待他的娘亲。

    本想亲自出接,感到自己毕竟是丞相,所以命程昱代接。

    程昱从相府中走了出来,直到车辆前,对徐母一拱到底,

    叫了一声:“伯母大人在上,小人程昱在此迎接,有礼了!”

    徐母已经感到奇怪,为什么元直不来接我。

    难道他公事忙到如此,大概程昱正在我儿的公馆里。

    再想。我只管进去,

    然后再来责问元直。

    因此,对程昱称呼一声:“莫非是程官官?”

    因为徐母知道,元直与程昱从小弟兄。

    所以习惯称他为“官官”。

    程昱听到这样的称呼顿然脸发红,因为叫我官官,

    还是小孩子时的称呼,想我现在已是近四十岁的人了,

    哪里有出着胡须的官官。

    但是心里明白,我与他儿子乃是弟兄,这样的称呼还是适宜的。

    因此,要紧笑着回答说:“正是小侄程昱。,

    徐母:“元直在哪里?,

    程昱:“徐兄在里边,请伯母下车辆,小侄带路。”

    徐母出了芦轿车辆,手执一根拐杖,

    程昱在前边走,徐母在后跟随,慢慢地向相府里面而来。

    徐母离到公馆这样的豪华。她误认为自己儿子的官一定做得不小。

    事实上,丞相是百官之首,他的府第当然非一般可比。

    程见将徐母领上了相堂。

    自己向文人班中立了进去。

    徐母想,为什么将我这个老人搁在这里?

    这算什么意思?

    她站定身子,起一对老眼对两旁一看;

    啊!立满了文武;

    再对上面一看中间坐着一人,他头戴相貂,身穿红袍,

    同字剑脸,浓眉长须,一看就明白他是曹操!

    虽然第一次见面,因为汉朝年间,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样的衣,

    这种打扮、连小儿都明白,乃是一品当朝。

    徐母想,我一进城就叫他们把我送往自己儿子的公馆,

    为什么把我送到这里来!

    既然到来,她就在寻找着自己的儿子,可是不知元直在哪里。

    这时的曹操,见到徐母已经上了我的大堂。

    他心里想,看她一个乡村的老妇,俗语说,她的肚子争气,

    生着-一个好儿子,连我曹操都要拍她的马屁。

    因此曹丞相先招呼她说:“来者莫非是徐老太夫人?”

    徐母:“原是老身。”

    曹操:“老夫在此有礼了!”

    徐母并不还礼,只是回答一声,说:

    “何用客套。我儿在哪里?”

    曹操:“令郎公么?”

    徐母:“正是元直。”

    曹操:“令郎公现在新野县相助刘备!”

    徐母:“啊....”

    徐母听说儿子在刘皇叔处,顿时心中一畅;

    好啊,这才象我的儿子!

    本来我在奇怪,元直岂会助你曹操。

    但是再一想。既然儿子在新野,那末把我这老婆子接来何事?

    因此开口问道:“命我前来何事?”

    曹操一想;莫怪你弄不清!事到如今,应该对你老实说了。

    所以,他笑着回答徐母说:

    “太夫人听了,令郎元直杀我人马三万三千。

    他用兵过人,竟有如此大的本领,如今帮助刘备,实是埋没人材。

    所以请太夫人前来,要你修书一封,命令郎到此相助老夫,

    曹某上表圣天子,保奏元直高官显爵;

    然后太夫人享荣华、受富贵,岂不美哉?”

    徐母到此时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受骗了,

    要想骗我写信劝儿子来降,

    曹操你真是在做梦!

    既然元直走正了路,我也放心了。

    想到这里,倒要问你一下曹操。

    因此有意地反问了一句说:“丞相,刘备何许样人?”

    曹操想,要你儿子来助我。

    只有把刘备贬低一下,所以回答说:

    “太夫人听了,刘备乃是背反朝廷,冒称皇叔,忘恩负义,是一个懒小人!”

    徐母一听,心想,你当我真是乡下的老妇,连这点都不懂吗?

