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归来1990 » 第14章 农转非行动

第14章 农转非行动

    “杨书记,GDP分成比例确定为5:3:2,不知道是不是对兰陵不太公平了?”为了推动任城接受方案,大湖城的分成比例对他们相当优厚。

    “是不是听到什么不同意见了?”杨书记倒是想通了,与其在一个小池塘里当个大鱼,不如在一个大湖里当一个中等的鱼。对于当地百姓来说,选择更是如此。“不过短期有些同志们看不到好处,倒也是情有可原。”

    “如果明年能够带来100亿GDP,您说任城和彭城会怎么样?”

    “任城拿走50亿,不对啊,他们现在一年也就百十亿吧,一下子多出来这么多、他们也扛不住啊。”

    对于农业文明来说,亩产上万斤已经彻底地成为神话,他们更愿意今年100、明年105。你一下子送给他50,他不会觉得是礼物,因为他会想到自己完不成后年155的计划。

    “我估计任城那边可能会说:‘今年先可着兰陵和彭城吧,我们先让一让。’哈哈哈。”杨书记想想都好笑。

    “彭城会要吗?”江奕继续拷问。

    “他们自己的10亿还不知道放在哪儿去呢,他们应该会使劲压下去一部分。这个就好说了,过头税不收了,小商小贩们就忽略了。然后尽量把这些增量坐实了,否则以后这个大坑可就把所有人都埋进去了。”

    江奕发现了一个衍生的难题:“以后大家就在那里做会计工作,隐藏实力去了,可是这样短期GDP增长压力没了也不一定是好事。没了压力就没了动力呀。”

    杨书记听懂了:“没有外部压力,能不能从内部找点儿压力?以前内部最大的就是下岗职工造成的压力了,现在这个压力能够消灭个七七八八。除非是农民,农民不是文化水平不够、招不了工吗?”

    “如果转成城市户口,再增加一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培训呢?”人民内部矛盾,尤其当这些人民还不喜欢讲理、只喜欢动手的时候。

    “你倒是提醒我了。江奕,我们正在考虑拿出一部分农转非指标,每个就按照1万元,首批先转10万个。这样能够筹集10亿,足够苏联产业园、公寓和通讯产业园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出了,还可以支援一下你们在东北那边收购水泥厂、木材加工厂、电话厂、饮料厂之类的。”

    杨书记果然是眼界不一般,要不怎么能说是大师呢?农民的钱不是那么好拿的,一个万元抛出来,他晚上就开始数数,看你政府能给他带来多少好处。这个招数一出来,任城和彭城就只能跟着走了,想想张书记和彭书记以后的待遇都觉得好玩。

    “书记果然是高屋建瓴。有些灾区来的大学生,如果配偶是农村户口的话,是不是可以优先考虑?”

    “还在盘算这些大学生呢?没问题,要想留住他们,首先要把他们的家人能够安置好。”

    “有了大学生做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就可以从本地的农民招收基层工作人员了。本地的可以先从初中毕业学历的开始进城,另外最好能够留出一部分资金来,用于这些早期进城人员的培训、见习期补贴等。估计用不了两年,这10万人就能消化干净。”

    农村人刚转成城市户口,再心急、两年还是能够等得起的。等他们形成了示范效应,城市化就能够自我运转了。

    “那就这么说定了。就按照10万人计算,如果做得好,明年还可以再来一批10万人。”

    这个年代农村户口占绝大多数,城市化还没有启动。非农业户口的含金量在下降,但是历史传承观念下进城的吸引力还是挺大的。江奕就有同村的村民到处托人、花1万多办理了农转非手续,可惜98年后的农转非已经没有任何招工的机会,还把家里养活自己的土地给丢了,弄了个“两不靠”。

    “还有,我们博识教科希望为这些进城的劳动力单独建立一些档案,跟踪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进展,也可以为今后的城市化提供一些借鉴。您看能不能给开个口子?”

    这个年代对于个人档案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江奕从社会统计学的意义上来做一些铺垫,今后实施自己的商业化经营大计,必须经过官方的许可。

    “你这是打算把他们一包到底了?”

