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提刑官 » 第五十七章 孜孜不倦

第五十七章 孜孜不倦

    眼下的代理知县杨津正,虽说身边已经有了两个女人,一个是知县彭叔大的妹妹彭玉婷,另一个是彭玉婷的贴身丫鬟。

    这几日虽说也都轮流侍寝,但彼此之间并没有相应的名分!

    彭玉婷也不由得为此而感到发愁,偏偏这种事情还不杨津正,毕竟此时的他可以说的上是穷苦而困顿!

    即便身为尊贵的县老爷,贪污受贿的那一套也行不通,毕竟这是洪武后期,大明皇帝朱元璋的暴虐早已风闻天下,绝对不会有人壮着胆子敢去挑战他的底线!

    杨津正很显然也不敢,唯一的办法,就是想办法的合理合法挣钱。这样才能躲过朝廷的清算!

    毕竟朱元璋的狠辣,世人早已皆知!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究竟有多狠呢?历史上各个王朝,既有皇帝也有官员,既有奸臣也有忠臣,既有廉官也有清官。用吴晗的话说:“一部二十四史充满了贪污的故事。”特别是24史中最后明史,从常理说应该借鉴以往朝代教训,王朝建设的会更好,走的更远。但恰恰明朝一些史料让后人不解,特别是晚明时期的史料让人深思。

    明朝应该是历史上农民起义当皇帝最成功的王朝,朱元璋出自贫民,当过乞丐当过和尚,他更应该懂得王朝来之不易。朱元璋当皇帝后,他深知腐败对国家的危害,因次他铁腕反腐,对腐败施以重刑,官吏贪污60两以上的,一律斩首,还要剥皮揎草。各州县的衙门左侧的土地庙成为剥皮的刑场,被人称为“皮场庙”。但即使朱元璋用重典施重刑,贪污问题依然没有杜绝,明朝出现“掌钱谷者盗钱谷,掌刑名者出入刑名”,连朱元璋都无奈:“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朱元璋死后,一直到明朝灭亡前,明朝的贪腐却比任何朝代都厉害。

    如何腐?

    对于明朝的贪腐,还是用明朝人说话最有力度。明人陈邦彦对明朝的贪腐这样评价:“嘉(靖)、隆(庆)以前,士大夫敦尚名节,宦游来归,客或询其囊橐,必嗤斥之。”嘉靖以前,明朝的士大夫及官员未必都是“敦尚名节”,但这些员还能知贪腐是羞耻行为,被问到当官时挣了多少钱,很多贪腐的官员都因为羞耻从来不说,也就是说此时的明朝贪腐问题还没有到丧心病狂的地步。

    但嘉靖上台后,明朝官场风气变化很大,士大夫无不“以官爵为性命,以钻刺为风俗,以贿赂为交际,以嘱托为当然”。此时明朝的官场用陈邦彦的话表述:“今天下自大吏至于百僚,商较有无,公然形之齿颊。”当得到朝廷任命,得到一个肥缺的职务时,都高兴庆祝,但如果得到是一个穷差事则没人理会他。“宦成之日,或垂囊而返,则群相姗笑,以为无能。”明朝此时的官场形成了,谁贪的多证明有能力,笑话清廉官员无能,这样官场,即使出清廉官员也无法生存下去,海瑞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比如吏科给事中魏大中,谁给他送礼他就举报谁,于是再没有人敢登他的门,最后结局很惨,被魏忠贤逮捕入狱,最后死在监狱里。

    明英宗时王振、武宗时的刘瑾以及穆宗朝时的李广等人贪腐,主要是皇帝身边宠幸的太监。但嘉靖以后的皇帝中,位高权重的大臣及首辅,甚至惩治贪腐的监察部门的御史们,也照样受贿贪腐。

    嘉靖皇帝时,有位叫翟鸾大臣最开始进入内阁工作时,他有修洁的名声。他身为重臣时,巡察边境,可以对边疆地区文官武将有生杀大权。此时翟鸾巡察时,官员们都“橐键郊迎”,“馈遗不赀”,他巡察结束时,是什么景象呢?“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后来他在内阁首辅的位子上,被人举报贪腐,他“声誉顿衰”,最后遭到削职为民的结局。

