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唐谋主 » 第三十八章 一战定霍邑,李桓立首功

第三十八章 一战定霍邑,李桓立首功

    随着段志玄高举着宋老生人头再次在战场绕了一圈后,隋军的最后一点希望终于破灭了,所有人都放下了兵器投降了。

    李渊命令柴绍迅速收拢俘虏,并看押好,便率领中军来到霍邑城下,与李世民、李建成汇合。

    还未等李渊开口招降,霍邑城中的最后一位副将,便下令开城投降了。

    那副将本来有机会,带领城中的守军出击,给李世民和李建成来个前后夹击。

    但这副将就是宋老生点兵出击前,阻止宋老生出兵的那位。

    见李世民和李建成切断宋老生后路,直接全军背对霍邑,根本就把霍邑内的守军当空气。

    这副将本就谨小慎微,见此不由得嘀咕起来:这李渊能在南北两侧埋伏伏兵切断将军的退路,那会不会还有伏兵没有出来,就等我出城后,把我也埋伏了?

    事实上着副将没有出城夹击,除了怕被埋伏外,更重要的是,一时间城中已无法集中太多的兵力了。

    宋老生带出去了1万兵力,城中还有1万兵力。

    但分守四面城墙就要6000兵力左右,还剩4000可都是老弱病残了。

    这些老弱病残还分散守在城中各处要点,要短时间内集中起来,根本不可能。

    这城中的情况,李世民和李建成也分析过了,所以两兄弟决定不管城内的隋军,全力阻击宋老生的军队。

    就算城内隋军出来夹击,短时间也不会超出2000兵力,到时候分出1000士兵掉头阻击就可以了。

    只要能拖住宋老生,不让他回城就是胜利。

    这会城外战局已定,这副将见大势已去,再死守霍邑已经没有意义了,李渊真要强攻霍邑,估计一天就能拿下。自己死守的后果就是一个死字。

    所以见李渊已亲自到了城墙下,干脆也不等李渊招降了,直接下令开城门投降。

    李渊哈哈大笑,接受了副将的投降,下令全军入城。

    此战,李渊大军战死500余人,隋军战死2000余人,其余17000余人皆尽被俘或投降。

    30000人打有守城之利的20000人,就这么轻松就胜了,还就只战死了500多人,这战绩可把李渊乐坏了。

    霍邑府衙内,李渊命人把李桓、李世民、李建成、裴寂、柴绍等人召集过来。

    见众人到齐了,李渊笑着脸开口道:“诸位,霍邑一战而下,可喜可贺。我认为此战军师当记首功。诸位以为如何?”

    李建成率先开口:

    “大将军说的极是,我也认为军师乃此战的首功。

    战前,军师的谋划缜密精细。

    战时,军师抓住战机,实施乱敌军心之策。

    使我军原本的僵持苦战,瞬间变成了轻松的抓俘虏。

    仅此一句话便挽救了不知多少士兵的性命了。

    军师首功,实至名归。”

    李建成刚说完,李世民也接口说道:

    “不仅如此,军师还预判了那宋老生可能会逃脱。

    提前让血袍卫在城下布下拦截,发现并斩杀了宋老生。

    要不是军师的安排,那宋老生定会逃回城内。”

    在座的除了李世民和李桓,其他人,包括李渊、李建成,都还不知道宋老生是血袍卫斩杀的。

    李桓是战后血袍卫回到他身边,详细汇报了整个经过后才知道的。

    此时听李世民说起此事,也不由得一惊。

    一是惊吓,差点让宋老生逃回城内了。

    二是惊讶,李桓居然有此准确的预判,并安排了补救措施。

    众人不由得再次称赞起李桓,并纷纷表示李桓当居首功。

    李桓本想再谦虚一下,说这都是各位将军统兵有方,作战勇猛,士兵们奋勇争先啥的。

    但见众人都这么说了,再谦虚,估计会被团体操,也就只能笑着感谢了一番。

    李渊接着也把众人都表扬了一遍,该给的功劳都给记上了,等打下长安后一起封赏。

    至于士兵,有功劳的重赏,没有啥功劳的也赏。(李渊就是这么一个人,就只知道赏赐,在李渊眼里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都有赏)

    然后李渊询问道:“诸位,霍邑已拿下,现在俘虏及投降的隋兵有17000余人,诸位觉得该如何处理?”

    裴寂率先开口:“大将军,这些隋兵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百姓,只要给军饷,他们是不在乎给谁当兵的,所以我建议全部收编了。”

    李世民不同意道:

    “裴长史此言不妥。

    这些隋兵虽可收编,但如打散到我军各部中,这会将我军战力直接拉低,甚至都无法列军阵。

    如果不打散,那很容易会再次反叛,对我军的危害更大。”

    “那世民的意思是解散这些隋兵吗?”李渊问道。

    李建成摇摇头:“直接解散就太可惜了,毕竟是17000人的兵力。而且我们往后的作战,只凭借现在的30000士兵还是远远不够的。”

    众人不由得都头痛起来,收编了会问题很多,隐患很多,不收编又太可惜了。

    李渊看了看众人,见众人都皱着眉在想解决方法,就李桓一个人老神在在,神色轻松的喝着水。

    李渊不由得问道:“军师觉得此事该如何解决?”

    李桓一脸轻松道:

    “直接解散那肯定不行的,毕竟这么多人呢。

    全部收编也不行,世民的担心也是正确的。

    我们不妨去问问那些隋兵,问问他们是否愿意加入义军,跟随我们一起平定这乱世。

    如愿意加入的,那就收编了,也不用打散了,直接组成新的兵团,从头开始训练。

    如果不愿意,那就遣散了。”

    李世民一拍大腿:“对啊,如果是自愿加入的,那就不怕他们反叛了,也就不用打散了。军师一言惊醒梦中人啊。”

    李建成也点点头:“军师此策确是稳妥,不过不愿加入的,就这么遣散了,还是有点可惜啊。”

    李渊这时也反应过来了,也不由得提出自己的想法:

    “我看这样,跟着宋老生的隋军将领,既往不咎,仍担任原职。

    宋老生,则按原官职给予厚葬。

    投降的隋军,以及愿意参军的百姓,全部授予散官。(散官没有实权,但有一点特权)

    这样,自愿加入的隋兵就会更多一些,而且再次反叛的可能性也会更低。

    至于那些不愿加入的隋兵就遣散了吧。”

    众人仔细思考了一下,纷纷点头赞同。

    李桓也点了点头,历史上李渊本就是这样做的,而且效果还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