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生活记事 » 第二十六章 论喝酒

第二十六章 论喝酒

    酒,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先秦时的“援北斗兮酌桂浆”,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再到“酒逢知己千杯少”。到了近现代就更不必说了,不管是婚宴寿宴,还是日常宴请,或者商务宴会,或者朋友小聚,酒似乎总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但我总觉得这样不好。

    以前我也喝酒,能喝不少,但七年前的一次商务宴会上,喝坏了胃,我就再也不碰了。甚至会去想,难道无酒就不能成席?无酒就不能谈事情?无酒就不能谈生意?无酒就不能联络感情?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那为何人们却总是不愿意离开酒这种不太健康的东西呢?我不反对小酌,但没节制、没底线地喝酒,我着实讨厌得很。

    我不无恶意的猜测,男人爱酒,无非两总可能。一是“女人不喝醉,男人没机会”。二是酒精愉悦了精神,麻痹了思维,谈事的时候好说话。至于女人,大概是喜欢那种氛围,喜欢被人调笑,喜欢被人奉承。

    当然,这只是我恶意的揣测。

    因为好酒,所以很多人喜欢劝酒,似乎要一次就喝得心满意足,生怕喝不死人,生怕不会发生酒后失德、酒后乱性等问题一般。

    我也可以恶意揣测,也许有些人就等着酒后乱性呢。

    而由此也诞生了很多劝酒的话术,从北方到南方,从内陆到沿海,各不相同。

    在重庆,劝酒的话术也非常多,有些高级,有些直白。最常用的大概是“不耿直”、“不给面子”之类的。

    我非常厌恶劝酒的人,甚至恨不能老死不相往来。但我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似乎这种人无处不在一般。

    今天中午,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说他想拍一部有深度的纪录片,叫了几个同行组了一个局,一起碰一碰,给他提点提点。

    我和这朋友关系不错,相识了五六年,稍作犹豫也就答应了。

    我们在一个比较清静的包厢里,谈了不少时间。但大多时候都是其他人在说话,我听着,我的脑子总是很木楞,很难灵敏地想出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点子。

    听了他们的交流,慢慢地,心里也有了一些想法,就加入了他们的讨论中。

    应该说交流还算顺利,朋友也决定了拍摄的方向和内容,然后我们就吃饭。席间,我首先就声明了,我已经七年没喝酒了,朋友也知道我不喝酒,没劝。所以他们喝酒,我喝茶。

    但到了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个人站了起来,说:“今天认识几位大哥,弟弟学到了很东西,很高兴,我敬几位哥一杯。”

    我端起茶水也站了起来。

    但那人不依不饶,说:“哥,这一杯怎么也得喝酒嘛,少点也行。”

    我轻笑着说:“我是真不喝酒。”

    他似乎有些生气,话语间有些气冲冲地,说:“哥,耿直点嘛,就当给弟弟一个面子。”

    我听闻此言,坐了下来,放下杯子,一言不发地看着他。

    顿时,桌子上的气氛有些紧张。

    朋友见状,出来打圆场,才算避免了更大的风暴。

    等其他人走了,就剩下我和朋友时,我说:“以后有这种人,就别叫我了,败坏心情。”

    朋友劝解道:“哎呀,我的错,其实我和他也不算太熟,就合作过几次,觉得他还是很有想法的,以后不叫他了。”

    或许有人觉得我小题大做,不会处事。

    但你得明白一个道理:

    当一个人选择不喝酒,那么你能做的,是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和意愿,而不是一味地勉强。你都不尊重他,他又凭什么对你耿直呢?凭什么给你面子呢?你又不是天王老子。难道因为你喝了点马尿后,就忘记了自己姓啥,所以就必须得给你面子?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心情还是没调整好,因为我想不明白,酒桌文化是缘何而起,缘何会经久不衰,缘何有人喜欢得要命?

    在偌大的中国,每年因为喝酒,死了多少人?发生了多少起犯罪事件?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不愿承受的代价?又有多少个家庭因此破裂?

    没人去关注,也没人去统计。

    当然,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没人会在乎我的想法,也没人会听我的心声,所以,大概这种不是文化的文化,还将继续流传下去,持续很久很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