    “他们是第一批大规模进城的样本,做得好了,可以为整个国家五六亿农民进城提供最好的经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柴米油盐,他们的过去未来,都会关系整个民族的进步。”江奕毫不隐瞒,涉及10万人的事情也瞒不住。

    “五六亿人?那岂不是赶英超美了?”在这个年代还真的没人相信华国的城市化能够进展这么快,短短三十年城市人口就从20%提高到了70%。

    “你不当个大学教授还真是可惜了。”杨书记想了想,也没什么问题。

    不就是那帮无聊学究们经常干的事么,一堆自上而下的调研,一堆不痛不痒的建议,最后你发表文章评个奖、再有个职称就更完美了。我们一大帮子人陪着你寻开心啊,别找我了,江奕你自己去玩吧。

    老杨说干就干,民政局的提议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就通过了。

    兰陵现在是全国知名城市,一切都要经得起检验。杨书记听了江奕的一些建议,设计了一些评价标准,如打分制,根据学历、从业经验、年龄、婚姻状况、直系亲属等进行评价,所有人都可以报名,杜绝了暗箱操作;不只标准公开,打分的结果也公开。而且在首批5万人之后,还会根据打分的情况、工作安排进展进行扩大。

    资金的用途也公开,主要是用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城人员培训和公共市政工程建设等,接受大家监督。这就是“公平公正公开”这三公原则的最佳体现。

    老杨这边动起来了,彭城和任城看着就眼红。乖乖,你这还真是净干大事啊,10万人、每人1万元进城费,这不就是10个亿吗?可是,动静这么大,上级领导又是什么态度?那就等等吧。

    不用你等,齐鲁省机关党报《大家日报》第一个站出来表扬了:兰陵市急人民之所急、谋划人民关系的大事,这是为人民服务的最佳体现。

    好,没有政治风险了。

    “书记,这10万人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进城以后咱们怎么给他们找工作?”任城和彭城的劳动局都提出了这个问题。用钱是大家一起用,干活、将来接受群众来访可是劳动局冲在前头的。

    这时候可还没有成立信访局担任第一道服务窗口的。

    “不是要成立大湖城管委会么,到时候会有很多产业搭配的。再说了,兰陵那边已经开动了,人家都不怕你怕什么?”

    对啊,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呢嘛。

    三个市里面兰陵最小,另外两个市的人口和GDP都超过了兰陵的两倍,两家也不好意思跟兰陵一样,所以都推出了20万人的计划,第一批10万人,都是兰陵的两倍。

    三公原则也是有样学样、照抄来了,对外就说现在我们一起协同发展,标准肯定要一致才行啊。

    农村的老百姓现在可激动了。

    我的个天哪,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解放军啊。我们辛辛苦苦读书干嘛去了,不就是想跟“土地公公”说拜拜嘛;

    我们送儿子参军干嘛去了,保家卫国的时候还不兴我们有点儿小九九、想留在城里的想法?

    一万元进城费,是很多城市收取的价码。不过这个价码一般人可不一定能够抢得上,因为这个指标太金贵了,很多地方都没有大规模推广,需要有宝贵的信息渠道才能得到。现在媒体也在报道,又有大兴土木的工厂在眼皮子底下修建,谁能不动心?

    让江奕想不到的是,厉广为给江奕电话说他们家老爸给自己哥哥申请了农转非,希望江奕能够给市里打个招呼。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你直接找我就行了嘛,可是又不能明说。

    “你哥哥现在快要结婚了吧?”

    “哪儿呀?那家伙看上了一个城里的姑娘,两个人死活要在一起。女方家长不同意,说我哥是农村户口,现在正好有这个政策,所以···”

    原来又是一出《人生》里高家林和刘巧珍的悲喜剧啊。涉及这么大的事情,1万元该花就花吧。

    “你找一下李大庆,那是我家里的亲戚,他会给你哥帮忙的。”李大庆跟市里很熟了,他就能搞定。

    “李大庆?是不是我们一起去沛州查过底细的那个?他现在跟你家结成亲戚了?”

    怎么把这茬给忘了?看来以后跟厉广为撒谎要小心点了。

    “差不多吧。交往多了,从朋友升级成亲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