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的父亲是崇祯 » 第四十章 无奈

第四十章 无奈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还未听完高悌念完,崇祯已经忍耐不住,打断了高悌下面的话。

    “看闯贼把朕的大明搅的一团乱,建奴就想来趁火打劫是不是!建奴已然得了辽东之地,难不成,还想染指我大明江山?”

    崇祯这一怒,群臣立时静了下来,皆是低头不语。

    崇祯怒气更甚,指着一众人道:“你们平日里参奏旁人时,不是许多话吗?到了共议方略时,怎么不说了?”

    群臣更是沉默。

    眼见着场面竟有些尴尬,李邦华只得硬着头皮站了出来,低声道:“建虏狼子野心,皇上不得不防啊!”

    崇祯冷哼了一声,没好气应道:“朕自然知晓,还用你来提醒朕?”

    李邦华的一句话虽是简单,却散了崇祯不少怒气。群臣眼见崇祯没有迁怒李邦华的意思,这才纷纷出言表示赞同。

    其中几个年轻御史反应最是激烈,一人朗声道:“建虏者,戎狄也,其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弱则畏服,强则侵叛。我大明越是谦让,对方越是放肆无忌,必成我大明祸患。不若就此兴仁义之师,一举扫平辽东,释我华夏纤芥之忧!”

    “不错!臣附议!”

    “臣附议!”

    当即有十几个言官齐齐站了出来,崇祯只觉一阵头大,高声道:“好了!各位先生不要再说了!”

    他何尝不知建虏之害,可当真是无可奈何。

    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袭封建州左卫指挥使,其后统一女真各部,完全控制了建州卫。

    万历四十四年以来,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公开反叛大明。

    几十年以来,金国从建州开始发展,逐渐占了辽东七十余城,后又迁都沈阳中卫,势力范围一扩再扩。

    尤其是自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继位以来,先是称帝且改国号为“大清”,接着便屡屡南下,掠夺金银人口。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十万八旗兵入侵喜峰口,进犯遵化等地;

    崇祯七年,皇太极进犯宣大,在河南包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曹文诏被调往大同抗金,以致李自成趁机突围;

    崇祯八年,多尔衮、萨哈璘、豪格率军进犯河套,在太原府大肆劫掠;

    崇祯九年,皇太极突入长城独石口,在延庆大败明军,猛攻昌平,肆虐京畿四个多月;

    崇祯十一年,清军以多尔衮、岳托为主将,绕道蒙古,突破长城要塞,沿运河一路往南直至济南,俘获人畜四十六万;

    崇祯十五年,清军从黄崖关出击,进蓟州,杀鲁王及乐陵、阳信、东原、安丘、滋阳诸郡王、官吏等数千人,所获黄金万两,白银二百万两,俘获百姓三十万口。

    ……

    不计其数的伤亡,对于崇祯这个立志做明君的皇帝来说,是洗刷不掉的污点。

    每每想起,他都会咬牙切齿。

    然而大明却拿清军无可奈何,十几年中,大小数千战,大明鲜有胜绩。本月的裁撤宁远,更是屡战屡败后之举。

    崇祯觉得,他已经放弃辽东,做了如此大的让步,清军犹不知足,竟然来觊觎他的大明江山。

    “黎玉田上疏,请求吴三桂回援山海关,并往山海关增派兵马,你们以为如何?”

    范景文当即应道:“臣以为,蓟镇兵马雄壮,兼有山海关之固,足可御敌于关外,有吴三桂回援即可,朝廷不必另派大军增援。”

    其余人也纷纷表示赞同,唯有张缙彦明确提出了反对,“皇上,欲攘外者,必先安其内。建虏所贪图者,无非金银而已,此为疥疮之疾;闯贼气焰嚣张,凶狠残暴,如今更有窥窃神器之心,这才是我大明的心头大患!”

    诸臣议论纷纷,各有取舍。然而有丘瑜和刘理顺这个前车之鉴,无人敢提和谈之议。

    眼见着廷议又要在沸沸扬扬中终了,崇祯忽而问道:“太子何在?”

    群臣这才想起,如今名义上是太子朱慈烺监国,遇这等军国大事,却未见太子的身影,不由悄声议论了起来。

    崇祯身边的太监王承恩忙跪了下去,说道:“皇上未交待让太子前来议事,奴婢不敢擅做主张,要不奴婢这会儿把殿下请过来?”

    “算了,他身上还有伤,让他好好静养便是!”崇祯皱起眉头,挥了挥手。

    王承恩暗暗吐了一口气,并非是他没有去东宫去请,而是他去的时候,东宫里的人说,太子出宫去了都察院监。

    都察院监虽隶属都察院,其意义却非同小可。其中所关押者皆是重要的朝廷命官,大多还是奉了皇帝之命在此关押。

    听说监国太子亲临,司狱不敢怠慢,忙将朱慈烺迎了进去。

    在都察院监外一处狭小的厢房内,朱慈烺见到被提了过来的丘瑜和刘理顺。

    十几日不见,两人除了稍显清瘦之外,并无其他太大的改变。

    见到了朱慈烺,刘理顺当即道:“殿下如今虽为监国太子,可这都察院监乃是诏狱,非太子能来的地方!殿下,你太鲁莽了!”

    朱慈烺点了点头,意示刘理顺所言不错,口中却道:“两位不辱使命,一直与闯贼周旋,不想反被父皇误解,遭此无妄之灾。我就是来探望一下两位,若有需要我出面的地方,尽管开口便是。”

    “皇上也就是一时之气,把对闯贼的气愤发泄在了我们头上,过不了几日,就会把我们放出去。太子负社稷之望,何必见疑于陛下?”

    刘理顺虽是连连摇头,不过眼中却有着无比的希冀。

    丘瑜拉了拉刘理顺的衣袖,低声道:“复礼兄,既然见到了殿下,何不拿出咱们带回来的东西,请殿下一观?”

    “鞠怀,你比老夫小上许多年岁,怎地也开始善忘起来?”

    刘理顺瞪了丘瑜一眼,转而和朱慈烺笑道:“此番回京,带回了闯贼的和书,老夫已然交给了皇上,鞠怀关了这几日,一时竟忘记了此事。”

    朱慈烺笑着看向了刘理顺,“刘师父,究竟是什么东西?连本宫也不能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