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斩仙捉妖记 » 我想考科举

我想考科举

    清晨,周长生从睡梦中醒来,他打了个哈欠,很不情愿的睁开眼睛。

    “公子你醒了”

    一女子站在床边注视着他,眼含热泪。

    “公子你终于醒了,我还以为你…”

    听见这略显稚嫩的声音,周长生脑中充满了疑惑,一堆疑问纷沓而来,再次定了定神,瞧见眼前的瘦弱女子,她身着素色的麻衣布裙,头戴木钗,一副古人装扮,周长生脑瓜子嗡嗡的,心里想:老子该不会是魂穿了吧?

    “公子身体好些了吗?”

    女子的声音打断了周长生的思绪,周长生简单的活动一下手脚,发现并无大碍,他清了清嗓子,说:“你?你是谁?这是哪?现在是什么朝代?”

    女子抬起袖子擦了下泪水,然后一脸茫然的看着周长生说:“公子你这是烧糊涂了吗?是失心疯了吗?”

    望着眼前疑惑的女子,周长生连忙说:“我没疯,我就是脑袋突然有点迷糊,有些事情想不起来,你快跟我说说之前都发生了什么?”

    女子再次看了一眼周长生,周长生立刻起身坐在床上,一脸诚恳,女子很容易就相信了周长生的解释,于是她缓缓说到:“奴家是小倩啊,三天前公子去燕水乡的集市上卖货,回来后感染风寒,然后就高烧不退,一病不起,奴家去燕水乡找了大夫买了草药回来煎了,每天三遍,一直喂服,那大夫说若两天不见好转,恐也无力回天了,只有那名贵药草,煎成汤水或可吊命,只是药草太贵,少说也要十银,家中银少,无力购买,只能听天由命!还好老天眷顾,公子大难不死!”

    周长生听到这里,不由感慨,古代的医疗技术不行啊,一个感冒发烧就一命呜呼,不过宿主的身体也太差了,要是身强力壮,也没那么容易死。

    周长生站了起来,小倩想要搀扶,周长生礼貌的一闪,小倩连忙解释说:“公子大病初愈,还需多加静养。”

    周长生摆了摆手说:“没事,我随便走一走。”

    这一走不打紧,这身体的感觉像极了周长生现代的身体,按理说宿主大病初愈,就算是魂穿续了命,身体应该非常虚啊,可现在身体很正常,甚至充满了力量,难不成是曾经的身体素质也转移到这副身躯了,曾经身高一米九的身体转换到现在身高一米七的身体,压缩了?浓缩出精品?所以身体素质又增强了?周长生脑子乱哄哄的,算了,先不想那么多。

    周长生随后逛了一圈这个新家,一共就两间屋子,其中有一间小点的是厨房,家具也没几件,而且连一本书都没有,周长生心里想:这宿主不光是穷,还没有文化,这可咋整,起点也太低了,宿主之前的记忆是一片空白,还真是烧到死机格式化了。

    算了,做人不能太贪心,宿主给留了小房子,小媳妇,俗话说得好,老婆孩子热炕头,这都齐活两样了。

    对了,主角不是应该有重生系统或金手指吗,有了它们随便发育一波不就走上人生巅峰了!哈哈哈,于是周长生赶紧对着心里默念,呼叫系统,呼叫金手指,呼叫…周长生反复默念,可是脑中无人应答,周长生心里一紧,完了,这真是悲催了呀,没有系统和金手指,现实中的周长生又没啥技能,就是一个混吃等死的公务人员,所以恐怕这一波等不到雄起就要完蛋了!

    小倩看着周长生脸上不断变幻的表情,疑惑的说,“公子你怎么了?是身体不舒服吗?”

    周长生停止了思考,对小倩说:“呃,我感觉好多了,我真的没事了,就是有点饿了,你不饿吗?”

    小倩接着说:“奴家还好。”

    此时轻轻的咕咕声从小倩的腹中响起,小倩俏丽的脸微微一红,“奴家这就去准备膳食,公子稍待片刻。”小倩一边说一边走向了厨房。

    周长生微微叹了一口气,他有些庆幸还好他不是一个人。

    很快小倩做好了饭菜,粥,饼都是现成的热了热,一盘切好的咸菜,一盘冒着热气的炒青菜,虽然没有肉,两人却吃的很开心,期间周长生又让了小倩讲了很多过往的事情,逐渐对这个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

    宿主也叫周长生,他爹叫周远山,他娘叫木芷兰。爹娘是从大理迁徙到夔州,最后定居在大巴山脚下的八安里,不久后就生下了周长生,爹娘都是猎户,射术精湛,他们时常去大巴山打猎,经常能猎到野兽,有鹿,狐狸,兔子,山鸡,也有凶兽蛇,狼,豹,他们把野兽的皮毛拿到燕水乡的集市上卖,换了不少银钱,他们在八安里算是富户。

    小倩是孤女,五岁就被凉州人卖到了周长生家做童养媳,那年周长生也才六岁,没过两年,周长生的爹娘进山打猎就再也没回来,里长周宏毅带着全里的青壮进山找了几次,最后告诉周长生他爹娘可能亡故。于是剩下周长生和小倩相依为命。

    周长生从出生以后身体就不好,没力气,精神差,据说是阿娘生他之前动过胎气,等到周长生三岁以后每年开始服用一种补药,是阿娘用鹿血、狐狸心、蛇胆、狼筋和豹骨熬制而成,此后周长生的精神慢慢恢复,只是没有力气,到了小倩来的那年,周长生精神已经正常。后来没了阿爹阿娘,周长生没了药吃,精神又慢慢变差,所以周长生既不能学种地、木工,也不可以学打猎、采药。