    明朝大贪官严嵩在明朝内阁专政时,收钱敛财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而且父子齐上阵,严嵩收钱的时让他儿子工部侍郎严世蕃操作。严世蕃凭着老子是宰相的权力,他“私擅爵赏,广致赂遗。使选法败坏,市道公行。群小竟趋,要价转巨”。严世蕃是不折不扣的贪腐官二代,而且严家还有贪腐官三代。因为收钱办事,总要有个牵线搭桥的人,给严家牵线搭桥的“不下百十余人”,其中牵线最多的是严世蕃的儿子,锦衣严鹄与中书严鸿。严嵩倒台后,朝廷从严家抄没的珍宝异物太多,连清单都能编为一本书,名为《天水冰山录》。

    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个能臣,也是一个好官。他是明朝历史有作为的改革家,但就是这样一个官员,也是一个贪腐高手。时任南京刑部尚书殷正茂曾行贿张居正,送他两个金盘子,盘子中有高达三尺高的珊瑚。黄仁宇先生于1976年写过一本明史书籍,名为《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记载,明朝追查张居正贪的各种财物价值10万两以上以。张居正的儿子还称,还有30万两寄存到其他地方。朝廷命人抬进宫里进行点验,一查财物达110扛(这里的“扛”是指专门装金银财宝的轿子,由两人抬着)。张居正死后,明朝官员就不服气对他进行鞭鞑:“开门受赂自执政始,而岁岁申馈遗之禁何为哉?”可见张居正贪腐之重。

    明朝赵志皋当首辅时,綦江抓获了一个人,抓捕人员从他身上搜出4封函件,还有他携带的黄金五百、白金千两与虎豹皮数十张。经过官府的多次过审,此人才承认,他的这些钱财主要去朝廷打点内阁官员。因此在明朝,用钱行贿内阁,很少让人发现。到了崇祯皇帝时,这种行贿的事成为一种见怪不怪事。有人甚至直接带着黄金找到中书舍人,请他去行贿内阁大学士,帮送黄金的人升官,而升的是副都御史。不过送礼的人被明朝巡逻军士抓住,可见这种事太频繁。

    崇祯皇帝时有个叫薛国观的首辅,也曾受贿。当时身为御史的史范贪污案被查,崇祯帝大怒,要撤掉他的官职发配,史范听说后,赶紧“急携数万金入都”去打点,他把大量黄金放在薛家,与薛国观商议应对策略,但被政敌发现揭发。崇祯下令把史范关起来,不久史范在狱中病死。

    史范死了,史家人不愿意,他们向朝廷举报,史范行贿的黄金“所携赀尽为国观有”。于是首辅薛国观也坐实了受贿罪被罢免职务回乡。

    薛国观离职时,从京城往老家走,当时他带的东西太多,“辎重累累”,又引起政敌的注意,薛国观再被举报,“得其招遥通贿状”,最后老家没回成,“法司坐其赃九千”被崇祯打死。薛国观死后没几年,明朝也灭亡了。

    因何腐?

    后人不明白,朱元璋用尽残酷的刑罚反腐,而且还制定了严厉的法典,为什么后来明朝贪腐不断,成为历届王朝贪腐最为严重的一个王朝呢?

    首先,明朝官员收入太低,比宋朝要低几倍。宋朝清官退休后,在家置房置地养家伎,而明朝连基本的生活保障能保住就是奇迹了。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当皇帝时,一个县令月薪不超过5两。朱元璋认为这些钱够一家人生活了。

    但朱元璋却不知道,官员这点钱正常情况下养家糊口可以,但也要养些下人,还有要官场上打点。这些钱显然不够,因此必然贪腐。

    明朝俸禄有一个计算方式,朝廷先根据官员一年需要多少粮食,然后再根据这个比例将粮食折算成银子发放,虽然官职变动,俸禄也跟着变动,但换算比例却一成不变,一两黄金换10石粮食,那么一两银子就换两石粮食。在明朝初年这个俸禄还能满足官员,但随着社会发展,粮食价格是波动的,而且明朝末期,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白银,一两银子就不值钱了,因此固定不变的官员俸禄换算比例,让官员的工资越来越少,他们不得不贪。