    你真是.在讨我骂了。

    这时,徐母弹出一对老眼。

    指着上面的曹操说:“你且听了,刘备乃是中山靖王后;

    孝景皇帝阁下玄孙。

    堂堂正正的皇叔,仁义布于天下。

    我儿相助皇叔正得其明君。

    你欲命我儿弃明君而助奸贼;弃大道而走小路。

    你真是一个老贼、国贼、奸贼、曹贼!”

    这番说话;骂得曹操摇头顿足,胡须乱飘。

    一声令下:“来,将她推去斩了!”

    顿时,手下人一拥而上,准备上前绑徐母。

    太夫人见拥来的捆绑手,.她一点都不慌,

    对着他们起手中拐杖,指着说:“你们与我站住了!”

    曹操见到此景立即叫住了手下人。

    徐母这时收去了脸上的怒容,

    对着曹操说:“丞相,老身写信便了。

    你何必如此?”曹操放声大笑;

    心想到底是个老婆子,还是怕死的。

    只要你愿意写信,我就不杀你。

    同样他脸上也收住了怒容。

    命手下将她扶到老夫的虎案前;

    徐母慢慢地走向曹操虎案。

    孟德为她准备了信纸、信封。

    老太夫人把拐杖在虎案上一靠,

    然后起手将放着的信纸慢慢地铺平以后,定了定神。

    其实她哪里肯写信!

    但她知道,曹操把我骗到这里,绝对不会轻易放我回去,

    我也决不会写信,准备一死了之,

    等待元直早晚会杀来与我报仇!

    但不过我要是能够将这个国贼除去,

    刘皇叔可早成大事。她借着写信为名,靠近曹操。

    但是一想,没有致他命的武器!

    早知道这样,我在家的时候准备好一把刀子。

    所以她平整纸张是假,看附近可有致他命的东西是真,一看有了!

    出案上有着一个砚台,足有一尺二寸长,八寸阔,一寸多厚,

    要是这方砚台能击中曹操的脑袋,想必他也活不成了。

    这时的曹操他万万料不到六十多岁的老婆子,

    竟有如此的胆量。

    正在他不防之际,徐母已经伸手过去,把砚台一把抓到手,

    举起来就向曹操当头击去。

    旁边手下阻挡也来不及了!

    毕竟曹操是个武孝廉出身,见势不妙,将身一侧,

    砚台击了个空,落到相堂之上,打得粉碎;

    曹操吓得两手抱住了头,一面叫喊传令:

    “速速与我拖去斩了!”

    手下人一拥而上,将徐母拖了出去。

    正要多徐母斩首的时候。

    旁边程昱踏出来见曹操说:

    “丞相且息怒!要是将徐母杀了,元直是个孝子,

    他非但不会到此,相反为了报杀母之仇,

    更其要忠心刘备,请丞相将徐母交付下官,

    待等日子一长,下官自有办法。

    曹操一听,“嗯。”点点头。

    如此说来,曹操还是希望徐庶到此?

    当然!他听说程昱有办法,就传令放了徐母。

    程昱见丞相退堂;他到外面见徐母说道:

    “请伯母大人不要恼怒,丞相是为了爱慕元直兄之才,

    伯母不写信倒也罢了,既然来到了许昌,

    请到小侄家中住上几天,日后再送伯母回家可好?”

    这时,徐母心想;我既然到此,就住上几天再说。

    看来你们也不会马上送我回去。

    所以同意了程昱之说,上了车辆离相府到了程昱公馆。

    当然;程昱对徐母是百般殷勤款待。

    三天后;徐母对程昱说我要回去了,程昱再留她住下几天。

    就这样三天、五天的留下来,徐母在程昱府中已经住了将近一个月。

    有一天,徐母偶尔走进了程昱的书房,不见他在书房中。

    但是在书桌.上见到了一首没有做完的诗。

    一般说来总要有四句才成一首诗;

    现在见到只有三句,也就是.说没有完篇,

    早说徐母是个才女,她见到纸上这样写着:

    “牡丹称富贵,

    全仗绿叶扶。

    雄立百花前,...”

