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相治蜀 » 十一 共结盟南中自治 互协助民族融合

十一 共结盟南中自治 互协助民族融合

    结盟后第二天,丞相率领汉军继续南下,前往滇池,准备在那里与李恢将军率领的中路军和马忠将军率领的东路军汇合。孟获自告奋勇陪丞相前往,这一路畅通无阻,很快大军就到达滇池。

    李恢和马忠将军,之前分别打败了益州郡和牂牁郡的叛军,早已等候在此。三路大军胜利会师,至此,南方全部平定。丞相按功行赏,李恢将军升任益州郡太守,马忠升任牂牁郡太守,择日启程赴任。

    时值金秋,天高气爽,丞相站在新修好的碉楼屋顶,极目远眺。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古树苍苍,密林幽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古老而神秘。这是一片淌着油脂的土地,可惜这里的人们生活非常艰苦。即使不打仗,他们也住在山林里面,穿着兽皮树叶,吃着山果野菜,庄稼还是靠刀耕火种。

    南方战乱平定了,现在,可以开始建设南方,让南人不再挨饿受穷,让这片土地与外面的世界有更多的沟通。

    丞相的脑海中,回想起在山洞里周公曾对他说的话。他命人取来瑶琴,开始弹奏一曲《阳春》。未来的南方,应该是春暖花开,欣欣向荣的景象吧。四周鸟鸣猿啸,悠扬古朴的琴声,散入如血的夕阳,在沉寂千年的山峦古树中泠泠回响,余音袅袅。

    一名将军走上屋顶,听到琴音,停下来驻足聆听。认识丞相多年,从来没有机会听到丞相抚琴。每时每刻丞相似乎都在思考问题,或者处理公务。今天结盟祭礼已毕,丞相难得高兴,终于能够有此闲瑕抚琴。听到这袅袅的琴音,远望壮丽的山峦,他的心中似乎有所触动,却又难以言明。

    丞相一曲已毕,回头看到他,说:“李恢将军,你找我有何事?”李恢忙走上前,说:“是,我有一事不明,想请教丞相。见丞相在抚琴,未敢惊动。”丞相说:“我很久没有碰它,今日见此壮丽山川,忍不住抚琴一曲。对了,不知李将军何事不明?”李恢说:“丞相前日说,孟获仍为南中之王。末将担心南人性格反复,我们大军一撤,他们说不定又重新反叛。不知为何丞相不留下我汉室官员在南中做行政长官,进行管理?”

    丞相说:“如果我们派官员来管理,就得留下兵马,若留下兵马就得供应粮食,这是第一个难处;现在南人才战败,自己的父兄亲人或有战死,如果我们只留官员不留士兵的话,他们可能乘机报复,挑起祸端,这是第二个难处;另外南人内部常常互相械斗挑衅,若我们留下官员在此,最终难以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是第三个难处。所以如今我不准备留下军队驻扎,也不需运粮,只与他们结下盟约,留下管理章程,让他们自行管理,如此,就能让双方相安无事。”

    丞相分析得头头是道,李恢一听,丞相得见解果然高过常人,心中非常佩服。

    丞相想起一件事。他命人取来一张崭新的彩色毛毯,递给李恢,说:“此乃行军之前陛下所赐,温暖厚实,可以抵御南方潮湿。我们相识多年,却少有机会见面,你明天就要出发到益州郡任太守,以后见面不知何时。我心中有些怅惘,这张毛毯你带上,作为我的心意吧。”李恢听丞相这么一说,心中感激,郑重地把礼物收下,放在随身的行囊里。

    第二天,李恢将军和马忠将军各自领兵赴任。临行前,丞相对他们再三嘱咐,一定要尽量和当地族人保持良好的关系;约束部下做官清廉;日后成都会派人来传递稻种、普及农耕方法,太守府需竭力支持。二人领命拜别而去。

    接下来,丞相开始准备班师回成都。他来的时候,是沿西线一路南行,回去的路他打算沿东线途经云贵高原,再回到泸水河。

    正在计划行程时,孟获率领族人来为丞相践行。丞相说:“我们走之后,这座碉房就交给这里的人使用了。他们一向居住在山林洞穴里,交通不方便,洞里常年黑暗不通风,我建议他们搬到山林外面来,像这样自己修房子住。”孟获说:“他们祖祖辈辈在山洞里居住,都习惯了,这修房子的事,南人实在不会做。”丞相说:“来,我先引你来看看这座碉房。”

    丞相带着孟获,上下走了一圈。“你看,这碉房依山势而建,上层住人,可远离地面潮气。下层养牛马牲畜,分层居住出入,互不干扰。屋顶平整,秋收后正好可用来铺晒粮食。”

    孟获其实也早注意到汉军新修的这几栋碉房非常实用,比起山洞来,又干净又亮堂。山洞里,总是黑沉沉,长年得点着油灯。自家的牲畜也养在洞里,一年到头,洞里总有一股子味道。自己从小在山洞里长大的,也习惯了。现在看看这样的房屋,他心里甭提多喜欢了。

