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革了他大明 » 第十四章 我有独木桥

第十四章 我有独木桥

    “高兄,我看贤侄对大明朝廷多有不满之意啊。”

    高霖走后,舒尔布朝一旁的高经述提醒道。虽然他更不满意自己现在的处境,可是刚才看高霖那种打心眼里看不上大明朝廷的样子,多少还是有担心的。

    高经述抿了一口茶,也是甚为担心的说:“是啊,这有些道理说实话我都没有看透。如此聪慧倒不知道是福是祸啊。”

    其实高霖并不厌恶大明,他最喜欢的朝代其实就是大明。只是可能就是太过于喜欢了的原因,所以经常拿后世的眼光来挑剔它。自然而然就会看不惯很多这个朝代的事物。

    接下来的几天,几个人都很忙。一直到了去送物资那天,一条人群组成长龙出现在了去往军营的路上。

    “父亲大人,叫您找的唢呐匠呢?”高霖从后面挤了出来朝高经述问道。

    高经述赶紧指了指走在人群前面的几个人说到:“就是那些人,一共找了六个人。”

    高霖收回满意的目光点点头道:“一进城就让他们吹起来,动静闹的越大越好。还有那些拿标语的,到时候也上他们举起来。”

    “放心吧,为父和你叔父都安排好了。”高经述拍了拍高霖的肩膀,示意他不要紧张。

    搞得高霖忍不住的翻白眼,心里嘀咕“就是因为你俩办事我才不放心好吧”。不过检查了高霖也觉得问题不大,于是便回到马车上,享受起了唤儿的按摩。

    这丫头也不知道跟谁学的手艺,捏起肩膀来那叫一个舒服。要是放到后世,那绝对是高级技师的等级。

    “对,就是这里,再用点劲儿。”

    高霖眯着眼睛享受着唤儿的服务的同时,外面的唢呐声也开始响起了。想来是要进北平城区了,这是昨天高霖特意规划的路线。因为要是从西郊去往北郊军营根本就不用进城,这么走当然是为了把声势弄大。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爱国劳军,吾辈之责。”

    随着唢呐的吹奏,人群开始爆发出了整齐的口号。在人群中甚至还有三百个不大的小孩儿也同样兴奋的举着小手,跟着大人们一起行进着。

    这么热闹的场景,自然吸引了老百姓的好奇。起先只是驻足观看,随着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就开始有人议论起来。

    “这是干什么的?”

    “我哪知道啊。”

    “你看他们还举着的旗子上有字。”

    “俺不识字,有没有识字的给念念啊。”

    正当一群扁担倒了不知道是个一字的几个人着急的时候,一个中年人捏着自己胡子给大家念道:“西郊社学光荣劳军,祝大军逢战必胜。应该是去劳军的,这方向也不是去大将军府和北郊军营的路啊。”

    “就是啊,那怎么跑城里来了。”一个屠户打扮的汉子同样也是不解。

    正当几人议论的时候,人群中走出一个人站在他们面前问道:“几位有愿意跟我们一起去劳军的么?”

    “不去不去。”

    “就是,我家又没有多余的粮食。”

    被询问的几个人赶紧退后几步,表明自己的意思。

    可谁知那人却微微一笑指着后面一辆正在行来的马车道:“几位不用担心,我们会提供劳军的粮食。不光如此,等劳军完后我们还会分发各位一斗细粮。”

    一听还有粮食拿,明显有几个人动心了。甚至有人怀疑今天是出门碰见了傻子,跟着走这么一趟就有一斗的粮食拿。

    不一会儿,在马车上的高霖透过窗帘见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劳军的队伍。这个时候人群已经开始朝北郊军营的出发了,进城这一圈就是为了来城里拐点人的。反正是为了把声势搞大,这些被拐着去劳军的城里人跟着这么走一趟,回来肯定会跟周围的人吹嘘此行的经历,到时候这件事情就成了北平城里的谈资。

