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地下室燃灯篇 » 第二十五章 过去

第二十五章 过去

    哭,是发泄压力和情绪的最好方式,有人带头,其他人也跟着哭了起来,不只有女生,男生也在小声啜泣。

    而同样很少人知道,哭也是一件很耗费体力的行为。

    大家哭过之后,就会疲倦,虽然经常有人说化悲愤为力量,但这有些超纲了。

    带着同学们沉默的前行,直到有人没了力气,才安营扎寨。

    吃饭的时候也有些沉默,毕竟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哭是一件非常不好意思的事。

    “现在你们理解我们齐鲁大地的跪拜礼了吧?”

    “那哪能一样,真要按你们的规矩,我们女生是不是不能上桌了?”

    “这是栽赃啊!”虞舜假装自己在生气的回怼。

    “再说了,你们自己说,你们现在上桌了吗?”

    他们是没有桌子的,吃饭的时候,几个行李箱一对,一个简易的桌子就出来了。

    所以虞舜这话也对,他们所有人都没上桌,都蹲地上吃饭呢。

    “桌子是一个虚指,不是实指,不上桌吃饭也是一个概念,你这是狡辩!”

    “还我狡辩呢,就是你们南方的媒体喜欢黑我们,还有老姚,你咋不帮腔呢?”

    姚鼎新默默咽下饭,放下碗筷,清了清嗓子,将大家的目光吸引到他身上。

    “习惯就好,虞哥你还是太年轻啊。”

    论偏见,他一个东北人的感受自然比虞舜要多的多,他已经到了懒得和人辩解的地步。

    辩什么呢?辩南方宗族势力才是封建残余?还是辩某些省份的彩礼让全国男性避而远之?

    互相攻讦最是无趣,何况现在国家都没了。

    “也是,反正到了乌苏,大家都是东北人了,过去的那些不好的习俗,就让它们沉睡在黑夜里吧。”

    “是啊,大家都要变成了没素质的东北人了,不如从现在开始习惯没素质,来老铁们,我给大家炫一个!”

    说完,姚鼎新捞起旁边的水杯,一饮而尽,然后睥睨道:“掌声!”

    没人拍手,主要是他这操作太迷了,之前还哭哭啼啼呢,他这一闹,气氛自己都觉得尴尬。

    所谓习俗,也是约定俗成的礼,有好的也有坏的,像是有些东西,只是个别人家的习惯,而不是习俗,比如什么“桌饺”。

    北方人喜欢吃饺子,桌饺其实北方哪都有,饺子捞出来要是不及时吃,容易粘在一起,有些人就喜欢把饺子倒在锅盖上,让饺子散开,而不是盛在碗里。

    还有些北方农村会在桌子上盖一块大瓷砖,当桌面,跟以前桌子上压玻璃是一样的心态,擦洗干净,在瓷砖上面擀饺皮,包饺子。

    吃饺子的时候,把面粉一擦,饺子倒上面。

    碗也是瓷的,和瓷砖又有什么不同?那是专门当桌子的瓷砖,也没人踩过。

    城市里就简单了,茶几、餐桌都是光滑的镜面,老一辈进城的人可能不太讲究,把农村的一套带进了城,那也只是家庭习惯罢了。

    个别家庭的习惯不是习俗,甚至一村一镇的习俗,也不能代表一市一省。

    “谈这些不好的东西干嘛,糟心,还容易伤和气,谈一些美好的事情不好吗?”

    “是啊,世界都已经这样了,我们就往好了想吧。”

    这么一打岔,原本缭绕在大家头顶的悲伤气氛便悄然离开,大家围炉夜话,谈起了记忆中的一些美好瞬间。

    “小时候,家里没钱,穷……”

    “打住,你先说这段回忆带多少悲伤的背景!”

    “……”

    “姚鼎新,你要死是吧!不会说人话你可以闭嘴!”

    看他们吵架,别人乐不乐不知道,虞舜反正是乐了,这和互相攻讦不同,这并不带多少恶意。

    实际上,虞舜是理解姚鼎新的,要说小时候受穷,东北当年可是最惨的,他听不得别人提这个。

    因为某些原因,姚鼎新和虞舜关系比较好,东北和齐鲁也算半个老乡了。

    蜀地上学,很多人都会问:“齐鲁也是东北吧?”

    实际上,东北确实不止三省,而是要带一部分蒙省版图。

    虽然深恨姚鼎新乱打岔,但那个女生还是说了一句:“没有悲伤的背景!”

    这里大多数人最美好的回忆都在初中以前,倒也有几个人觉得最美好的事情发生在最近一些年。

    大概是性格不同吧。

    李鹏讲述的美好回忆自然是和她妹妹有关,大家不想听他炫妹,于是非常专制的没让他讲完。

    苏童的美好记忆是吃鱼,她喜欢鱼不仅仅是因为味道,还因为鱼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悦悦讲述了小时候从爷爷奶奶家带回了几只兔子,准备杀了吃,结果却发现一只兔子怀孕了,然后高悦悦就把兔子养了起来,等它生崽,然后又养小兔子。

    兔子多了,能吃也能拉,闹得她的房间臭烘烘的,最后拗不过她,大兔子也没杀了吃肉,和一半小兔子送回了奶奶家,留了两个小只让她养。

    最美好的回忆谁也说不清,也许过段时间就会有不同想法。

    至于虞舜,他说,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没通过警校的面试。

    齐鲁人向往铁饭碗,其实是真的,只是没有网传的那么夸张罢了。

    虞舜的家里原本想让他上警校的,但他最后是因为头发没过关……

    高考报志愿是有提前批的,落榜了警校之后,虞舜填了两个本省的志愿敷衍了自己的父母,之后报了四个外省志愿,一个在东北冰城,一个彩云之南的春城,一个是他现在的学校,一个在黄土高坡。

    最后录取了蜀地,他的父母生了一天气之后,因为头发不是太大的问题,人情社会还是可以疏通一下的,但虞舜跑都跑了,他们最后还是妥协了。

    做了十几年的好孩子,在高考志愿上叛逆那么一下,最终还是得到了父母的谅解与认可,这是虞舜最近几年最美好的回忆。

    “差点做了我们的叔叔呢,不过还是期待虞哥穿制服的样子。”

    “是啊,虞哥你这样的人,真该去警校为人民服务的。”

    人的性格,与成长环境有关,虞舜长成这样的性格,自然是因为他的父母便是如此期待着。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