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无因见 » 第三章 紫荆镇

第三章 紫荆镇

    復阳市,得名与紫荆山有关。

    相传古有一泥滩,背靠紫荆山,南傍御思河。山河之间渐渐演变,最后形成了一片平原。

    山美水肥地沃衍。

    时间一长,人便越积越多,渐渐此处成了集、造了市;越到后来,规模越大,就产生了一座城。

    按照古人的说法,谓之“山南河左皆为阳”。人们便以“阳”为题;取“双阳城”为地名。

    几百年来,屡遭战争洗礼,此城煊赫不再。

    到近代,后人寄情于此城往日的繁盛;有心再铸辉煌。

    于是,便以《庄子·齐物论》中,“近死之心,莫使復阳也。”为警示。以告诫后人,不可自行封闭其心。

    再者復阳也,有恢复生机之意。

    “復”亦可释为“双”。

    所以,便改“双”为“復”,将原先的“双阳城”,更名成了如今的“復阳市”。

    至于紫荆镇,就在紫荆山。

    是復阳市最主要的镇子之一。离復阳市仅有十多里路程。

    镇子坐落于紫荆山南麓,主要是跟地理因素有关。

    说到地理,就不得不说,纬度和温度是成反比的;北方纬度高,相应的气温就低;一到冬日,人们为了便于取暖;会想尽办法利用光照。

    也正因此,北方靠山的城镇,多数都会建在南边的山坡上。

    若沿主干道,从市里去镇上;离远了,看过去,会发现房屋之间;犬牙相制,错落有序。

    倘或赶巧碰上做饭时,一副“炊烟袅袅烟气起,屋前屋后粮满地…”的画卷,会呈现在人眼前;倒也颇有几分诗意。

    因为镇中心,要考虑市场因素;所以便选择建在更为宽阔平坦的山脚下。以此力求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与联结。

    老应家几代人都生活在这个小镇上。

    应望宗排行老二,家里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

    哥哥叫应望祖,要年长得多。在应望宗十几岁的时候,应望祖在镇政府就已经工作好多年;而且都是干部了。

    妹妹叫应素秀,是家里的老疙瘩;古灵精怪的,常常惹祸捣蛋。

    在那个长兄如父的年代,应望宗和应素秀俩人,都没少被坏脾气的哥哥收拾。

    应望宗很小的时候,没有什么痛苦的记忆。

    直到他读高小时,家里出现了变故,生活开始变得很拮据。经常一天下来,吃不上一顿饱饭。

    彼时,应望宗为了充饥;要么会灌一肚子凉水,要么就去河滩里挖草根。

    营养跟不上,身体又处在发育阶段,对身高肯定是有影响的,而且影响是终身的。

    当年,国家恰逢搞建设,需要大量技工。便将建设技工学校,纳入国家计划。为促进技工学校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明确由劳动部主管,依托行业企业办校;并制定了《技工学校暂行办法》等规章,鼓励发展技工学校。

    于是,为了响应号召,也为了能尽早步入社会;应望宗选择了锻工专业。

    到后来,因为家里条件艰苦,撑到初中毕业,应望宗就不读了。

    那个年代,读书识字的人不多。作为技术人才的应望宗,也算“高知”了。

    当时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全国知青都去了农村。应望宗不在下乡之列,而是另有更重要的任务;支援大三线的建设。