    徐母就在桌上提起笔来;

    在诗的下面添上了一句:

    “虽艳惜香无。”

    这一句添了上去,不但完成了一首诗,

    而且一语双关。

    牡丹花,大家知道称为百花之王,

    所以第一句写富贵二字,

    但是没有绿叶就显不出牡丹的鲜艳,

    一有了绿叶的烘托,立在百花之中就可称它是最美的花朵了。

    但是牡丹虽好,却没有香味,

    好比你程昱虽是一个人材,而相助曹操是没有光彩的。

    徐母添上这一句的意思就在于此!

    她心里是对程昱的讽刺。

    因此搁下了笔,出了书房。

    其实,这是程昱设下的圈套,因为冒写给元直之信,

    要欺骗老人徐母还是比较容易的,而徐庶是个聪明人,

    不是自己母亲的笔迹也绝对不会到来。

    现在徐母在无意中正好留下了五个字的笔迹。

    等徐母走开之后,自有手下人将这首诗交给了程昱。

    他立即进相府来见曹操.对丞相说:

    “丞相!徐母已经写下了书信。”

    曹操想,程昱果真有道理,问程昱说:“书信在哪里?”

    程昱:“请丞相观看!”说罢,呈了上去。

    曹操拿到手中一看;原来是一首诗,他将诗念了一-遍,

    说:“此乃是一首诗,哪里是信?”

    程昱:“丞相你可看得出吗,其中笔迹不同?”

    给你程昱说穿之后;

    曹操哪有看不出之理。

    就与程昱说:“最后一句与前三句之笔迹不同。”

    程昱:“然也,最后一句是徐母的宇迹。

    请丞相命人仿照这字迹;冒徐母之名,写信给元直。”

    曹操就命杨修到此;

    因为人称他“巧笔”杨德祖,不论何人的字体,

    只要被他见到一、二句字迹,他就能够冒得你一模一样。

    现在杨修不但冒着徐母的字迹,还根据程昱的介绍,

    以符合徐母的想法来写了一封给徐元直的冒名信。

    先给丞相过了目,曹操看完了这封家信;

    认为照信上的内容徐元直定然到此,立即命一心腹手下赶去新野送信,

    曹操等人在此许昌等待徐元直的到来。

    送信人很快赶路,到今天已抵新野;

    打听到单军师的公馆,丢鞭下马,请门公禀报军师:

    “费心通报徐先生。”

    门公:“这里只有单军师,没有徐先生。

    来人:“单军师便是徐先生。”

    门公:“你从哪里而来?”

    来人:“我从许昌到此;奉了徐老太夫人之命;有事要见徐先生。”

    门公命他少待片刻。到里面来通报军师单福。

    徐庶正坐在厅堂上;他在想,我此番奉了老师之命来新野相助刘皇叔,

    家中老母尚未知道,想娘亲为我弟兄二人,数十年受尽了风霜,

    既然皇叔重用于我,我准备命人去到家乡,

    将她老人家接来新野。实际上已经来不及了。

    你正在思念之际,外面门公报了进来,说:

    “禀报军师,外面来一人要见徐先生,

    他还说,单军师便是徐先生,又说奉了徐老太夫人之命,

    从许昌到此,有事要求见军师;请定夺!”

    当时徐庶听到这样的报来,心中一怔。

    他想,我为了避人耳目,保护娘亲。

    因此移姓改名叫单福。

    现在我的娘亲怎样会到了许昌呢?

    想到曹操手下的程昱是与我从小朋友,他对我完全了解,

    但是程昱是曹操的心腹,难道他出卖了我吗?