    明朝贪腐另一个原因就是反腐体制不健全。要想让官员不贪,不是严查。但朱元璋当时却运用特务人员,深入各地监视官员。有人甚至晚上与家人说的话,第二天就传到朱元璋耳朵里。靠这种看管方式,朝廷要花费成本极高。

    另外,朱元璋还让官员互相揭发贪污行为,给揭发者奖励,这很容易成为官场结党营私,官官相护的问题。朱元璋还鼓励老百姓揭发,虽然初期效果很高,但这些揭发官员的老百姓极易被官员打击报复。

    在明朝有个现象很有意思,“抓反腐照样腐”。我们都知道,“御史”就执纪反腐的官员,但明朝的御史非但没起到反腐的作用,反而带头贪腐。明武宗时有个御史胡节,曾贿赂宦官刘瑾被查。御史钱从哪来?当然是收受其他官员的。

    嘉靖末年,御史与官员贪腐形成“猫鼠共眠”的局面,他们反腐职责则“无闻以赃吏上闻者”。巡按御史黄廷聘路过衡山县,县令陈安志对他傲慢无礼不满,陈安志一气之下打开了黄廷聘的行囊,发现“金银诸物甚夥”,于是奏报朝廷,最后黄廷聘受到“冠带闲住”的处分,却保住了乌纱帽。御史陈志先巡察江西后,回来后丢失了四件行李,地方官员查获后,发现“其中皆金宝”,还有他受贿明细表,详细记载了他受贿“不下数万”,陈志先也受到“革职闲住”。隆庆年间,淮扬巡盐御史孙以仁“侵匿盐银千余两”,事发,被革职查办。殷正茂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广西时,“岁受属吏金万计”。当时广西正闹民变,首辅高拱竟然说:给他百万黄金,即使“干没者半,然事可立办”。当时朝廷为了巩固统治,对贪腐也只能容忍了。

    从这些事例看,明朝贪腐严重既有官员俸禄低的原因,关键是明朝没有建立起一个好的反腐制度。

    怪现象?不不不,这个是很正常的!

    明史专家吴晗曾对《明史·循吏传》进行过统计,这里所说的“循吏”是好官。吴晗对125个循吏进行了分析,从嘉靖皇帝继位到崇祯皇帝吊死123年里,仅有5位循吏。而120个循吏包含在嘉靖皇帝之前的153个里。明宣宗、明英宗期间有位叫周忱的江南巡抚,吴晗称他为“爱民好官”。但就是这样的一位爱民好官,为干事业拿钱打点朝中大臣,还要给来往的官员送礼。出手非常大方,他对手下人贪腐也睁只眼闭只眼。他目标很明确,就是靠行贿实现自己为朝廷做事的愿望。

    从吴晗的统计看,明朝贪腐官员的“怪现象”是明朝独有的。并不是所有贪腐官员像严嵩这样的奸臣,有的官员既能贪也能干事,张居正就是一个例子。

    明朝有名的清官、廉官海瑞的廉洁在明朝独一无二,用海瑞廉洁做法,张居正被斩首10次都不多。那么张居正这样能干事的官员,为什么这样贪呢?主要保持自己的权力稳固,张居正权力稳固来自于后宫,皇太后和太监冯保对他好。这种“好”是靠利益关系培育的。张居正给后宫送礼从来不遮掩。这层关系稳固了,张居正的权力就稳固了。

    而戚继光的后台就是张居正,戚继光的钱主要靠招兵吃空饷得来,他再把得来的钱送给张居正。那么戚继光做事就不怕了。

    在后人眼里认为张居正纯粹是贪官。但在明朝体制下,想把工作干好,没钱不行。而钱从哪来,只得想办法贪。如果张居正没有皇太后当后台,他怎么能顺利推行他的改革。同样,戚继光没有张居正的后台,谁都可以收拾他。那他根本抗不了倭寇。

    因此,明朝后期这种官场怪现象,反而能为明朝续命。像大太监魏忠贤想办法搜刮钱,自己也贪,但确保了朝廷有钱。他一死,崇祯来钱的路被堵死了,反而没钱了。这种怪现象也是明朝体制所形成,无法改变。许多年来,明代皇帝朱元璋严惩贪官污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做得尽管有些矫枉过正,但的确收到了明显成效,起到了整肃的效果。不但如此,就连宣扬廉洁方面,他亦有出色的表现,人们把他称为反贪楷模,正是人民心声的真实体现!

