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家父皇爱修仙 » 第八十二章 王阳明

第八十二章 王阳明

    朱载壡正欲再问,戚继光忽的在外面禀告道:

    “殿下,有重要情况。”

    朱载壡看了那女人一眼,招呼人把她带下去好生看顾。一探头,便走出营房。

    “出了什么事?”

    戚继光脸色有些凝重,“殿下,刚刚得到情报,早上武奋营拔营出了城。”

    “这个时候出城?是到了换防时间吗?”

    “末将查过了,这个时间的确该是武奋营换防了,只是...”

    “只是什么,”朱载壡有些着急,“元敬,有什么话,你就说。”

    “只是比往年早了一日。新的守城军明天才能到”

    朱载壡立刻意识到他的言外之意,驻军不经过交接换防就擅自离开,哪怕只是早了一天,这都是要出大事的征兆。

    武奋营这个时间出城,是叛逃,还是执行什么其他秘密任务?

    “也就是说,如今南城是个空壳子,无一兵一卒驻守?”

    “恐怕是这样,而且末将还差人探听到,城外的白莲教徒们分发武器,恐有异动。”

    “糟糕!”两件事联系在一起,朱载壡有了一个恐怖的想法。

    戚继光看见朱载壡脸色异常,知道太子殿下跟他想到了一块,

    “殿下,咱们现在该怎么办?”

    朱载壡一挥手道:“回城,我要去见父皇,把这一切都告诉他。”

    “殿下,”朱载壡身后的陆千帆拦道,“您忘了,皇上最近在闭关,西苑任何人无诏不能进入。”

    该死,都火烧眉毛了,皇帝老子这时候还在沉迷什么修仙问道。

    这個时候不能再求助任何人了,他是太子,他必须自己想出解救危局的办法。

    “元敬,你现在手头有多少人?”

    “回殿下,加上每队的火兵,总共六百二十三人。”

    “如果让你的人守外城,你能给本宫守多长时间?”

    戚继光略一沉吟,“两三个时辰不成问题,只是到时候只怕那些教众人物太多,兄弟们会支撑不住。”

    “好,三个时辰内,虎贲营要钉死在外城的五座城门楼子上,不许放任何一个白莲教徒进城。”

    “末将领命。”

    天色要渐黑了,不出意外,城外的白莲教们天一黑便要动手。如今他有了三个时辰时间,但还不够,他们必须守住这一夜,撑到明天新的驻军过来。

    “引城,千帆。”

    “末将,臣在。”

    “跟本宫进城,咱们再去拉来一支部队。”

    北京城中除了这些守城的营兵外,还有没有部队?其实是有的,五城兵马司便属于这么一支,但上百年的发展下来,五成兵马司彻底沦为了一只警察部队,更甚者,他们的主要工作也不是治安巡逻,而是给世家权贵们看家护院。

    但毕竟是一支人数将近四千人的武装,如果朱载壡能够掌握他们的指挥权,那对于守城将大有裨益。

    但如今这只队伍的指挥权在谁的手里,很意外,他们归严世蕃指挥,严世蕃除了是工部尚书外,还兼着尚宝司少卿的差事。

    尚宝司属朝廷机要部门,掌宝玺、符牌、印章,皇城禁夜,锦衣卫当值,五城兵马司巡城,皆由其稽出入之令。

    这便是严嵩一直不让严世蕃退了尚宝司差事的原因,严世蕃除了是大明朝第一包工头,还是京城真正的警察局长。

    ......

    夜色渐暗,今夜这京华之城却显得分外沉默。

    灯笼街,

    严府,

    西苑五天的当值后,严嵩终于返回了府邸。

    书房里,严嵩换上一身水湖蓝燕居常服,眯着眼,躺靠在藤椅上。

    严世蕃服侍在身前,正帮老爹整理的着书架。往日的书架整理,严嵩总会亲自亲为,但今日不知是什么原因,严嵩特地把儿子叫来,让他来给自己归制。

    这严世蕃外表粗莽,心里却是细致,也不知是以前就留心过老爷子摆书的习惯,还是父子连心,严世蕃归制的效果竟和严嵩亲自做的一般无二。

    严嵩依旧眯眼躺在藤椅上,“把那本《传习录》拿给我。”

    ‘哎,’严世蕃轻轻应了一声,也无须严嵩指点,自己兀自就从第三排书架的第二阁间取下一本书册。

    “爹,给您老。”

    严嵩却是不接,“还记得王阳明给你爹题的牌匾吗?”

    严世蕃将书捧在手心,想起了江西潜山老家那块匾额,答了声记得,却不明白父亲此问何意。

    严嵩睁开眼,空洞洞的望着前方,似是在回忆往昔,“那应该是正德十六年,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正德十六年,严世蕃当然记得这个年份,这是在整个大明朝都是浓墨重彩的一年,这一年江西的宁王起兵造反被扑灭,这一年正德皇帝亲下江南却不幸落水而亡,这一年兴献王世子离开安陆,来到北京继承大统。

    “爹,您是不是累了,儿子差人服侍您休息。”

    严嵩轻轻按着严世蕃手腕,让他在自己身边坐下,“世蕃,你觉得王阳明这人如何?”

    严世蕃一愣,更加不理解父亲今晚到底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要说王阳明应该是和老爹同时代的人,王阳明去世时,他也才十四岁,王阳明的书他虽所有涉猎,但对于什么‘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一派玄虚他并不感兴趣,所以谈到对于王阳明的理解,严世蕃也更多只能从武功方面。

    “阳明凭一己之力,平宁王,定赣南,儿子还是佩服的。”

    “那你说,这么一个能人,皇上为什么一直不让他入内阁。”

    从兵部尚书王琼开始,无数人都在向嘉靖举荐王阳明入内阁,但嘉靖对此的态度一直都是不置可否。所以终王阳明一生,都未能成功入阁,最后死在了平定赣南的路途之中。

    严世蕃本来以为王阳明未能成功入阁是杨廷和的缘故,可是杨廷和倒台后,王阳明依旧未能入阁,这就有点让严世蕃有些无法理解。

    “这个,儿子真的不知。”

    “那是因为王阳明的弟子参与了大礼议之争,”严嵩看着自己的儿子,眼睛倏地睁大,

    “世蕃,现在你又重新搅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