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青天有眼 » 第七十三章 机缘

第七十三章 机缘

    关于父亲是小禅大佛寺的前后堂首座、母亲是当朝郡主,这些事王博福从来没跟第二个人提起。

    但若想查,笼雀总归能找寻到一些蛛丝马迹、再顺藤摸瓜,梁富贵完整把握脉络。

    梁富贵继续道:“小禅大佛寺贵为九大天宗之一,等闲者没法伤其丝毫。所以这也是你不愿意修习普通怪力的原因,我说的没错吧?

    “可你得知道,龙肺凤息的传承极其苛刻,哪怕我心有余也力不足,没法帮你谋第二份。

    “况且,那人已经老了,他也没法帮你突破第三重。”

    扑通。

    痛哭流涕的王博福应声下跪。

    论到这里,王博福又怎会还不理解梁富贵想要作什么。

    王博福颤声道:“梁叔,请赐我机缘!”

    梁富贵眯了眯眼,道:“这是有代价的。”

    眼神再无半点愚弄呆滞的王博福了然道:“如果我学有所成,首先就要去寻回小荀子。他是我这辈子唯一的兄弟,我绝对不会放弃他!等一切事了,我才会去小禅大佛寺。”

    闻言,梁富贵却顿了顿。

    少顷后,梁富贵才沉声道:“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九州大地共有九大仙宗——

    分别是北地妖家至尊瑶光谷、东北儒学大伦学府、东南道门方寸山、正南杂学天玄阁、西南小禅大佛寺、正北魔门一心庙,以及隐世不出、人员稀少的七蛊、天巫、冥府。在不久前称王称霸的吉羽就相传是天巫的在世传人,当然,真实性并不可考。

    小禅大佛寺作为佛家执牛耳者自然很强。

    但它确实并非举世无敌。

    梁富贵赠送的玉牌,属于一心庙!

    将玉牌赠予王博福,梁富贵又暗中安排胡治路上照应,好歹要保证王博福能到那边山门。

    之后,便又是漫长的等待。

    愈发炎热的夏季终于过去,又到隆冬时分。

    早没心思吃涮羊肉的梁富贵孤寂地坐在官衙后院,看着阴沉沉的天,但总等不来今年的初雪。

    不过他等来了一个意外的贵客。

    后者比梁富贵早来平河几十年,却听说从来没有进过官衙。

    据说,是因为不存官身、不近官绅。

    梁富贵就从来没想过他会亲自前来,所以当他看见来人的时候,既有愕然、也有遗憾。

    来人正是郑怀跃。

    梁富贵让下人把时常备着的火锅抬了进来,亲自给老先生涮了一片羊肉,道:“这是小荀最喜欢吃的了。”

    郑怀跃点了点头,缓慢地拿住筷子夹住肉片,在料碟里左划拉一下、又翻过来右划拉一下,然后才徐徐放入嘴里,嚼得很慢。

    梁富贵不催不急,估摸着郑怀跃马上吞下一片后,才开始涮第二片。

    一连几十片。

    梁富贵的表情随着不断涮肉、愈发阴沉。

    若是常人吃火锅,吃完多少得脸蛋泛红、即使在冬日也会感受到身体滚烫异常。

    可再看看郑怀跃?

    一片接一片羊肉下肚,红润不再、脸色就如同金纸一样苍白!

    还有那手,摆明了是在尽可能地使劲,才能止住微颤、拿稳筷子!

    当伙房准备好的羊肉片被一扫而空,梁富贵才轻声问道:“就是今夜了么?”

    “嗯。”郑怀跃终于发出了进入官衙后的第一道声响。

    “他还没消息,如果他回来,肯定会很难受的。”梁富贵非常笃定。

    梁富贵指的是孟荀,郑怀跃当然清楚。

    对此,郑怀跃只是也非常坚定地摇了摇头。

    他绝对不会有事。

    可郑怀跃会。

    郑怀跃大限已至,寿终正寝。

    梁富贵细致取下郑怀跃背来的行囊,能摸出来里面大抵是一些竹卷,不过梁富贵没打算看,他只是收了起来。

    与此同时,郑怀跃离世的消息传遍平河郡。

    平河郡上下千百户人全部披麻戴孝,缟素铺满全城。

    郑怀跃是一个又执拗又迂腐的人。

    他教书只为了下一代能识字、能明理。原本平河郡的老百姓是不理解不支持的。平河郡虽说是小地方,但大伙儿安居乐业、几乎不问外界。全无学习的必要嘛!理大家都会教,字……会写自己名字、会算家长里短的小数就行。可他执拗,就认人人能读书、该读书的死理。后来他在集市口坐班开课七天,也引经据典、通俗易懂地骂了七天,上骂昏君、中骂太守、下骂百姓。最后坐在中间的时任太守最爱面子,实在受不了,只好亲自出来洽谈了新生小儿读书的事。

    但他也迂腐。他教书不为功利,所以不肯收钱,可没有钱作为一个外地人在平河郡就意味着没饭吃。开始几年还好,但当郑怀跃花光积蓄后,他就成了个连家都没有的花甲老人。他的私塾是租郡上一个富农的。平河郡人善,但不代表人傻,更何况那会儿大伙儿或多或少对他还有些怨气,就不肯免他这租金。最后由新来的齐广权、胡治出面,解决了这件事,给老郑头安排了一处新院落教书、居住。

    时间飞逝,小二十年过去,一代人已经成长、又一代人陆续诞生。

    现在的平河人由于盐铁生意、酒楼生意,与外界的接触变多,大伙儿逐渐明白郑怀跃的好意。

    识字明理给越发频繁的人际交往提供无数便宜。

    但最重要的不是学习到了多少知识,而是积累了系统的学习、思考的方法。

    这些都将受益终生。

    郑怀跃在平河郡地位水涨船高,百姓们幡然醒悟、开始想找补过去的过错。

    可郑怀跃又执拗起来了,死活不肯收钱,那百姓们送菜、送肉、送米,还是不收,就日日盯着小院里栽着的糟糠过。

    暴脾气的百姓不得不开始琢磨,不收?那就甭教书了!

    哪里有只能你付出、不许平河回报的道理?平河郡上下也不依。

    可真让他们赶人,平河郡也不敢冒这种大不敬的风险。

    最后又是齐广权出面解决了这件事。

    说实话,他也没辙呀,两边都是倔牛。

    郑怀跃用二十年感化了平河郡,总不能平河郡也反过来用二十年感化郑怀跃吧?

    别的不说,就郑怀跃还能不能有二十年日子都是个大问题。

    齐广权只好搬出笼雀,威胁郑怀跃再不收下百姓的好意,他就给平河郡换一个好相处的教书先生、还让郑怀跃在未来沿路都不能教书。

    郑怀跃吃硬不吃软,答应了,不过坚决只收一人份、且绝不多。

    只要郑怀跃肯松口那就好办了。

    百姓们自行商定每户负责三天,轮流就是。

    这三十余年里,平河郡就只有这么一个教书先生。

    也是大家共同尊敬的人。

    东北笼雀、联合平河郡全体,以最高规格将他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