    想到这里,他不觉地紧张起来,命门公速叫来人进见。

    送信人由门公领了进来;

    到厅上见过徐庶,便将这封冒名信呈了上去。

    元直拆信观看,上面写道:

    汝弟在外经商,举目无亲。

    正悲惨间,不料曹丞相命人拿至许昌,言汝背反。

    将欲加害;幸程昱救。若能得汝来降,能免我一死,

    驰书到日。星夜赶来。

    以念孝道,然后徐图归耕故园。

    书不尽言。切切勿误。

    这封信不但字迹冒得完全象徐母,

    而且内容也非常符合徐庶的家境,

    特别在最后的第二句,就是“徐图归耕故园”,

    意思就是说,我们也不要帮刘备;

    亦不要助曹操,总之不要为官,

    宁可回家去种田,这种说法徐庶完全相信,

    象自己娘亲的想法。

    她不是叫我不要帮刘备,目的是娘亲已被曹操囚在许昌,

    逼得没有办法所以写出此信。

    徐庶是个孝子,知道娘亲在曹操处受苦,

    已经泪如雨下,他这样的才能,为了孝顺娘亲。

    甚至连一封冒名信也没有察觉出来。

    他首先命送信的人先回去覆命,说我随后即来。

    徐元直拿了这封书信,立即出公馆,赶去衙门。

    刘备正在里面,手下人报进来说:

    “报禀皇叔,外面有单军师悲伤痛哭,前来见你。

    皇叔听到奇怪,心想,军师又不是个小孩,

    为什么哭上门来,其中定有原因。

    他站起身来匆匆跑了出去,

    到衙门口、果真见到这位军师在那里伤心流泪。

    刘备要紧抢步上前问道:“单军师,何事悲伤?

    徐庶:“皇叔,在下不是单福,

    我的真名叫徐庶,名元直。”

    刘备想,怎么单福变了徐庶,缠到现在我还没有缠清,

    所以要紧问道:“请问先生,究竟怎样一回事?”

    徐庶:“皇叔听了,我乃是颖州颖长村人氏。

    早年丧父,老母在堂,舍弟徐康终年在外经商,

    我自幼从司马徽为师,长达二十年。

    昔日去荆州欲助刘表,谁知他宠幸蔡氏,我看他难成大事。

    那一天深夜,我赶到水镜庄,欲问老师谁是明君?

    我师言道:明君就在眼前。

    正巧皇叔那天也在庄上,分明叫我助你皇叔。

    为此赶来新野,在你面前弹剑作歌。

    皇叔不以我是个无名之辈,请至衙门拜为军师。

    我怎敢不竭力报效?

    谁知曹操这老贼,把我老母拿去许昌;

    欲要加害,如今娘亲书信到此,命我立即赶去许昌以念孝道。

    请皇叔不要见怪!我为了老母之命,只能离此新野,

    今天特来告辞,书信在此,请皇叔看来。”

    刘备接信在手;仔细一-看,看得皇叔也险些掉下泪来。

    刘备的伤心;

    主要为的是自己,想我数十年来;刚才得到这样一个能人,

    认为汉室可兴,谁知曹操用了奸计,

    将他老母来迫使徐庶离开我刘备。

    此时失去徐庶,我何日再能成其大业?

    是皇叔为此而伤心。

    但是,他看到元直这种表情,说明他决心要离开新野。

    刘备把书信还给了徐元直,开口对他说:

    “先生:备想你老母在许昌,身受其罪。

    等候你前往,那先生只管前去!”

    元直原想;肯定刘备不会轻易放我。

    目前却出乎意料,他一口应允我走。

    但徐庶感到刘备同意得如此之快,

    说明他的心里比我徐庶还要难过十倍。

    然而知道皇叔为了我母子能重新相见,所以他一口应允的。

    这种仁义之心,徐庶是终身难忘。

    因此,他对刘备说:

    “皇叔之仁义,徐庶没齿难忘,后会有期了,再见了!”

    刘备看徐庶的样子,好象马上就要跑,

    便立即对徐庶说:“先生慢走!刘备多留先生一夜,

    来朝十里长亭送行,先生你看可好?”

    元直一听,这样的明君是世间少有的。

    这一夜再不应允,太觉狠心了!

    因此回答刘备说:“多谢皇叔一片诚心,来朝再见!”