    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下令设专人每天五更时在樵楼上吹起号角,并高唱:“为君难,为臣又难,难也难;创业难,守成更难,难也难;保家难,保身又难,难也难!”为了防止功臣们居功自傲,朱元璋特令工部制造了一种申诫公侯铁榜,对他们可能发生的各种不法行为逐项规定了处罚标准。洪武18年前后,朱元璋将自己编写的四本诰书印发给各位官员,让他们认真学习,引以为戒。洪武25年,他又亲自编写了《醒贪简要录》,亲自在奉天门向百官宣读,并颁布中外。每次诛杀贪污受贿的案犯时,朱元璋都要下令刑部将其罪行印发至各级衙门,广为张贴,还下令官员都要到刑场观斩,以受教育。

    他还经常表扬并越级提拔清正廉洁的官员,以树典型。陶后仲在福建任按察使时,惩治贪官数十人,尽除宿弊,抚恤军民。朱元璋下令对其大力表彰。某官员曾向河南按察司佥事王平行贿,王平反而将其抓起来送审。朱元璋得知后,嘉奖了他,并提拔他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对于能善始善终的循吏清官,朱元璋不仅给予重赏,还为他们修建府第;清官寿终时,朱元璋还亲自为其撰写祭文,以彰其德;他还命人将清官廉吏的事迹列入《彰善榜》、《圣政记》中,让其千古流芳……

    正因为朱元璋下狠心反腐倡廉,明朝初期才出现了一批如陶安、陶后仲、郑士元、方克勤那样的清官,使得明初的政治清明,深得老百姓的拥护。

    朱元璋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清代的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的身上,豪气和匪气并存。但不论如何,他奇特的个性、传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创业史以及独树一帜的治国驭人之术,都令人好奇,尤其是其刚猛治国、重典肃贪的手段也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刚猛治国、重典肃贪的效果,其实并不理想!

    在洪武年间,世道清廉,民生发展迅速,也为永乐、仁宣盛世打下了基础,有了北方的暂时安宁、有了恢宏的《永乐大典》、举世闻名的郑和下西洋。

    由于朱元璋采取的一系列惩贪倡廉的有力措施,明初的吏治改变了元末“赂遗权要“、“蠹政厉民“的腐败风气,日趋清明。他实行“以猛治国“的政策,虽然杀戮过重,但确实整饬了吏治,同时强化了中央集权,从而为明朝前期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在这个时期的官场,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重典肃贪的高压下,叫‘官不僚生’一点不为过,做官者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那时当公务员,应该是高风险职业,而且收入一般,远没有今天火爆抢手。朝中官员如惊弓之鸟,每天都担心自己脑袋不保,史料记载,官员们每天上朝,都要在家门口举行仪式,穿戴整齐,告别家人,交待清楚家事和后事,然后上朝,散朝时,家人在家门口等着,如果看到活人回家,就会长出一口气。在不知明日祸福这种极大的压力下,很多官员承受不住,纷纷表示自己就当白读了几十年书,情愿回家种地。

    据统计,因贪污受贿被杀死的官员有几万人,到洪武十九年(1386),全国十三个省从府到县的官员很少能够做到满任,大部分都被杀掉了。可是杀完一批,又来一批,朱元璋又颁布了更严厉的法令:“今后贪污受贿的,不必以六十两为限,全部杀掉!”朱元璋十分不解,为什么这些人饱读诗书,以所谓“朝闻道,夕可死”为人生信条,却在当官之后成了“朝获派,夕腐败”。可就是这样也没能止住,官员倒是越来越少了,史料中有这样一个记录:该年同批发榜派官三百六十四人,皆为进士监生,一年后,杀六人,戴死罪、徒流罪办事者三百五十八人,可见当年提拨的新官员全部犯了法,无一幸免。

