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神话:山海经 » 第九章 南山行之招摇篇·五彩瓷(七)

第九章 南山行之招摇篇·五彩瓷(七)

    之后,在一个对“炒作”一词都不甚了解的时代,事情果真像邵泽预期的那样发展,四人由此赚的盆满钵满。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方向半年一度的考核验收如约而至。

    这是邵泽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考核。而这天,经济方向28名学生以及荀子等3名老师悉数到场。

    看到这么多学生在列,站在荀子旁的一位夫子开口道:“今天是检验你们半年来学习成果的时候了,下面请各位学生按照顺序依次报出你们的成绩。”

    “学生李锦,”第一位学子出列道:“因发现近来水患严重,遂从事水利工作,通过承包工程,半年收获25金。

    此番虽然勉强过关,但感悟:水利之道不仅在于地势的勘察和后期的维护,还得了解泄洪、蓄水、清淤、引流、开山、架桥等多种知识,此非一人之力可为,更非一时之功可筑。

    是故,学生感悟到:经济之道在于‘聚’——需积少成多,集中力量方能办大事。”

    “不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点评道。

    “谢夫子指教。”李锦拜谢入列。

    接着第二位学生出列道:“学生吕亮,半年收金100金,我与李锦同窗均发现近来水患一事,但见物资匮乏,饥民遍野,遂从事粮食交易。

    虽以市场价的一半进行卖出,但杯水车薪,对救治灾情收效甚微。为此,学生与众人商议,将水患消息散往远方富庶之地,并积极联络他处粮商,结果慢慢平抑了粮价。

    从中,学生感悟道:一人计短,三人计长,但要想真正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必须双管齐下:既要提高粮食产量,也要加强粮食储备,更要整合资源,让信息和万物互通。”

    “不错,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总结道。

    “谢夫子教诲。”吕亮拜谢入列。

    此时,下一位学子却低着头道:“学生刘思,有辱教诲。同样是水患之事,学生因自幼学习医术,遂入灾区救治。

    但灾区大部分人员由于财物损毁,难以支付医药费用。学生对此无计可施,只能亏本坚持,所以半年来没有获利。

    对此,学生感悟道:治病之事,个人力小,须国家担之。”

    荀子叹息道:“国家力大,是在于其能合力;个人力小,则在于不懂借力。是故,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说完荀子看向人群道:“孙苗何在?请出列。”

    “学生孙苗在此。”一黑衣青年走了出来。

    “谈谈你的收获吧。”

    “谨遵师命。与刘思兄弟一样,学生也前往灾区治病,发现:当地除了有很多穷苦的灾民外,同样也有不少的大户以及外来的商贾在此停留。

    而出于运输和重建家园的考虑,他们需要很多的劳力帮助。于是,我动员灾民,从中分出劳力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两种,实现彼此供需平衡,从中抽取中介费用。

    另外,由于灾后疫情频发,我向周边府衙晓以利害,最终让他们同意出资进行灾后防疫和重建工作,而所有资金和工作人员均需由我监管。我借此再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让没有收入的灾民得以度荒。

    当前,防疫和重建工作尚未完成,但已获利200金。

    学生感悟到:经济之道在于‘因势利导’,以有余补不足,以长补短,方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不错,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荀子赞赏道。

    “谢师傅指教。”孙苗拜谢入列。

    荀子接着看向刘思道:“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正气’,君子首重养德,如今你德行已成,这是好事。但今逢乱世,欲治国、平天下者,须德才兼备方可成事。那才从何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故,接下来的半年,你须多向诸位考核通过者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多谢夫子教诲,学生谨记。”刘思拜谢入列

    ……

    听到众人的成果汇报,邵泽也感觉自己受益良多。【果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转眼便到他自己了。

    邵泽规规矩矩地出列道:“

    学生邵泽,半年获利400金。

    因学生无意间发现了一方五彩瓷的制作秘方,遂和三名舍友一起,做起了陶瓷买卖业务。而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发现:

    若将瓷器只是当作一般物件来卖,那么它的价值只有几百文而已;如果将其当作收藏品来卖,那么它价值可到几千文;而如果让人们相信这件收藏品在短期内必定升值的话,那么它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学生感悟到:经济之道在于‘了解’和‘创造’,即,要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学会创造市场。”

    “嗯,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学会创造市场,便是初入了经济之道。但道分虚、实两境,‘虚境’能让人快速聚集财货,‘无中生有’,可却是‘镜花水月’,并不长久;唯‘实境’方能厚积薄发,行稳致远,源远流长。”荀子点评道。

    “学生谨记。”邵泽俯身拜谢,但随即身体幻化为一道虚影,消失在虚空中

    ……

    “等等,我还没同三位舍友告别呢?!”回到现实中的邵泽一脸不满的抱怨的。

    虽然相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是不名、韩非、李斯却却带给了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其实很想告诉李斯:你别那么注重名利,回上蔡做个早九晚五的公务员挺好;

    也很像告诉韩非:你以后千万别去秦国,最好也别回韩国,就留在兰陵写写书,真的,挺好;

    他还想问一下不名:你究竟是谁,有你在,应该没吕不韦什么事儿才对啊……

    但这一切的一切,如今都没有办法啦。

    他略微有些伤怀的抬头,只见前方是一座三层阁楼,阁前设一长方形水池,周围布置石栏,池上架着一座洁白的石拱桥,池中养殖了一些鱼藻。大型的叠石假山环列阁后,其中山路、山洞上下穿行。连阁的左右石墙上题了一些诗句,邵泽随意看了一首: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

    简单的一首打油诗倒让此地平添了一丝禅意。

    “哈哈,小友刚才可是在怪我?”此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接着一个身影浮现,只见来人留着个光头,布满褶皱的脸上,红光满面,但依稀可见年轻时的俊秀模样。

    邵泽一愕,再仔细看了一下,不确定道:“你是……不名?”

    “哈哈,正是在下。”来人大笑道:“怎么,虽然我模样变了,但声音应该还是如年轻时般好听啊。”

    “哈哈,是的,你是我们四人中除了李斯、韩非以及我以外,声音最好听的。”邵泽又见故人,心中感伤一扫,也开起了玩笑来。

    “哎,还是那么喜欢说反话。”不名摇了摇头,笑问道:“不知邵泽公子,觉得此次试炼之行如何?”

    “不错!”邵泽点了点头,“果然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此,先谢过了。”说着便欲作揖。

    不名立马拦住了他,十分自然的伸出了右手,大拇指、食指及中指相互摩擦,笑道:“你懂的……”

    邵泽拍了拍脑袋,从袖中拿出一块玉佩,递到不名手中,亦笑道:“他日有事,你可持此玉佩找我。当然……也可将此玉佩当掉,换些救急物品也无妨。”

    不名立马爽快地接过,道了声:“谢啦。”便随即消失不见了。

    邵泽哑然失笑,调侃道:“若然够奸,拿了钱便跑。”随即,转身,哼着小曲,步履轻快的走出了藏经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