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万象之书 » 第一章:胭脂红

第一章:胭脂红

    从前有一位儒生,自诩读书破万卷,天下的道理他懂了七分,便开始效仿先贤,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岂料他的先生哈哈大笑,高呼痴儿,儒生十分不解,先生也不回答,只叫他入世看看。

    儒生遂上京赶考,但连续五年名落孙山,上榜之人均是巨富之子、或是权势之家。儒生郁郁不得志,在酒楼饮酒时,写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恰逢当朝尚书在此饮酒。尚书为人刚正、颇有才名,祖上三代均是肱股之臣。见儒生如此作派,便请他共饮。在得知儒生的故事后,尚书拍案大骂,连夜上书,揭露科举黑幕,但奏章却如泥牛入海。朝堂之上,尚书据理力争,接连怒骂宰相及相关权贵,但势单力薄,也没有实质性的证据,只得作罢。

    那年冬天,老尚书带着儒生,一一走过京城大街小巷,虹桥之上,老尚书只见人来人往,有那不惧严寒的挑夫,有那两鬓斑白的卖菜老妪,有那天真烂漫的邻家小童......老尚书双目有泪光,任凭大雪披肩,久久不愿离去。后圣上召儒生入宫,据说是老尚书舍去一身清名,说儒生是他亲自培养的栋梁之材,以自己不久于人世等相提,才让儒生得此机会。此事令老尚书一夜之间成为笑柄,有人说老尚书为老不尊,倚老卖老,为自家徒弟谋前程,假仁莫过于此;有人说老尚书一生刚正,临老确是糊涂了,说其它权贵掌控科举,自己却走了比科举更快的捷径,简直令天下寒士不齿;也有人认为此儒生定有真才实学,不然老尚书不至于此......

    是夜,老尚书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溘然长逝......

    儒生也没有辜负老尚书的期望,面圣后,被封为侍郎,但几年后便辞官离朝,原因是宰相让他站队,他却写道“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遭到宰相势力团的排挤,眼见朝堂腐败,天子昏庸,儒生黯然离去。后来他开始做粮食生意,每天他都会在门口施粥给穷苦百姓或者乞丐,一年以后,粮店入不敷出,因为每天准时在门口等他施粥的人越来越多,恰逢北方大旱,儒生不忍哀鸿遍野,便散净家财救助百姓,但却无一人记得儒生姓甚名谁。此时儒生的发妻却也要离他而去,因为儒生发妻的青梅竹马不忍她继续跟着儒生受苦,儒生知道苦苦哀求也是无用,便索性成全了他们两人。送别那日,发妻满心酸楚,一步三回头,儒生只是挥手微笑告别......

    那日,老尚书墓前,儒生连饮了二十坛“胭脂红”......

    儒生只带一箱书开始游历人间,见过衣裳褴褛的老夫妻相依长眠,背后是灯火通明的金陵城;见过怒马鲜衣的少年公子哥当街纵马狂奔,只顾自己潇洒快意;见过画舫女子倚栏而立,两腮通红,任凭那老鸨辱骂,也要目送心上人离去;见过生病的中年妇女一心求死,只为丈夫可以养活得起五个小孩......

    儒生一路走回山中,先生问他“此去如何?”儒生哽咽道“先生可知世间疾苦,我心中有大不平”先生笑道“日出日落,万物凋零,自然道理,没有苦哪来的甜,没有恶哪来的善,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一点上看,每个人都赢不了别人,也做不得别人,你有你的苦,他有他的苦,不过是人生的经历而已,不必介怀,活着便是。”儒生听完,愣在当场,思来想去,作揖离去......

    又过了五年后,有传言宰相被弹劾发配边疆,因为宰相政敌扶持的皇子登基了;粮店被巨富接手后,生意越来越好,因为曾经儒生帮过的北方灾民,在此安居乐业;儒生发妻的青梅竹马又娶了几任小妾,但也并未亏待她......北方多了一位侠士,他仗剑行侠,打抱不平、好着白衣,每战必舍生忘死、狂歌长笑;又过了十年,北方的这位侠士消失了,有人说他死在了仇人手上,有人说他厌倦了江湖,归隐南海了,也有人说,他与心仪的女子浪迹天涯去了。其中真假,江湖上已无迹可寻,后人只知他每次行侠以后,都会留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八个大字。侠士消失后,有任侠少年也开始行侠仗义,效仿侠士留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至于侠士姓甚名谁,却无一人知道,只留下一段传说,成为人们饭后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