    因为官员被杀的太多,没有人干活,便出现了戴死罪、徒流罪,很多犯罪的人过堂,上到衙门才发现当官的也戴着镣铐,和自己一模一样,后面还有人监视。除了衣服是官服,活脱脱就是个犯人。朱元璋手段用尽,自己也亲力而为,然而官员们仍然前腐后继,活像一群敢死队,成群结队地走到朱元璋的刑具下。正是法令太过严苟,无论是武力夺位的朱棣,还是仁厚的仁宗,当家后都基本废止了朱元璋肃贪的重典竣法,腐败贪污又死灰复燃,比起洪武,犹过之而无不极。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似乎没有谁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凄惨的。

    元朝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他的父母是靠租种别人田地为生的佃农。他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取名重八,后来改名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小时候曾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后因没钱,只好退学给人家放牛。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淮河流域灾害频发,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朱元璋的家里也遭受了灭顶之灾,他的父亲、母亲、大哥、大哥的儿子在这场灾难中相继去世,大嫂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家里只剩下他和二哥。

    朱元璋到村子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因为寺中也没有余粮,朱元璋只做了几十天的和尚,便被打发出门,云游四方。直到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才又回到了皇觉寺。云游的几年间,居无定所,风餐露宿,靠化缘度日,其实和讨饭也差不多。然而经过这几年云游的磨砺,朱元璋的视野大为开阔,人生阅历大为丰富。当皇帝后,在所有的恶行中,朱元璋最憎恶贪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每当他想起那本该发给自己父母的赈灾粮食被官吏贪污,导致父母饿死的情景,就会忍不住咬牙切齿,这些人个个该杀!

    他想要创造一个官员人人清廉、百姓安居乐业的王朝。所以他尽一切努力去实现这个梦想。

    洪武二年,朱元璋曾对大臣们说:“从前我当老百姓时,见到贪官污吏对民间疾苦丝毫不理,心里恨透他们,今后要立法严禁,遇到有贪官敢于危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正是由于权威下移,君主为臣下所蒙蔽,不了解民情,政策也得不到坚决贯彻。朱元璋常常思考如何建立一种政治体制,确保不会出现主荒臣专的局面,如何千秋万载。

    改革政治体制

    明朝初年,也基本沿用汉唐旧制,在中央设三大府:中书省,下统六部,职掌行政事务;大都督府,统管军事;御史台,职掌监察事务。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总管地方事务。但朱元璋对此很不满意,他亲自设计、制定了几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以往政治制度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全国分为浙江、江西等十二个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1382)增设云南布政使司。

    洪武十三年(1380),他借口胡惟庸谋反,趁机宣布撤销中书省,不设丞相,提高六部职权,分掌天下事务,直接向皇帝汇报。“罢宰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朱元璋惟恐后世子孙不理解自己的苦心,特意在《祖训》中明文规定不许变乱旧章:“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同时将掌管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一分为五,改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分领所属都司卫所部队,但无权调兵。

    朱元璋进行上述变革和调整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君权,主要手法是分化、弱化大臣之权,他对地方行省、中书省和大都督所作的一系列变革莫不如是。朱元璋罢丞相,是对一千多年中央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不设丞相,六部直接将全国政务奏请皇帝裁决,实际上是皇帝兼行相权。皇帝不得不处理更多的政务,据说朱元璋每天要看200多份奏章,处理400多件政事,相当辛苦。由此,朱元璋成为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皇帝之一。

    设立特务组织。

    朱元璋生性雄猜,加强了对大臣的监视。开始时,他派遣一些检校等人暗中侦查大臣的举动,但没有逮捕和审讯的权力。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大臣对自己和大明江山忠心无二,要他们知道恐惧,防止他们营私舞弊、结党乱政。事无巨细,家长里短,都被朱元璋探知。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可以看出当时的恐怖情景。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罢朝回家做了一首诗:“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告诉他昨天诗作得不错,只是并没有“嫌“他迟,不如改成“忧“字更好些。钱宰听后大惊失色,吓得直磕头谢罪。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所以大臣们都提心吊胆,就连李善长、徐达这样的功臣也人人自危。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为了加强监视,特别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成为他实行特务政治的重要手段,也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明代特务政治。

