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云别他乡 » 第二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第二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此时正值夜里十二点,屋外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整个南沟村静悄悄一片,除了偶尔的几声狗吠,还有那催人入眠的蛐蛐儿声...

    “呼...呼...”

    打呼噜的正是林兮的姥爷。全家十一口人挤在一个炕上。林兮的姥姥睡在炕的最东头,林兮的姥爷睡在炕的最西头,中间是他们的九个孩子。

    四个男孩挤在一起,五个女孩挤在一起,一个挨着一个。

    每天晚上睡觉前,林兮姥姥都要挨个数人头,数够九个,才肯放心去睡。

    十分钟前...

    “时间过得可真快啊,一转眼孩子们都这么大了,我们也老喽”,躺在被窝里的姥姥突然感慨了起来。

    “是啊,还记得前几年我们还住在原先的土窑洞里呢,眼瞅着也没几年,谁能想到,我们也能住上这砖瓦房,是该知足喽!”,姥爷在另一头接着话茬说道。

    “爸,我可不想再住土窑洞了,还是新房子好,宽敞”,林兮的大姨插了话。

    “大姐,我觉得还是土窑洞好,冬暖夏凉”,林兮的二姨连忙反驳。

    “要不你自己住土窑洞去吧,我和爸妈住砖房”,两人开始拌起了嘴。

    “好啦,好啦,都不要吵啦,赶紧睡吧,时候不早了,明天还要早起上学呢”,林兮的姥姥不耐烦的说道。

    “好,那我关灯啦!”

    挨着林兮姥爷的一头墙上有一根垂下来麻绳,底端系着一块磁铁,是开关线,只听见“咔嚓”的一声,灯灭了。

    没多大会儿功夫,就听见了林兮姥爷雷声般的呼噜声。

    不一会月亮升起来了。微弱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帘照进了屋子,照在了孩子们的身上。

    提起林兮姥姥家的窗帘,估计七零八零后见到会倍感亲切。三十年前的竹子窗帘,白底蓝色竹子图案,布料很薄。夏天睡不着的时候,林兮的妈妈经常看着它发呆。微风透过窗纱吹进来,窗帘随风拂动,惬意又凉快。

    这时一个身影缓缓爬了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林兮的三姨。紧挨着三姨侧身躺着的那个人就是林兮的妈妈,昏暗中林兮的妈妈瞪着两只大眼睛,一点睡意都没有。

    “林英,林英”林兮三姨悄悄的在她耳边叫唤着。

    起先林兮妈妈并没有理会,随后林兮三姨又用手指戳了戳她,趴在她耳朵边说起了悄悄话:“晚饭我没吃饱,现在好饿啊,肚子咕咕叫,咱俩起来烤地瓜吃吧?怎么样?”

    林兮妈妈沉默了两秒钟。

    “行,正好我也没吃饱,走吧...”

    说罢,两人不约而同的看了看一旁睡着的母亲,见没啥动静,便蹑手蹑脚的下了炕,大气都不敢喘一声。

    林兮姥姥家原先住的是土窑洞,后来盖了三间砖瓦房,西边一间是全家人睡觉的屋子,里面砌了一个大大的土炕,连接着炕的另一头是土炉灶。

    可别小看这土炉灶,用处可大着呢。烧水做饭取暖,样样不差。尤其是到了冬天,烧了一天的炉子,通着土炕,晚上睡觉的时候,身子底下暖烘烘的,一点都不遭罪。

    中间是入户门,一进门也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土炉子(夏天比较热,一般都在外屋做饭),炉子旁边放着一个大大的水翁,上面盖着一个圆形的木头盖,放着舀水瓢。再往里走墙根处堆放着一些乱七八糟的杂物,有簸箕,耙子,锄头,铁锹等等...