    徐庶回转公馆;准备行李之物,命一个年轻的手下,

    明日代我挑着行李,先去十里长亭等候。

    徐庶要离开皇叔的消息,顷刻之间文武皆知。

    大家赶来衙门,问明其情况。

    孙乾便向刘备献计说:

    “主公;元直有如此之才,相助主公还能值曹操。

    曹孟德兵多将广,再有徐庶相助,好似猛虎添翼,

    杀来新野,我军何能抵挡?

    照下官看来,便将他徐元直三天、五天留住于他。

    光阴如箭;只要一、两个月,曹操不见徐庶赶去许昌,

    他在恼怒之下;定将徐母杀死。

    徐先生是个尽孝之人,听到老母被杀,

    他必然要你皇叔为他老母报仇。

    这样徐元直是永远也不会离开你皇叔了。

    主公看来如何?”大家听了孙乾之计,认为可以一试。

    哪知皇叔摇摇头说:“致杀其母而用其子,此乃是不仁;

    使他们母子今世不能相见,此乃是不义;

    不仁不义之事,想我刘备终身不为!”

    公侯一听,分明我是一条良策,主公为了“仁义”二字,

    就放弃了这样一条好计。

    孙乾想,仁义是要的,但目前处于敌强我弱的时期;

    说笑话万一~曹操大军杀来,你写了两个仁义的大字,

    难道曹兵就会被你吓退么?

    当然,我是这样想。

    主公刘备与我想法不同。

    既然皇叔同意他走了,我等也没有办法。

    刘备也知道大家的心理,他硬着头皮对众文武说:

    “备已决定,你们不必多言,来朝一起与我长亭相送徐元直。”

    文武默默无言。一宵已过到来朝,文武先赶去长亭等候。

    刘备一人来到元直公馆,徐庶早在大门口等待着。

    两人见面之后;没有什么话说,彼此上马,并马而行。

    出了新野,来到十里长亭。

    三里一亭称谓凉亭,这是古时候行善的人所筑的;

    能使长途赶路的人逢到炎暑热天,可以在亭中乘凉一歇。

    逢到寒冬岁月,可以使人略避风雪。

    现在是称谓长亭,十里谓之一亭。

    过去就有人管辖十里之路;此职谓之“亭长”。

    西汉的高祖便是亭长出身。

    长亭不等于凉亭,它有着两间屋子,三面长窗,足可摆酒赴宴。

    这时文武早在等候,现在要紧上前迎接,

    刘备与元直一起下马,皇叔与徐庶挽手同行,

    进了十里长亭之内,大家入席。刘备先敬元直一杯;

    开口说道:“先生,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见?

    刘备相敬你一杯!”

    皇叔说罢,双手将酒杯呈上、徐元直闻听此言,

    知道刘备与我心中一样的伤心,但是为了宽慰皇叔之心,

    一面接杯在手,一-饮而尽,一面回敬皇叔一杯;

    开口说道:“皇叔放心!常言道。

    天各-方,人生何处不相逢。

    想必下会有期,回敬皇叔一杯。请干了!”

    刘备同样饮干了这杯酒。

    这时候,文武都抢着为元直敬酒。

    徐庶要紧对两旁文武拱手谢道:

    “众位先生,列位将军,想我徐庶一向不善饮酒,

    尤其要长途赶路,多饮了路上不便。

    想你们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徐庶一走之后,

    希望大家要忠心皇叔到底,助他共成大业!”

    这时的刘备,心中真是一言难尽!

    再听到元直的这一番说话,他更其伤心,认为你走了以后,我是成不了大事,

    所以他一时英雄志短,说道:

    “刘备待等先生一-走之后,我便将这九百五十军兵遣散,

    命文武各奔他乡,然后刘备与我家二弟云长、三弟翼德深山隐居,

    削发为僧,永不为将!”

    徐庶听完刘备这番说话,心如刀绞一般!

    他想,我不来助你刘备倒也罢了,

    助了你皇叔一个短期;倒反而使你灰心丧气。

    这样即使我走后,心中实是不安。

    所以对刘备说:“皇叔,想我徐庶,乃是碌碌无为之辈,

    天下能人胜我十倍者为数多也!”