    朱元璋这样费尽苦心地更张制度,反复斟酌定都问题,主要是因为天下得之不易,希望能世代固守,传之久远。官员工资制度,其实也很低。

    遵循清廉原则,明朝官吏工资不高:一品大员一年1044石米,往下递减,正七品知县一年只有90石米。

    以知县为例,县官月俸7.5石米,这些收入是他养家养佣人应酬的唯一来源,休假制度

    汉朝实行的是五天一休制,也就是干五天休息一天,名字叫“休沐”。

    隋唐时期,改成了十天休息一次,称成“旬休”,但是每逢新年、冬至会休息七天。这七天时间是带薪假期。除此之外,端午、中秋、重阳外,还有皇帝的生日、如来佛祖的生日、老子的生日,孔子的生日也都放假。

    宋朝一年假期还是有个几十天。

    到了元朝,一年只有十几天休息。

    到了朱元璋,完全取消过去休假制度,有的官员提出要恢复前朝的休假制度,被朱元璋驳回,然后规定休假的制度,一年休息三天!分别是过年、冬至、皇帝生日。实际实施后出现很多问题无法解决,于是后来规定从12月起放寒假,为期一个月,才算解决了部分问题。惩治贪官制度

    洪武十八年(1385)开始,朱元璋亲自制定、颁布《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和《大诰武臣》,其内容主要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以及侵扰百姓等问题。四编大诰共236条,其中惩治贪官污吏的竟达150条之多,而且极其严厉,共罗列有凌迟、枭首太祖谥册、夷族等惩罚,其严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朱元璋颁布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肃贪法令:贪污60两以上银子者,立杀!

    为了增加震慑力度,朱元璋还设置了一项骇人听闻的政策。明朝在县衙大门和二门之间多设置了一个土地祠,这个土地祠是剥人皮的地方,朱元璋命令官员贪污处死后,还要把贪官的皮剥下来,然后在皮内塞上稻草,做成稻草人,并挂于公座之旁,供众人参观,并威慑贪官。

    肃贪手段和刑罚的创新,由于贪官的前仆后继、倒下一批又来一批,朱元璋对待贪官污吏的态度越来越严厉,他又走群众路线,做了一规定:凡普通百姓只要发现贪官污吏,就可以把他们绑起来,送京治罪,而且路上各检查站必须放行,如果有人敢于阻挡,不但要处死,还要诛连九族!

    在收集贪污事实上,朱元璋肃贪的主要线索来源是他的耳目,也就是我们上面介绍过的检校。这些人遍布全国各地,一旦发现官员有贪赃枉法等问题即可上奏,而朱元璋也拿出了玩命的精神,即使情报送到京城已经是半夜,他也会立刻起床接见。这样一来,反腐效率那是相当的高。

    在处罚上,明朝有法律,规定当时的刑罚是笞、杖、徒、流、死五种。但朱元璋在对付贪官污吏上,他用的处罚手段有很多创新。

    最有名的莫过于凌迟,把人绑在柱子上,用刀慢慢割,除此外,还有所谓抽肠、刷洗(用开水浇人,然后用铁刷子刷)、秤杆(用铁钩把人吊起风干)、阉割、挖膝盖等等,典型贪污大案道同案。

    番禺县令道同,蒙古族人,为官清廉,由于执法严厉,与当地的土豪劣绅发生了矛盾。土豪吃了亏又拿道同没办法,便拉拢镇守广州的永嘉候(侯爵)朱亮祖,希望他为自己出头。朱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立有大功,位高权重,朱亮祖收了好处,就答应了。

    此后,朱亮祖多次与道同发生矛盾,干涉道同的正常执法,还派人暗中设伏,打了道同一顿。但道同并未屈服,与朱亮祖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双方矛盾一步步升级,终于达到顶点。道同抓住了恶霸罗氏兄弟,朱亮祖竟敢动用军队包围县衙,强行将人犯给抢了出来。并且还向皇帝上本,弹劾道同一大堆罪状。