    两人偷偷摸摸的掀开门帘,走了出来,借着月亮微弱的光线,凭借着自己对家里熟悉的方位掌控,在房子后面的竹筐里找了两个个头比较大的地瓜,来到了火炉旁。

    这个点儿吃完晚饭的炉子早已经灭了火,只有炉子下面的炉灰里还冒着些许红红的火星儿,林兮三姨迅速将地瓜塞进炉灰里。

    话说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干这事了,动作很是娴熟,一看就是“惯犯”。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了。两人蹲在火炉旁等啊等,等啊等……

    已经不记得过去了多久,两人都已经困的睁不开眼了。忽然一个迷瞪惊醒了林兮的三姨。

    “喂,快醒醒,快醒醒,地瓜好了”,林兮三姨拽了林兮妈妈的衣角。

    “奥,你快扒出来看看”林兮妈妈迷瞪着眼说道。

    只见她拿起一根长长的铁棍,当地人称它为(火杵,敲煤块用的),三下五除二就把两个大地瓜扒拉出来了,一边用手扒拉一边小声的喊着:“不知道熟了没有...”

    她迫不及待的掰开一看,里面红灿灿的地瓜心儿还冒着热气呢,香味立刻扑鼻而来,两人相互一看,顿时来了精神。

    林兮三姨:“一人一个,快吃吧,小点声,千万别被发现了”。

    林兮妈妈:“哦,知道了!”。

    由于不敢发出声响,更不敢吧唧嘴,她们就这样小心翼翼的展开了“战斗”,不一会功夫就啃完了两个偌大的地瓜。

    地瓜实在是又干又面,大晚上的又没有水喝,两人被噎的直打嗝。吃完还不忘在衣服上擦擦黏糊糊的手,随后偷偷摸摸的回了里屋。

    一屋子人都睡得正酣呢,两人悄悄的钻回了被窝。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不一会就呼呼的睡着了,口水流到枕头上到处都是。

    就这样,也许是因为长期偷吃地瓜的原因,林兮的三姨长的人高马大。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说来也奇怪,林兮一直都很纳闷,为什么同样是一个爹妈生的,林兮大姨和林兮妈妈还有林兮小姨长的就很矮,林兮二姨和林兮三姨长得却很高。

    基因这个东西确实很神奇,让人无从解释。

    提起林兮的姥爷,年轻的时候可是一表人才,长脸型,大嗓门,一米八的大高个,在南沟村里的大队当了一辈子的会计,勤勤恳恳,老实本分。

    林兮姥姥属于典型的家庭妇女,主要任务就是在家种地看孩子。

    林兮妈妈是六二年生人,那个时候,国家鼓励多生,尤其是一些偏远小山村,当时家家户户都生好几个孩子,村里头的人都信奉一句话:“人多打架不吃亏”。

    林兮的妈妈兄弟姐妹九个,她在家排行老四,上面三个姐姐,下面一个妹妹,四个弟弟。

    人多有人多的好处,当然也有弊端。最显而易见的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这么多兄弟姐妹当中,数林兮妈妈念书最多了,初中毕业,其他人都只念了小学。

    一是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孩子多了吃饭都是个难题,更别说是念书交学费了,根本供不了那么多人读书;

    二是孩子多,年纪小,都贪玩不想上学,宁愿跟着大人去地里拾土豆,挑水,干农活,都不愿去学校念书。为这,家里每个小孩儿都没少挨打。

    说起来也好笑,那个时候林兮妈妈兄弟姐妹多,起名字也犯难。

    林兮姥姥也没啥文化,所以家里孩子们的名字起的都很随意,林兮的大舅舅叫“小马”,二舅舅叫“小娃”,三舅舅叫“小贾”,四舅舅叫“小斯”,这要是放到现在,还要被人笑掉大牙呢。

    或许是遗传了上一辈人的“基因”,在林兮的记忆中,从小听妈妈说过,大舅舅家的二闺女,舅妈生她的时候闲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正好有一片树叶落到了头上,于是就给孩子取名叫叶子(偷笑)。

    在林兮很小的时候,偶尔听姥爷提起,当年他那个年代,村子里经常有日本人的身影出现,他从不爱看战争片,一直说打战时人就不是人了。

    村里的人只要看见日本人来了,全村的人都闭门不出。尤其是小孩和妇女。

    庆幸的是现在中国解放了,抗日胜利了。当年牺牲了那么多十七八岁的孩子,他们永远的“活”在了那些“量产”的石碑上。那些不屈的魂魄,都是我们伟大的先祖。

    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义不容辞的参加了抗日战争。现在社会发展的好了,我们生活在了和平的年代,更应该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可惜那时候的林兮年纪太小,还不懂事,全当故事来听。如果放到现在,她一定让姥爷好好讲讲当年他们老一辈都经历了些什么。好让后一辈的人们更加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下地】

