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家父皇爱修仙 » 第二十五章 吵成村头大妈

第二十五章 吵成村头大妈

    在大明官员的心里,一个统治者,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垂拱而治,意思是他们这些官员在下面去议论、去争辩,而最高统治者皇帝最好是像木偶一样端坐不动,不发一言。

    比如,就像今天的朱载壡一样,到底现场后,屁股一落座,便一言不发,好似庙里泥塑的菩萨。

    朱载壡心里也是苦呀,被两个气场这么强大的老头夹在中间,他就是想说话,也能张的嘴呀。

    说是让他来主持今天的廷议,但所有人都知道,太子殿下也就是个吉祥物,真正决定会议走向的还得是他旁边的两位。

    上面两位大佬在闭目养神,修着养气功夫,而他们下面的人却早已掐了来了。

    刑部、兵部便是典型的代表,以兵部侍郎谢兰为首,他们是坚定的复套主义者,当然也是不方便直接张嘴的夏首辅的发言人。他们坚决支持三边总督曾铣的提议,不同意复套的严世蕃一众人就是在误国误民。

    而以严世蕃马首是瞻的工部、礼部一群官员立刻反唇相讥,他们列举了各种复套所需面对的各项难题,嘲笑对方都是一群书生,不懂实际,空谈误国。

    双方唇枪舌战,引经据典,你来我往,时不时扯衣服、拽袖子,在大打出手的边缘疯狂试探。

    “既然这样,那咱们投票,”侍郎谢兰在被第二次推掉官帽,并被踩了个大黑脚印后,愤怒的提议。

    你听的没错,就是投票,大明朝议事是有投票这一程序的。

    如果按照明朝原本的制度运行规矩,群臣议事,出现争执不下的情况,需要报请皇帝仲裁。

    但皇帝并非天生的政治家,许多事情他也不懂,而且许多皇帝还不爱上班,这要遇到急事怎么办,大明朝的群臣们便想出了第二种解决争议的办法---投票

    既然是投票,那决定是因素就是看哪边支持的人多了。

    坐在朱载壡左边的夏言终于睁开了眼,朝着右边的严嵩点头道:“严阁老,争论不下,投票吧。”

    显然作为首辅,又是一个出了名的强势首辅,夏言在群众中的威望很高,如果直接投票,他将有很大的胜算。

    这是夏言想要的结果。

    一直半眯着眼睛,坐在右手边的严嵩也睁开了眼,朝着夏言拱了拱手,说道:“阁老,刚才一直看世候勋贵们也跃跃欲试的模样,要不让他们也说几句?”

    朝廷廷议,虽然也会叫上这些勋贵们,但同那些动不动就为天地立心的文官相比,武人们笨嘴拙舌,显然一般很难插上话的。

    “朝廷公议,议完让这些世候们干就是。”夏言显然不太愿意让这些世候们有说话的机会。

    少见的,严嵩这次把夏言的话给顶了回去,

    “阁老这话属下就有不同意见了,虽然我大明朝以文制武,但现在毕竟议的是战事,如果不让武将们发言,难免会让他们心有怨气,到时候议定的事,还办不办的成,办不办的好就两说了。”

    夏言斜了严嵩一眼,笑道:“严阁老说的极是,那就听听他们怎么说。”

    明朝大规模分封勋爵贵族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太祖时期,打下诺大天下的朱老板一口气封了150个爵位。

    但这批勋贵要不死在洪武朝,要不在靖难因为反对Judy被褫夺爵位,剩下的也都留在南京陪都,混吃等死。

    第二阶段便是成祖时期,靖难成功之后,Judy同样大肆封赏追随自己的兄弟,而这批勋贵的命运较之前辈就要好的多,Judy迁都北京后,他们也随着回到北京,爵位一直延续至今。

    武安侯郑元便是这样一批世家勋爵,他的祖先郑亨原本是北京密云卫的一个指挥佥事,成祖起兵后,郑亨当机立断选择投降,并因后续战功拿到了一个侯爵。

    侯府开销巨大,光凭一个爵位的禄米显然是远远不够,郑元在军中的职位才是侯府保持如今体面的根本。前天严世蕃的一封密信连夜找到他,同他澄清厉害,并许诺严党将与勋贵们结成攻守同盟。

    郑元拿到严世蕃的信后,第一时间就给烧了。大臣私交勋贵传出去会被御史弹劾,虽然很多时候这种私交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事不能留下把柄,一旦事情摆在台面上,那就是两回事了。

    信虽然给烧了,但事也算是默认了,当天,郑元便找到了相熟的几个勋贵,他们相约准备对曾铣和夏言展开攻击。

    “太子殿下,咱有话说,”

    郑元嘴上喊的是太子,眼睛看的却是严嵩方向。

    朱载壡在人群里搜索着声音的来源地,终于是看到了腆着大肚子,无比敦实的武安侯。

    “郑侯有什么话请说。”

    郑元轻咳一声,从人群中出班,“咱要弹劾三边总督曾铣贪赃枉法,冒领军功,还衅起战端,害我大明将士死伤无算。”

    看如今情形,显然是不太好否认复套这份提案的,那便换个思路,直接否认提出复套的人,这是严世蕃和勋贵们想出的第一枪。

    “这是污蔑,这是造谣!”兵部侍郎谢兰立刻跳起来反对,这次关于复套的提案,兵部的态度是最坚决的,其实想想也很简单,勋贵们掌握兵权,他们这些兵部的人自然只能喝西北风了。

    收复河套,一定要收复河套。

    “我兵部的人亲自去查验过曾铣报上来的首级,一百二十三个,全部都是蒙古人的,确认无误。”

    明代沿袭着古老的军功计算方式,由兵部派人核算,砍多少人头,按不同级别计算军功,其中,蒙古人的人头算高级别。

    “你们兵部和曾铣就是一伙的,当然会帮着说话,”有人阴阳怪气。

    “陈秃子,你他娘的放屁!”

    “你他娘的才放屁!”

    说着两个文官撸起袖子就让当场干起来。

    朱载壡在上面看的也是一阵头大,一群文官们吵架和一群村头泼妇干架也没多大区别,比的都是谁声音大,谁嗓门高,逼急了还会动上拳脚。怪不得皇帝老子不爱见群臣,搁他碰上这群闹心的,他也不爱见。

    “都安静!”

    夏言威严的声音在旁边适时响起,他把目光对准武安侯,问道:

    “武安侯,你要弹劾曾铣,可有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