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云别他乡 » 第11章 我的笔友叫杨斌

第11章 我的笔友叫杨斌

    每一种缘分都有一万种可能,一万种在一起的机会和一万种错过的方式。

    2004年,9月1号这一天,正值开学季。

    阳光明媚,风和日丽。

    一大清早,学校门口就人山人海,被前来报道的孩子和家长们围的水泄不通,交通几度瘫痪。

    所有大一新生都由家长陪同,拎着大包小包洗漱用品(床品被褥洗脸盆,每个人手里都没空着),争先恐后的在排队。

    手里拿的,肩上扛的,背上背的,腰上跨的,人挤人,望不到头,乌央央一片…

    我也不例外,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其中一份子,陪同我一起来的是妈妈。

    妈妈背着从家里带的被褥(商店卖的比较贵),先是找班级,然后找到了分好的宿舍,把床铺铺好以后,我们两个人在外面的饭馆,吃了口饭。

    饭馆的生意在这一天是最爆火的,吃个饭人人都得排队,我俩等了好半天终于在一个角落里落座了。

    点了两碗面,妈妈边吃饭边嘱咐我,好不容易考上了高中,一定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在外面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临走时还给了我5块钱零花钱,千叮咛万嘱咐,不让我乱花,说是挣钱不容易。

    那时的我哪里懂得这些啊。小孩子的叛逆和虚荣心在这个年龄段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一年我上高一。

    高中,这可是多少学生梦寐以求的,做梦都向往的地方。

    毕竟,在我们这个小城市,只要考上高中,就意味着有资格可以上大学了。哪怕最后上个大专,都比别人往前迈了一大步。

    在当时中考考不好的学生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部分人只能上中专或者技校;另一部分选择复读,来年再考;还有一部分人就是去学点手艺(比如厨师,开挖掘机,装潢,理发等等)。

    开学前几天,需要分班,分老师。

    稀罕的啥,我们这一届正好赶上学校分配下来的年轻老师,(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

    新老师自然有新特色。那会特别流行多媒体课。老师一上课就拉上窗帘,打开笔记本,投影仪,开始讲课。

    显然这种模式不适合我,对于我来讲,多媒体课简直就是催眠课。

    窗帘一拉,教室里黑布隆冬,幕布上的字混沌不清,再加上天气炎热,给人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往桌子上一趴,45分钟就过去了。下课铃声响起了,大家就又拿着课本回教室了。

    年轻老师经验也不是很丰富,可能他们习惯了大学的“放养式”教育。对于我们基本都是不管不顾的,只顾自己讲课,对学生没有一点要求。

    加上我自制力本来就差,就这样,至今为止我都清楚的记得,语文课上第一篇古文,六国论,我到现在都没背会。

    2005年,我读高二。

    青春真的让人很怀念,年少无知的懵懂少年,经历着人们都必将经历的美好时光。

    有一天晚自习,这我和同桌李丹丹正在聊天:

    丹丹:“现在不都流行交笔友吗,给你介绍个笔友吧?咋样”

    我:“好啊,好啊,谁啊?”我一脸好奇的问道。

    “明天给你问问,比咱们高一级,高三的,听说叫杨斌,长的很帅哦”丹丹说道。

    “行,等你好消息”我拍着小手鼓掌,开心的笑着。

    第二天,经过她的一番打听,居然还真的联系到了这位当时的帅哥。经过中间人介绍,还真联系上了。

    这天丹丹拿着杨斌写给我的信,来找我。

    记得很清楚,当时是一张A4信纸写的,怕被别人发现,折成了千纸鹤,夹到书的中间一页。

    这下可把我激动坏了,我拿着信,等到放学没人了,才一个人悄悄拿出来看。还东张西望怕别人发现。心砰砰砰的直跳,小脸红扑扑的。

    原来青春的懵懂是这种感觉!(嘻嘻)

    看完以后,我就紧接着给杨斌回了一封信。就这样我俩一来二往,慢慢的熟悉了,成为了名正言顺的笔友。(申明:我俩从未正面见过面)

    关于杨斌,我到现在还能清楚的记起他的模样。

    一米七的大高个(在80年代的高中阶段,不算矮了),阳光帅气的精神小伙。穿着一件白色T恤和一条蓝色牛仔裤,每天下午活动时间会准时出现在学校的操场上,打篮球!引来周边无数少男少女的尖叫声和喝彩声!

    学校的操场北边就是女生宿舍楼,窗户正对着操场。

    每天下午休息时间,大家都回宿舍喝水休息,我也一样。

    在宿舍的时候,我都会刻意最后一个再走,剩我一个人了,我就情不自禁的偷偷看向窗外,正好可以看见杨斌在打篮球!而他呢,也会偶尔撇向宿舍这边,四目相对之际,是这个世界上无比尴尬的时刻。

    我吓得赶紧把头转回来,像做了贼似的,心扑通扑通的跳,脸刷的就红了。

    为避免当时的尴尬气氛,我就匆匆的跑到教室自习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可能那就是所谓的青春吧!

    想想我在怕什么呢?怕四目相对时的尴尬?还是心灵碰撞的火花?亦或是年少懵懂的羞涩?或许都有。我们把这称为青春。

    就这样,整整一个学期,我就这样战战兢兢的,在期待和憧憬当中度过了。

    第二年,杨斌高三毕业了,我们从此没了联系。直到现在!

    仿佛美好的青春刚开了个头就戛然而止了。

    当然,青春可不仅仅只有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