    而这事果然如高霖所想的样子,在这么刻意为之的在城里走了一圈后,开始闹大了。那些看热闹的人开始在北平城里传播今天遇见的新鲜事,不一会儿就传到了大将军府内。

    好巧不巧的是,今天魏国公不再去巡营了,今天坐班的只有郭兴在。

    “启禀巩昌候,刚刚高经述一家打着劳军的名义带着人从北平府内走了一圈。”

    听到一位副千户的汇报,郭兴有些不解。想起那天大堂上的商议,他也没太往心里去,估计是人家走错路了所以才进了城里。

    于是郭兴满不在意的道:“嗯,派个人去给他们带路。这从西郊走到北郊没事进城里溜达什么,到时候把物资清点清楚了,少一斗粮食都不让他们走。”

    副千户见上官没太明白自己的意思只得再说道:“巩昌候,他们不是走错路了。而是一千多人连敲带打的进了城,又从城里拐了近千人一起去劳军。末将听下面的人说他们不光喊着爱国劳军的口号还举起了光荣劳军的旗号,主动给别人发粮食带着看热闹的人一起去了北郊军营。”

    听完副千户的再次汇报,郭兴这才反应过来。马上起身吩咐道:“去赶紧叫上一队百户的人随我去追,万不能让这帮人去了北郊军营,不然今天魏国公非训斥我不可。”

    郭兴之所以这么着急,因为今天魏国公徐达巡营的地点正是北郊军营。这老小子现在正在军营里等着高家送来劳军的物资呢,毕竟现在作为与蒙古作战的前线的最高将领,能为自己手下多弄点粮食就多弄点。

    就在郭兴马不停蹄的追着劳军的队伍的时候,劳军的队伍已经到达了北郊军营的附近。这个时候队伍里敲锣打鼓吹唢呐的声音更大了,高经述这次给的银子可不少,够这些人平时三个月的收入,那还要算是红白事多的月份。

    高霖这时候也从马车上下来了,正领着唤儿混在人群的队伍中看着热闹。他已经给父亲和舒尔布交代好了今天的所有流程,所以不出意外他根本就不用露头。

    北郊军营属于北平

    “近来将士操练的怎么样?”

    徐达看着校场正在操练的队伍,一边朝北郊军营的千户询问。几个卫指挥使也跟在身后,一起跟着巡营。

    这时候明朝的卫所和军制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善。尤其是像长城防线这样的地区,大部分军事上的重要地方都有卫所驻扎。其中一卫五千六百人,长官为指挥使,管辖五个千户所。像北郊军营则驻扎着三个卫的兵力,随时防备着蒙古入侵。

    “报,启禀魏国公,启禀各位将军。有一个三千人队伍正在朝军营靠近,属下已派哨探去查看。”

    正当被询问的千户准备回话的时候,一个小旗连忙跑来了汇报。

    徐达一听就知道是高经述和舒尔布来了,可是对方搞这么大动静的来送粮是他没有预料到的。

    于是徐达一马当先的说道:“走,去看看他们打的什么鬼主意。”

    “遵命,魏国公。”

    几位卫指挥使应命道。

    这个时候巩昌候郭兴也已经骑马赶了过来,身后还跟着一个百户的骑兵。

    郭兴看着密密麻麻的劳军队伍,头皮一阵发麻。只见每个人都是兴高采烈的拿着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小布袋子,目测每个布袋大概里面至少装着有二斗,估计也就那些孩童手里的少点。

    百户骑马上前问道:“侯爷,要不要卑职上前拦住他们。”

    郭兴没好气的看了他一眼,用手里的马鞭朝北郊军营一指道:“还拦什么拦,没看魏国公已经出来了么。”

    百户随着马鞭的方向一看,果然看见了魏国公徐达和几个卫指挥使已经站在了军营的门口,只得退后等着郭兴的吩咐。

    “走吧,我们直接去军营门口。”

    郭兴拿马鞭抽了一下马,领头朝军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