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革了他大明 » 第一百零八章 平安来访(求推荐票)

第一百零八章 平安来访(求推荐票)

    面对邓松等人的态度,高霖也是很为难,于是他尝试的询问道:“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军改么?”

    众人摇了摇头,有人是不知道,有的人是真的不想知道。

    高霖就摆手道:“你们连为什么要军改都不知道,那为什么还要闹事呢?首先你们可能怕丢掉你们的军权,我在这里保证未来的辽东都司是对蒙元的桥头堡,所以你们这个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朝廷还要指着你们来打仗。”

    见众人明白的点了点头,高霖又道:“其次你们的老部下,你们在这里放心。他们肯定到了基层要比待在军营里活的好,首先他们并不是真的退役,而是转为了预备役。其次你们多少也了解现在辽东的土地政策,他们肯能能得到妥善的安置。”

    刘益此时瞪了邓松一眼,说道:“就是,甚至有些有功的将士指挥司这边还打算培养下,然后下放到基层当个小官或者小吏。你们难道只替自己考虑,不为他们考虑考虑?”

    邓松不说话了,俩位辽东都司的主官在这里都这么说,那么军改肯定要走下去,即使是像他这样拿底下的人当借口阻挠军改,恐怕以这样的条件底下的人也不会给着他一起闹。

    毕竟这个时候真的想靠当兵吃粮的能有几个,现在又不是头些年乱世活不下去的时候,他手下的兵多多少少现在都期盼着分田种地。

    见几个闹事的人都闭嘴不言,刘益赶紧示意将他们拖下去。这一出闹得他今天可是够丢人的,这下自己的虚实全都让高霖看清楚了,不知道他会不会将此事上报给魏国公或是朝廷,到时候的吃罪他可是受不起。

    与他料想的不同,高霖却没有太在意这些。作为一个后世人多少都听说过大裁军时期的情景,那时候闹的可比现在凶多了。而且被裁掉的还都是不愿意离开军营的士兵,和这些半个半农的没法子比。

    既然事情先冷处理下去了,高霖也没有了参观军营巡视沈阳卫的兴致。只是将徐九留下来盯着刘益推行军改后就领着其他护卫走了。

    刘益看着高霖离开的身影只能呵呵,你说你来趟军营干嘛,不来他也能解决这次事情不会闹大。

    待高霖走后,刘益第一次在沈阳卫里爆发了怒火。慈不掌兵义不掌财,身为沈阳卫的最高指挥,刘益这次动起了真格的,凡是参与了今天闹事的人全部被搁置查办,至于邓松的脑袋直接被挂了起来。

    刘益要让这沈阳卫的人清楚,他还没有老,没有因为投降了大明就打算退出军界。

    一时之间沈阳卫人人自危,生怕刘益的这股火烧到自己头上来。

    而那些忠心于刘益的千户、百户则开始在营中做起了登记,顺势准备开始军改,高霖这边已经答应刘益从北平府的延庆掉蒙古人来将缺额补上,所以刘益这边有多少缺额就代表着能弄出多少轻骑兵。

    其实这对于沈阳卫来说算是一件好事,傻子都知道蒙古轻骑的好处,他们这些原来的蒙元将领怎么能不知道。

    再看看延庆卫现在的战力,沈阳卫即使达不到但是总比原来要强了不少不是。

    高霖回到指挥司,小大人朱能就捧着一摞公文出现了。

    “高叔父,这是阿鲁灰那边刚送来的调配物资的批文,您这边需要批复一下。”

    说完他就将厚厚的一摞公文放在桌上,帮高霖开始磨墨。

    高霖坐到自己的位子上,仔细的一份一份看了后,然后将“可”字写在了上面。

    在批复完后,高霖又对朱能道:“让你父亲带点人去沈阳卫找刘大人,就说是我的意思。”

    回到指挥司后,高霖也是后怕,幸亏今天邓松那帮人没打算真的谋反,要不然自己今天能不能活着走出沈阳卫都是一回事。

    朱能点了点头,然后抱着高霖批复的公文下去了。

    他现在就是高霖的狗腿子、小跟班一个,干的活不比徐九少,这也是高霖在有意锻炼他。

    当朱亮带着兵去沈阳卫后,回来的不只是朱能一个人,跟着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延庆卫副指挥使平安。

    从那天围城剿灭走私商人算起,已经过了有小半个月高霖都没有见到他,据朱能从父亲那边得到的消息,他应该是一直在延庆卫里看训练手册和组织训练。

    “你怎么来了?”

    高霖打断平安要施礼的动作,上前喜迎道。

    “主要是听说了沈阳卫那边事情,所以过来看看。”

    高霖翻了个白眼,咋着你还盼我出了事这辽东都司你做主是不?

    于是他解释道:“只是有个千户借机闹事,刘同知已经解决了。”

    平安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我这边听说这次沈阳卫裁撤的人会不少,所以有些担心。”

    高霖好奇起来,这沈阳卫的事情关乎你一个延庆卫副指挥什么事情,用你担心。

    平安继续道:“我听说裁撤的兵员要从北平府的延庆驻地补充,基本上都是蒙古人,我主要担心蒙古将士在辽东过多,容易生乱。”

    高霖颔首,平安有这种顾虑自然不稀奇,于是便宽慰道:“这点你就多虑了,虽然都是蒙古人,但是延庆卫包括延庆驻地的蒙古人多为蒙元时期的奴隶,他们如果不想继续当奴隶自然会跟大明走,所以没什么可担心的。”

    平安点点头,然后道:“我要说的正是此事,我家在山东时我曾经去乡下走访过,乡间的佃户有时过得并不比蒙元的奴隶好,我想以我们辽东都司的土地政策,能否去关内招收一些佃户百姓来充实人口。”

    闻言,高霖眼前一亮,但是马上又失落起来。

    打关内佃户流民的主意他也是有的,但是按照大明现在的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这个事情还真不好办。

    因为徐达在北方采用大范围的军屯政策,但凡是活不下去的流民基本上都成了军户,而那些佃户又无法轻易的离开户籍所在地,所以即使是高霖和平安有心思,这事也不是他俩说了能算的,主要还是要经过徐达的同意和朝廷的首肯。

    “不如这样,你先写个条陈,我这便署名一下一起递给魏国公先过目,至于能不能成就看他老人家吧。”

    打着有枣没枣来一杆子的想法,高霖对平安提议道。

    平安则想了一下,然后缓缓的说道:“那行,我这边就先写个条陈,到时候高大人帮忙润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