    周长生爹娘没了的那年,他八岁,小倩才七岁,两个半大孩子也做不了啥。他俩就靠阿爹阿娘留下的一些积蓄生活,小倩天生就极为节俭,两人就这样节省着花钱度日,又过了七年,即使再节省也逐渐花光了积蓄,好在小倩心灵手巧,跟隔壁张娘子学会了做鞋,才十四岁的小倩每个月就能够做五六双鞋了,张娘子也才做十双。小倩做好了鞋,长生便去燕水乡的集市上卖鞋,赚到的钱虽然不多,但抠门的小倩极善算计,所以两人不但能吃饱,还能攒下一点钱。

    又过了三年。周长生的精神越来越坏,小倩就代替周长生去卖鞋,可小倩毕竟是黄花闺女,又生的端庄秀丽,集市上经常有乡民调戏她,于是小倩就换上周长生以前的衣服,扮做男子,开始挺成功,不再有人打扰。可又去了几次后,有疲赖的乡民眼尖,又把小倩认出,愈发调戏,集市上同里的人把此事告诉周长生,周长生说什么也不让小倩去了。还是要自己去,三天前,天气骤降,周长生忘了加衣服就去集市,于是就感染风寒,一病不起,直到现代的周长生穿越而来。

    小倩对这个世界认知很少,所有信息来源于身边老一辈人的口述,他们说以前有个女皇帝喜欢打仗,却总是打败仗,于是就加赋税,农户人家生活越来越苦,女皇帝后来死了,新皇帝登基又减了赋税,光景才又慢慢好了些。

    周长生又问小倩说:“现在是哪年?”

    小倩想了想说:“现在是大唐开元三年。”

    周长生眉头紧皱,用力思索,大唐开元三年,原来是唐玄宗李隆基,四大美人之一杨玉环的男人。

    周长生看着小倩,还有这小屋,心里苦笑,眼下最重要的是要发展,要赚钱,不然连肉都吃不到。来自现代社会过惯了躺平生活的周长生,穿越到古代的小山村,不得不认真思考赚钱大计,还得努力完成。不过毕竟拥有现代思维和理论的加成,周长生心里已经有了初步计划。

    那就是考科举,唐朝诗文成风,文豪林立,靠着前世的记忆,整个文官当当,说不定还能结识那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什么种田打猎统统被周长生排除,那样的工作又累又危险,如果考上“公务员”,过上躺平生活,岂不是美滋滋!

    第二天周长生就去找到里长,询问有关科举的事情,周宏毅吃惊的说:“你小子大字都不识得,你凭什么!莫不是失心疯了!”

    周长生心里一乐,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忘了宿主以前是个白丁。

    周长生面色一怔,目光诚恳的对里长说:“小子之前病中发梦,梦中有见仙人,仙人教我习字读书,琴棋书画、四书五经、天文地理无有不学,病好以后亦有大半记得。”

    里长紧紧抓住周长生的手,再次吃惊的说:“此事当真!”

    周长生连忙说到:“此事千真万确!”

    里长老迈的身躯微微发抖,颤声说道:“咱们这小地方,户不足百,从来也没出过秀才,上一次有人参加科举还是十几年前,不过也名落孙山,如你所言为真,不妨一试。”

    周长生松开双手,微微一笑,说:“里长莫要激动,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比如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参加科举,又要作何准备,小生一概不知?”

    里长轻抚胡须,慢悠悠的说:“确需从长计议,科举三年一考,不出所料最近的时间就是明年三月,夔州府虽远隔近千里,只要提前三个月出发就不会迟到。不过在此之前还要带你去巫东县里找刘学官确认一下,如真能成事,科举所需担保和推荐,包在老朽身上。”

    周长生眼神一亮,现在是十一月,还有不到四个月,那还等什么,赶紧出发吧!于是又提醒了一下里长,里长恍然大悟:“确该如此,是老朽疏忽了。”

    周长生回到家中,告诉小倩要考科举,小倩脸色刚要变化,周长生就把之前编造的梦中仙人的事又说了一遍,也不管她信不信,反正这事就这么定了。小倩当然不会反对,古代女子出嫁从夫,夫君说什么就是什么!只是旅途遥远,家里的那点钱怕是不够,

    为了筹集盘缠,周长生把房子卖给了隔壁张大娘家,张大娘有两个儿子,周万龙和周万虎,她大儿周万龙马上到了年纪要娶亲,房不够住,于是一拍即合,房子连家具一共作价七两银子,加上以前攒下的积蓄一两银子总共凑了八两银子的盘缠,家中的剩下的米粮全部做成了饼子,蔬菜都腌了咸菜。一切也准备就绪,八安里的山民都对周长生指指点点,笑话他痴心妄想。小倩只告诉张大娘一家梦中仙人的事,里长谁也没说,毕竟这事儿还没板上钉钉。

    又过了两天,里长备齐资料,周长生和小倩带上了行李、吃食和盘缠,里长看他们东西太重,走路直喘,慷慨地把自己家拉磨的驴借给周长生拉行李。还叫来了侄子周绪言保护周长生,说怕路上不安全。

    周绪言经常进大巴山采药,身强力壮,还略懂武艺,是八安里武力值最高的人,当然,除了周长生的阿爹阿娘。

    里长说会跟着一起到燕水乡,在那里做船去巫东县,然后会带长生去找县学的学官,获得证明和路引后里长就返回八安里。毕竟年纪大了,太远的地方就折腾不动了。

    周长生眼皮一跳,墨迹了一通,总算可以走了,路程太远了,大多只能靠双脚,鬼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此事宜早不宜迟,于是一行四人一驴,浩浩荡荡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