    元直这时还没有想到此人,一定要离开之后,复返回来,

    这才称谓“走马举荐”。

    刘备认为徐庶太谦虚了,莫说胜过你十倍;

    即使同你一样也是少有的了!

    谁人能够用五百军兵而一仗杀败敌人三万三千?

    这是你徐庶在安我刘备的心罢了。

    皇叔一面听着徐庶说话,一面对元直上下不停地打量着,

    最后皇叔开口对他说:

    “先生,你此去许昌相助曹操新主人,

    带兵杀来新野,重建你的大功!”

    元直听完皇叔这几句话,顿时冷汗直冒。

    俗语说;你这话太不“漂亮”了;带有些讽刺于我。

    但再一想,站在他的处境着想;

    必然有这种想法,本身他兵微将寡;

    万一我真的相助曹操;

    他还能抵挡么?

    常言道:人心难测!

    皇叔的担心,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想你刘备还没有知道我徐庶的心;

    因为我是春来秋去,只与他有一夏之缘。

    这也莫怪他有这种想法。

    元直为了一表自己之心,便对皇叔严肃地回答说:

    “皇叔,我徐庶为了老母而被迫离去。

    日后能再回归新野,与皇叔见面重聚,这是万幸也!

    若不能再来新野,喏!

    苍天在上,后土在下,徐庶若在曹操军前,终身不献一谋!”

    刘备一听,见徐庶对天立誓,就是说即使不到我刘备这里来,

    他吃了曹操的饭,绝不有一句说话来相助曹操。

    后来的事实也是如此;

    不但没有一句说话助曹,甚至一有机会,元直便使曹操上当中计。

    因而有句笑话;称徐庶是曹操的“外国忠臣”。

    谈到这时,元直的心早在老母身上。

    心想,早晚总要分别。

    因此,他站起身来对皇叔说:

    “皇叔,今日多蒙长亭送别,日后多多保重;

    时光不早;我要告辞了!”

    刘备也懂得徐庶的心,已经不在此地了。

    所以并不去勉强留他了,同样站起身来对徐庶说:“既然这样,待刘备相送一程!”

    皇叔与徐庶挽手同行,文武跟随。

    出得十里长亭,手下将马匹一齐带上,大家一齐上了马。

    皇叔与元直在前,云长等文武在后,

    与元直挑行李的手下人,他早已匆匆地赶到前面去了。

    大概相送了三里多路;

    徐庶谢着皇叔说:“请皇叔不必相送了!”

    刘备:“刘备再要相送-程!”

    又赶了三里多路。见刘备还没有住马,

    徐庶一再谢辞说:“皇叔,常言道:送君千里,总有一别。

    请皇叔住马吧!”

    刘备:“刘备还要相送!”

    这时的文武都在想:可以不送了。

    这倒并不是看轻徐先生。

    你即使再要送,也不能送到许昌城去。

    总是要分手的。那也就算了!

    所以云长也对刘备说:“请大哥住马了!”

    张飞也开口说道:“大哥,算了吧!”

    这种短短的说话,更显示他们对徐元直的恋恋不舍之情。

    到这时,刘备方始扣马,文武同样也住马。

    皇叔对元直说:“那末请先生路途上自己保重了,刘备不送了!”

    徐元直将马头向刘备方向侧过来,他对着皇叔恭敬地供着手说:

    “皇叔,照理我应该下马一礼,如今归心似箭;只能马上有礼了!”

    刘备要紧在马上回礼说:

    “先生何必客套!你我下会有期,

    刘备在此不远送了!”

    徐庶听完皇叔说话后,圈转马头向着北面的方向将马一拎,扬起一鞭。

    这匹马泼开四蹄赶了前去。

    这时的刘备坐在马上,一眼不眨地望着远去的徐元直。

    顿时间越去越远。

    恰巧前边有着一片小小的树林,徐元直连人带马窜进了树林,

    很快地就消失在树林之中。

    大家认为既然看不见徐庶,那可以回去了。

    就在这时,刘备在马上连声叹气地说:

    “好恨啊!好恨!惜乎啊!懊悔也”。

    旁边孙乾一听这几旬说话,他以为刘备在说恨,

    一定是恨曹操将徐庶的老母捉去许昌;

    惜乎者,徐庶有如此的本领,可是只能放他而去;

    懊悔者,他没有用我孙乾之计将徐庶留下来,大概是这样的意思。

    但是,他还是要问一声皇叔说:

    “主公,恨什么?惜乎者是谁?懊悔的又怎样?”