    道同终于忍无可忍,也随后向皇帝递送奏章说明情况,道同派人送奏章的马是驿站的马,而朱亮祖使用的是军马,朱元璋看了朱亮祖的告状信,就立马派人去斩杀道同。

    就在朱元璋发出命令后不久,道同的奏章就到了,朱元璋一对照就发现了问题,连忙派人去追,然而已经来不及了,朱亮祖就这样杀掉了道同。

    道同为官清廉,家里没有钱,他死前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母亲无人供养,便委托好友赡养他的母亲,然后从容就死。他被杀时,无数百姓前来送行。

    朱亮祖仍然有些不安,不过道同只不过是个小小的知县,而自己却是开国大将,御封侯爵,想来朱元璋不会为了一个芝麻官对自己下手的。

    过了一段时间,大理寺的官员手持朱元璋的手谕抓他和其子朱暹前往京城请罪。

    一路上,朱亮祖还存有幻想,他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只不过杀了一个知县,朱元璋最多是责罚一下他而已,并不会杀他。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九月初三,朱亮祖与长子朱暹被押到了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上来就用鞭子抽了朱亮祖。侍卫们一看皇帝亲自上阵,士气大振,在得到朱元璋默许后,纷纷开始动手。朱亮祖与他的儿子朱暹就这样被活活鞭死。

    杀掉朱亮祖和朱暹后,朱元璋下令将参与此事的恶霸全部杀死。他念及朱亮祖有功,给他留了全尸,但其他人就没有这么好运气了,朱暹等人的皮都被剥了下来,悬挂在闹市,供众人参观,以为后世警戒。

    空印案。

    按照规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和各府、州、县都要派遣官吏到户部报告地方财务情况,户部审核清楚才算了结。户部的审核很严格,钱谷数字如稍有不合就得重新造册填报。重新造册不算困难,主要是账册上要有地方衙门的印信才行,而从中央到地方重新盖印往返要很长时间,因此地方官员习惯带些备用的空白文册,一旦遇到驳回的情况,只须重新填写而不必往返了。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户部也很清楚,照例默认,没有人去追究。再说,这种文册盖的是骑缝印,也不能用作他图,没有什么危害。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发现这种情况,非常震怒,认为是故意欺骗他,下令将各地衙门长官主印的一律处死,佐贰官杖一百充军边地。很多人蒙冤受死,其中就包括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他是当时人公认的好官。

    郭桓案。

    洪武十八年(1385),御史余敏等人告发户部侍郎郭桓等人串通舞弊,吞盗官粮。朱元璋十分重视,将他们全部逮捕。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等人亦牵连在内。最后追赃粮700万石,郭桓等数百人被处死,各地布政使官员入狱被杀者又有数万人。追赃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因此破产者不计其数。此案一共杀掉了三万余人,结果是“百姓中产之家大抵皆破”,算得上是把朝廷上下一扫而空了。

    8.清廉官员的待遇

    不贪的清官也是有的,其代表莫过于海瑞和和尚书吴琳,但在朱元璋领导下,不伸手的清官的结局都是相当的惨。

    海瑞最后的官职是南京右都御史,这是个二品官,相当于监察部部长,他几十年如一日,辛辛苦苦干活,不该拿的他一分钱也不拿,每月就靠俸禄过活。

    他死后,佥都御史王用汲来处理后事,一进门看见海瑞的家便痛苦失声。他想不到海瑞临死竟然如此凄惨,家里到处吊着旧布帘子,用的箱子破烂不堪,家里人都穿着补丁衣服,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毫不过分,更让他难以置信的是,海瑞家连办丧事的钱都拿不出来,棺材也买不起,出殡的钱还是大家凑起来的。

    吏部尚书吴琳为官清廉,后退休回家,朱元璋派使者去打探他的近况,使者到吴琳家乡,考虑到他当过大官,应该有很大的房子,便去寻找。但转了一圈,没有见到什么大房子,他便在路边找到一个正在插秧的老农,问道:“请问吴尚书住在哪里啊?”

    谁知那老农抬头对他说:“我就是吴琳,有啥事儿?”

    使者十分感动,便将此事回报朱元璋,朱元璋听后也十分感慨。

    从上述可以看到,朱元璋是下了大力气肃贪的,但效果并不是太好,这是很值得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