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庶子皇帝 » 第八章:王爷要整金英

第八章:王爷要整金英

    朱祁钰声震殿宇,诸臣一时间哑然。倒不是被吓,是给朱祁钰唬到了。

    君王死社稷。

    于谦双眼放光,他是文官,以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终身理念。此时,听见朱祁钰的灼言顿感热血沸腾。

    吏部尚书王直在想,郕王说得不错,可众人却不能这么干,天地君亲师,正统还是名义上的皇帝。

    那可是皇上啊,你一介藩王怎么敢?金英看了郕王一眼,正要说话,却听托孤重臣、礼部尚书胡濙说话:

    “九龙蟒龙乃天子专用。”

    瓦剌小族焉敢?

    眼瞅着气氛不对,王直跳出来说道:“不若这样,其他一应允诺。”

    中国人的性情就是这样,总喜欢调和折中。

    于谦摇摇头,说道:“若是赏赐就可以解决问题,那还需要刀兵来做什么?”

    “瓦剌举兵犯境,想必所图更甚。”

    想要更多的土地和赏赐…或者说进贡。

    正僵持,忽听隔帘传来孙太后的声音,“就依于部堂之见。”

    万不可赎回皇帝。

    对于此事,就算了了。

    朱祁钰倒是有点意外。

    朱祁镇不靠谱,还好孙太后

    于谦想了想,说道:“大驾亲征所有御用器物俱为虏寇所获,唯恐也先胁迫各关将领,宜令切勿听信,凡出奇剿杀虏寇者,赏银二两、布二匹。”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朱祁钰颔首,“可。”

    良久,御前会议结束。

    国战期间,主要是以兵部奏请为主,调拨各地备军及民夫,于谦负责总训练。

    召石亨为右都督,掌后军都督府,并管大营操练。驸马焦敬掌管神机营,忻城伯赵荣管三千营。

    于谦将三营精锐合为十团营,以备守京师。

    另调南直隶三分之二的军需赴京。

    并奏请,升杨洪为昌平伯,朱谦为右都督。

    升罗通为兵部员外郎,往居庸关。

    曹泰往紫荆关。

    杨信民往白羊口,守备关隘。

    在于谦的谋划下,京师守备井然有序。

    只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户部道:京师粮草不足,而囤积数百万石的通州粮仓此时犹如鸡肋。

    没有十几万人根本搬不回来,如果运粮途中,遭到瓦剌攻破紫荆关,运粮队被洗劫一空,通州粮仓成为敌军后营,这……不如付之一炬。

    想了想,于谦道:“也不是没有办法。我这就下一道命令,命赶赴京师的勤王部队从通州进京,自行取粮。”

    “而凡运粮二十石以上者,赏银一两。”

    朱祁钰颔首,这个办法显然是可行的。

    各部各司其职,正常运转着。

    幅员辽阔的好处一下就体现出来了。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舒良,你说,我朝待读书人如何?”

    马车中,面对朱祁钰的突然发问,舒良想了想,恭敬答道:“国朝善待读书人。”

    朱祁钰点头,太祖洪武皇帝规定,秀才见官不跪,更为重要的一点:秀才不交税、不服役,最高可有八十亩田产。

    而历朝历代,都可谓是善待读书人。所以才有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可惜,人心欲壑难填。土地兼并不也是这些人做的吗?

    而再往上看,各地藩王乃至皇室都是受益者。

    但朱祁钰并没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结,转头又问:

    “舒良,你说,周武帝为什么要灭佛?”

    因为僧人不服役、不交税。

    还肆机敛财、兼并土地。

    好逸恶劳,谁不想?

    可都去当和尚,谁来种地?

    “奴婢不知。”舒良低着头。

    这是假话,听到这,朱祁钰心里很不满意。他要能为自己办事的人,而不是畏手畏脚的。

    但他仍浅笑道:“孤也不知道。”

    “那你就去替孤,在圆觉禅寺好好修行。找找其中的道理。”

    末了,朱祁钰望着抖动的车轩外,喃喃自语:“英国公死了。”

    “可谁是第二个英国公呢?”

    “大明需要真正的将才。”

    “可惜啊,孤才为陛下捐了钱。”

    “谁可以替孤分忧,捐钱,捐地呢?”

    舒良战战兢兢坐了一路,回到郕王府后,朱祁钰拉着舒良的手下了马车。

    “舒良,你是孤一手提拔起来的,孤对你…寄予厚望啊。”

    舒良汗水直冒,圆觉禅寺背后是宫中的司礼监掌印大太监金英,而金英的背后是孙太后和朱祁镇。

    这让他一个小小的王府太监,怎么敢?

    可偏偏郕王又跟变了个人似的。

    拿着大道理说事。

    不好相处。

    舒良当即跪在地上,“奴婢无以为报,只有粉身碎骨…”

    话还没说完,朱祁钰就弯腰来扶他,“你有这份心就够了嘛,我也不是那等刻薄的主子,哪里就需要你粉身碎骨了?”

    “你好好为孤办事,孤自然倚重你。”

    “对了,你是哪里人?家中可还有人尚在?你细细说来,孤命人去打听打听。”

    舒良仰起头,在朱祁钰和煦的微笑下,重重磕了个响头,“谢王爷恩典。”

    朱祁钰明白宣宗为什么会启用宦官披红了,因为太好用,既可与文官分庭抗礼,巩固自己的权势,更重要的是,宦官的权利很好收回。

    当然,也有个别例外。

    ……

    “爹爹回来了。”

    远远的看见朱祁钰,四岁的见济拔腿跑来,张开软乎乎的小手要抱。

    “慢点,小心摔了。”

    杭氏在身后喊道。

    朱祁钰走了几步来到小萝卜头面前,一把抱起他,转了一圈。

    “小家伙,有没有好好吃饭啊?”

    朱见济开心的大笑起来,“今天吃了好大的烙饼。”

    “嗯,那你可要乖乖长大哦。”

    将孩子交给他娘,杭氏接过,却是看着朱祁钰,“今晚可要过来吃饭?”

    想了想,朱祁钰点头,“好。”

    舒良别了郕王,却是犯起愁来。

    金英虽然在正统二年被都察院弹劾,可奈何人家位高权重,皇帝很是信任,最后不了了之。

    若是贸然寻事,自己肯定是吃力不讨好。

    更何况,现在是正统十四年了。

    陈芝麻烂谷子的事,现在再拿出来说话直接大打折扣。

    正想着,冷不防撞到一个人,舒良抬起头来一看。

    “嚯,原来是仪长史。”

    郕王府右长史,仪铭。

    仪铭风度翩翩,笑道:“舒公公,想什么事这么出神?”

    见他这么一问,舒良大喜过望。

    读书人最会搞事情。

    当即,舒良恳切道:“长史可得帮帮咱家。”

    “……”

    说完,仪铭心中有了计较,眼珠子一转,给舒良耳语了两句。

    舒良越听,脸上神色愈喜,在心中更加确定:惹谁都不能惹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