    刘备:“刘备恨只恨前面树木层层!”

    大家--听奇怪,恨树木为点啥?

    孙乾:“请问主公恨它何来?”

    刘备:“你们看前边这些树木;

    将无直遮得人马不见,刘备岂不恨它?!

    惜乎、懊悔的是,刘备预先未曾传令将树木砍倒,

    要是早把这些树木砍倒之后,如今还能够看得到元直跃马北去!”

    这几句话真正表明了刘皇叔对徐元直的恋恋不舍、念念不忘之心。

    皇叔说完这几句话,带有失望之心便圈马而归。

    文武同样跟他掉转了马头,

    都是灰心丧气地点马而行。

    没有走多少路,刘备只听得孙乾在同他说话:

    “主公,元直回来了!元直回来了!”

    刘备一听,以为孙乾还在与他说笑话,

    知道我留恋徐庶,他有意和我打趣。

    这时的刘备,恨不得责备他几句。可是,云长也开口了:

    “大哥;徐元直确是回来了!”

    刘备听到二弟的说话,方始相信。

    因为云长很少说笑话。

    刘备还没有掉过马来,在心中想道,我刘备爱徐庶,

    元直必然明白,想必他也不愿离去。

    或许他在半路上想到了自己可以不去许昌的妙计,

    但又能保全老母之命,因此他复返回来相助于我。

    事实上;本领再大也想不出这种妙计。

    刘备一面想着,一面与文武一起将马匹掉转头去。

    果真见元直飞马返回。

    皇叔还没有等到元直跑近先开口高声问道:

    “先生,去而复返,莫非不去了?”

    刘备就只希望徐庶回答从今以后不再离去。

    但这时的徐庶没有回话,

    直到刘备马前,先扣住了马匹,因为去得急;

    回来也紧张,他在马上气喘噓噓,平了一口气之后,

    再对皇叔笑着说:“皇叔,不要为徐庶去而灰心。

    我因心乱如麻;忘却了一句说话告禀。”

    刘备大失所望。

    俗语说,笸箩大的水花,只拿到一只糠虾。

    结果为了忘却一句说话而回来。

    这句话再好,那及你徐元直的人好!

    哪知道这句话并非一般说话,真是事关重大,

    你的三分天下,就在这一句话上。

    这时候,皇叔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很随便地问了一句:

    “不知先生忘却的是哪一句话?”

    徐庶:“皇叔,附近有个能人,皇叔何不去相请他呢?”

    早已说过,现在刘备的眼里,认为除了你徐庶,

    再也没有比你好的能人了。

    因此,用轻描淡写的口气来回答徐庶的说话:

    “既然这样;费心先生,代我刘备请这位能人来此新野吧!”

    徐庶听到刘备这样说,险些笑了出来。

    心想,你皇叔将这个能人看得与我徐庶一样的便当。

    我好有一比;被你在街坊上拾回去的东西一样。

    老实讲,此人就不同于我!

    恐怕你刘备亲自赶去相请,未必能一下子会成功。

    我是为了免得丧失了你的信心;

    所以虽然离去。我在路途之上,多方面考虑下,想到了此人。

    徐庶再一想,因为目前的刘备信心不足。

    因此他回答得这样平淡,我一定要把他英雄之心重唤起来,

    所以,徐庶这时候非常郑.重地说道:

    “我看此人一定要皇叔亲自前去相请,若能请到此人。

    好似文王遇子牙,高祖得子房,汉事之兴,易如反掌!”

    刘备:“此人比先生如何?”

    徐庶:“此人胜我十倍!”

    刘备对徐庶看看,你的说话实在是太夸张了!