    “我回成都以后,会派人带上蜀中的能工巧匠到这里来,教你们修房子。时间一长,你们也就学会了。”丞相这么主动一说,孟获连声感激。自己有生以来,还从来没有看到从成都来的官员来帮他们。

    丞相接着说:“说起潮气,那是因为山中湿润引起,严重时会引致瘴气。我有两个秘诀,你可教你的手下各族牢牢遵循,免受瘴气之害。”孟获问:“愿领丞相教训。”一着急,他把“教诲”说成“教训”。丞相自然明白,微微一笑,说:“‘教诲’不敢当。这秘诀就是:常常用水冲凉,搬离草棚居住高房,这样,可保你们少生病殃。”

    孟获在心中琢磨了一下,对身后的孟非说:“你将丞相的话记下来,吩咐下去,让族中各人好好记住。”孟非有些尴尬,丞相说了不少的话,不知道该记哪一句?孟获“嗐”了一声,想了想,说:“你就这么吩咐众人:‘想命长,水冲凉;草棚矮,住高房’。”

    一句话引得众人大笑起来。丞相笑着说:“如果你们愿意,以后我还会派人来,把成都平原的农耕方法带过来,这样你们种下的粮食收成可望增加一两倍,还可以开始播种稻子、玉米等其他农作物,混合栽种,提高农田产量。希望丰年凶年家家户户都能自给自足,不再担心挨饿了。”

    孟获一听喜不自禁,忙拜谢说:“那如此,我代替所有的南人感谢丞相的恩德。”丞相一挥手,说:“既然蜀中和南中结为一家,和平相处,我们能够对南人有所帮助,就一定会尽力。南中土壤富饶,资源丰富,将来一定会发展得富裕繁华。如此,也是国家的福气。我还计划多修一些路通到南中,使南中和蜀中交通便捷,物流顺畅,南人可以自由到蜀中来生活,像孟寨主这样有才干的人,也可以推荐到朝廷中做官。”

    孟获甚是感动,承诺道:“丞相对南中一片赤诚的心意,我南人无以回报,南中的木材、金银和马匹等,可以供应国家,以充实国库。”丞相说:“如此尚好。汉川百姓,对国家交纳粮食以充实国库,你们南方产粮本来就不能自足,以后自家产粮就各家留存。南中的木材、金银、马匹等物产按制交纳,支持国家。以后蜀中和南中的百姓共为一家,自由流动,自主择地而居。”

    丞相把一直盘算在心里的计划全盘说出来,非常畅快,他命人端上美酒,宴请孟获和各位将士。席间,丞相频频举杯相劝,众人觥筹交错,南方族人载歌载舞为众人喝酒助兴。酒宴尽欢之时,傣族歌手用一首当地人耳熟能详的曲调,为丞相献歌:“天上的星星再多,也没有丞相为我们做的好事多;高高的贝叶树,会永远记下丞相的恩德。”

    待席终人去后,丞相信步走出大帐,天色已晚,山林中已经起了白色的雾霾,茂盛的野草上露珠晶莹透亮,屋旁一棵金桂浓香扑鼻,身边的桫椤树在夜风中轻轻摇曳,沙沙作响。万籁俱寂,这时似乎听到隐隐约约的歌声从军营中传出来。

    丞相走近军营,歌声听到更真切。原来是士兵们在帐篷里低低地唱着家乡的小曲。离开成都快半年了,现在总算战争结束了,回家有望了,对家里的思念一下子真切起来。开始只是一个士兵低低地哼着,然后应和的士兵越来越多,接着好几个营寨里都传出歌声来。

    丞相一听就猜出了缘由,安慰大家说:“你们行军日久,历经辛苦,想念家乡了吧?明日我们就启程回成都。你们各自早早歇息,明日五更造饭,早饭之后立刻出发,不可有违。倘若有人敢不听从,他必终生不得返家。”

    士兵们不敢违命,各自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山中起了大雾,士兵们纷纷起身,在迷迷茫茫的浓雾中摸索着打好行装。吃完早饭,大军立即列队出发了。一直走了两个多时辰,大雾才散去,太阳亮堂堂地升在空中。

    这时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张苞将军这才发现,自己手下的一队士兵竟然没有跟上来。原来,昨晚在丞相叮嘱大家早些安歇之后,这些士兵没有听从,依然在帐篷里低声倾诉思乡之情。清早大军在雾中出发时,他们还在睡梦之中。等他们醒来时,大军已经走得无影无踪。

    领头的军官懊悔不迭,没办法,他想起好像听说丞相准备从东线回成都,于是带领士兵们顺着东线追下去,越走越远,最后在山里面迷路了,绕了几圈以后,才终于走出大山,发现自己到了一个陌生的小镇。

    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走出那座大山,只好定居在小镇上,再也没能回到成都。

    他们不知道,丞相在从东线回成都之前,要先往西去永昌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