    这是好事,相比于其他青年,算是吃香的了。

    可等他知道自己要去的目的地,是大西北后;应望宗就有些不高兴了。

    他不想去甘肃。

    不知道听谁说,那里很穷;不仅穷,而且环境还很恶劣。

    没水,不长庄稼,风沙还大;出去一趟,再回来,往耳朵里一抠,全是土。

    他不想去,他想去大连;那里不仅离家近,条件也好。因此,他便不断申诉;只可惜,没能如愿。

    组织上不应诉,那就脱离组织。

    应望宗最终都没去大西北,他留在了復阳。

    在这座生养他的城市,放弃了锻工;成为了一名国营公司的木工。

    一年后,应望宗十七岁;已经是个半大小子啦。

    因为发育期的营养匮乏,使得应望宗的身高,没再增长。

    好在面容姣好,倒是吸引了不少同龄的姑娘;外地的、本地的都有;只不过一直没有他中意的。

    直到有一次,单位让他到棉纺厂,去帮忙修理女生宿舍的门窗。没想到这次的帮忙,竟让他结识了来自BJ的知青,高蓝芝。

    两人一来二去的,很快熟路了;适龄,又都情窦初开,没过多久,两人互生了情愫,便走到了一起。

    高蓝芝先去见了应望宗的家长;随后,又带他回了BJ。

    可能是好久没回家的缘故,高兰芝的父母太想孩子,便留他们多住了些日子。不想,这一待,就是几个月。

    期间,应望宗也了解到,原来高蓝芝的家族,是那么地有底蕴。

    或许也恰恰是在那样的年代,才能产生…穷苦大众的应望宗,迎娶了朱门深闺的富贵小姐;这样吊诡的组合。

    穷苦人眼光陈旧,觉得攀了高门。同样,高门大户能跟先进的工农阶层结亲,也认为很光荣。

    双方家长都没意见,两人很顺利地、就完了婚。

    婚后,时而浪漫时而平凡;但多数是平淡。

    一晃多年,高蓝芝为老应家生了四个男娃。分别是老大应益昭、老二应益言、老三应益德以及老四应益立。

    可能是老大需要照顾家里,老三、老四年龄太小,又经不起折腾;所以每次回娘家,高蓝芝都愿意带应益言去。

    也正因如此,应益言跟娘比爹亲。

    都说高蓝芝偏爱二孩,却拿不出什么证据。

    但若非要为寻个因由的话,可能从长相,便能猜出一二。

    娘俩儿的脸都是国字型,上面嵌着双漂亮的大眼睛;高挺的鼻梁,往下是一副如同雕刻的唇形,姹紫嫣红的。

    无论是做舅舅的,做姨妈的,包括姥姥和姥爷见了;都夸赞二孩,像极了它母亲。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高兰芝自己觉得;她对所有的儿子,都是一样的。

    此时的高兰芝,是幸福的;而且幸福到,既肆无忌惮,又明目张胆。

    只是,人不能活得太幸福啊;太幸福,会遭神明嫉妒。

    就在高蓝芝,看着膝下的儿子们,在无忧无虑中茁壮成长时;在一次医院体检后,好日子就戛然而止啦。

    高蓝芝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肺结核。

    医生猜测,可能是长时间的营养不良,导致的免疫力下降;加上平时工作太重,负荷过载,劳累过度产生的。

    这病在当时,基本算是不治之症。

    不过,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发现得早;使得患者与病魔,有足够多抗争的时间。大夫也说,如果自身免疫力提上来;或许就有战胜病魔的可能性。

    病情被确认,高蓝芝没懈怠。或许是有太多没完成的事情,等着她去做;也或许是还有太多未体验过的事情,等着她去经历…她不能倒下,她有信念支撑着她,而且这信念很强烈。

    高蓝芝已经忘了多少次,暗暗告诉自己:既然确诊了,那就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哪怕是为了自己的爱人,为了自己可怜的孩子们,也要好起来。

    她要战胜病魔,而且必须战胜。

    她要陪着自己的孩子长大,要握着爱人的手变老…

    无论如何都不能倒下。

    然而噩耗的确认,对应望宗来说,是残忍的。看着另一半时好时坏,他心里头五味杂陈的,不是个滋味。

    先是本就不富裕的家里,要多分出一大部分开支;供老婆看病。

    其次他既要负责全部的经济来源,还要负责全家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

    还有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所有的症结,一瞬间全出来了;太突然,突然到让他接应不暇,同时也疲惫不堪。

    随着应望宗压力越来越大,脾气也越来越差。只要稍一不顺心,就开口大骂。再污秽粗鄙的词,都能张口就来,既“问候”众生,也“问候”他的儿子们。

    那段日子,大家都过得很压抑……

    有人说,压力如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这话对。人的延展性是很强的,能被抻很长,也可以被压很扁;强压到了一定程度,可能情绪会自己找宣泄口。

    就拿应望宗来说,在这段,生活的阴霾里;还是有光亮渗进来的。

    就比如,棉纺厂的王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