    这天,林兮的大姨,二姨,三姨和姥爷一起准备去地里干活。姥爷负责挑水,林兮的大姨和二姨手里各抱着一大把红薯苗,三姨扛着铁锹,一家人浩浩荡荡的去了地里。

    村里的地都是旱地,浇不上水,只能从家里挑水走很远的路去。

    “我在前面挖坑,你们姐妹三人在后面,一个栽苗儿,一个填土,一个浇水,听见没有?”林兮姥爷交代着事项。

    “放心吧爸,我栽的可好了”,林兮二姨得意的说道。

    “一个坑栽两个,一个苗万一活不了,就空了,听到了吗?”

    “好,知道了”,说着林兮二姨干起了活儿。

    林兮大姨负责填土,林兮的三姨跟在后面浇水。

    “你说你们姐妹几个,让你们念书你们不去,非得个跟着大人来地里干活,那念书多好啊,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可以学知识”,林兮的姥爷开始念叨了起来。

    “好啥好,我宁愿在地里干一辈子活儿,也不想去学校,那些算术题,我一个都不会算,烦死了”,林兮二姨居然理直气壮了起来。

    “你现在不学,以后岂不是更不会,等你长大了,别人找你结个账你都不会,到那时候人家会笑话你的”,林兮的姥爷来了劲。

    “别人笑我?我不学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这孩子...咋这么犟呢!”,林兮姥爷被怼的哑口无言,无奈的摇摇头,继续干着手里的活儿。

    “就是,我也不想去念书,没啥意思,还是干活好,不用动脑子”,林兮的三姨也跟着起哄。

    林兮二姨看着三姨使了个眼色,两人哈哈哈的笑了起来。

    可能对于小孩子而言,童年最不爱干的事就是学习了吧,只要不上学,时间总是过的很快。没一会,半天就过去了。

    正在地里干活的三姨,大老远就看见林兮的妈妈哭着跑来了。

    “咋啦,谁欺负你了?告诉我”林兮的三姨一副怒气冲冲的模样。

    “五娃又打我了...”,林兮的妈妈边哭边告状。

    “走,找他去,我今天非打死他不可...”林兮三姨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活儿,就带着林兮的妈妈去“报仇”了。

    林兮三姨打小就长的高,也很厉害,村里的男孩都不是她的对手,谁见了都怕她。在当时的整个南沟村里是出了名的。

    后来,班上的同学都知道林兮的妈妈有个特厉害的三姐,就再也没有人敢欺负她了。

    很多年后两人聚会,提起小时候的这些陈年旧事,唠家常的时候,都笑的合不拢嘴。

    当时跟林兮三姨同班的同学基本上都被她打过,谁见了都怕她,每次话说到这儿,林兮的三姨要哈哈哈的笑上好久......

    【穿新衣】

    又到年关了。对于小孩儿们来讲,一年到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过年了。只有过年才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白面馒头,穿平时穿不到的新衣服。

    这一年,林兮的姥姥在村东头的供销社扯了一块蓝色的帆布料子,在家缝制了一条新裤子。

    这下可把家里的女孩儿们高兴坏了,都争先恐后的试穿。林兮的大姨一向不爱跟妹妹们争,对吃穿也从不讲究。

    但是林兮的二姨不行,一把抢过裤子就穿上跑出去显摆了。

    村里人闲来无事,吃过饭后都搬个小凳子在自家院子外头乘凉。林兮二姨专挑人多的地方去。

    “哟,老二今天穿的这裤子真好看,新买的吗?”,邻居婶婶们看到她的新裤子都连连夸赞。

    “我妈给做的,好看吧!”,林兮二姨得意洋洋的炫耀着。

    “真好看,回头我也给我家闺女也做一条一样的”。

    受到左邻右舍一圈夸赞后,林兮的二姨这才肯满意的回来。

    刚回家就脱下来说是怕弄脏了。这下好了,刚脱下林兮三姨又换上出去嘚瑟了。绕着整个村子来回转好几圈才肯回来。

    那个年代的衣服都是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男孩穿女孩的衣服,女孩穿男孩的衣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