    世界上哪有胜过你十倍的能人?

    因此开口便问:“此人有多大本领?

    徐庶:“皇叔听了,提起此人,他抬头能知天文,低头能察地理,

    见面能识人和,六韬三略的兵书无有不知,

    无有不晓,辨风云,观气象。

    善知兴衰之事,腹内藏治乱之计,有经济之略,

    天下之才,胜管、乐,不亚于孙、吴。

    他自比管仲、乐毅。

    请此人灭曹贼不费吹灰之力,定天下易如反掌、稳若泰山。

    汉室之兴,非他不可!”

    刘备听元直把此人讲得古今少有,天下无二。

    说他是假的吧,在这个处境之下,谅元直绝不会与我打趣,

    说他的话全是真的吧,我从来也没有听到过有这样大的本领的人。

    到这时,不管皇叔还在将信将疑之中,

    总之在元直的一番举荐之下,他已吊起了英雄之心,

    因此好奇地问着元直:“请问先生,此人姓甚名谁?”

    徐庶:“此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刘备无意中说了一声:“诸葛亮?

    皇叔想,此人名字我从未听到过,我只知道在你先生水镜庄上,

    司马徽与我说过当今的能人唯有“龙凤”。

    现在你介绍的诸葛亮不知比龙凤如何。

    所以继续问道:“先生,昔日夜住水镜庄,听得尊师言道:

    一龙一凤,得一而定天下。

    刘备不知诸葛亮与龙凤相比谁强?谁弱?”

    徐庶一听就明自,刘备至今还没有知道龙凤的真实姓名,

    因此笑着回答说:“看来皇叔不知道龙凤的姓名是吗?”

    皇叔想,老实说,照理应该老早晓得,

    都是你的这位老师卖的关子;

    日里不讲,夜里不讲,所以直到今朝在我头脑之中只知龙凤的号,

    而不知他们的真实姓名。

    想必你徐庶一定明白,所以要紧问他说:

    “先生,备早知龙凤之号,至今却不知其名,先生知道吗?

    徐庶:“皇叔听了,

    凤者,便是襄阳人氏庞德公之侄,

    名叫庞统,字士元;

    龙者是诸葛亮,即孔明也!”

    刘备听到龙即是诸葛亮,他会惊得问出了一句可笑的话:

    “请问先生,哪个诸葛亮?”

    徐庶想,诸葛亮哪里来几个?所以回答说:

    “就是我现在介绍的这个诸葛亮!”

    刘备:“他便是龙吗?”

    徐庶:“然也!他本是山东琅琊阳都人。

    其父名理,字子贡,为泰山郡丞。

    父早亡,亮有其叔父,过去与刘表极为知交,

    因此迁居到襄阳西门外离城二十里南阳卧龙岗。

    他又称卧龙,亦称伏龙。

    诸葛亮便是龙也!”

    徐庶举荐到这里,刘备已经精神抖擞。

    心想,诸葛亮三字虽然今天我第一次听到,

    可是伏龙二字,我慕名已久,不是你徐庶一人称赞,

    司马徽老先生早已说过的了。

    因此,知道元直所推荐之贤不是假话。

    所以,刘备笑着对徐庶说道:

    “多蒙先生推荐贤能,刘备感激肺腑。

    恐怕你家老母要.挂念,先生可要速速赶路吧?”

    一般人要误解刘备有了得新弃旧的念头。

    可是徐庶并不见怪,相反感到高兴,说明刘备在我走了之后,

    他决心要去卧龙岗相请孔明。

    元直临走之时,还是再三叮嘱刘备说:

    “请皇叔此去隆中相请孔明。

    一定要用着文王请子牙的精神,耐心地拜望于他。

    时光不早,徐某告辞了!”

    说罢,圈马便走。

    刘备明白元直最后说话的意思,

    就是他要我相请诸葛亮一次不成二次,二次不成三次,

    总之要把他请出卧龙岗。

    但刘备也明白;

    请孔明绝不会象请徐庶那么便当了。

    不知皇叔如何请到孔明,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