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知否:我是袁文绍 » 第一百二十一章 多事之秋(求订阅)

第一百二十一章 多事之秋(求订阅)

    投了一会壶,顾廷烨觉着无趣,看向袁文绍说道:“你这边应该有弓箭吧?不如咱们比比箭术?”

    对于武艺不如袁文绍,顾廷烨一直有些耿耿于怀。

    而他的箭术十分不错,若是能压其一头,也能让他高兴一阵。

    “自然是有的,不过最强的弓只有两石的。”袁文绍说道。

    弓箭乃是制式武器,民间禁止持有。

    不过作为武将,他家里自然是有的,这次前来,也带了几张。

    “二石的已经够了,我虽然能开三石弓,却很难保持准度,射几次便有些力竭了。”顾廷烨说道。

    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三石便是三百六十斤。

    也就是说,三石弓需要单臂有三百六十斤的力气才能拉满。

    而且弓箭需要瞄准,并不是说你能拉开三石弓,就能正常使用的。

    这玩意和兵器一样,一个人若是有一百斤力气,总不能使用个一百斤的武器吧?

    顾廷烨使用三石弓,只能保证前几箭,有一定的准度,后面的他就没有把握了。

    使用两石弓倒是刚好。

    袁文绍让人送上弓箭,在院子里立上箭靶。

    长柏和齐衡见两人要比试箭术,也没心思投壶了,跟上去想要观看。

    雯姐儿见没人陪她玩了,自然也跟了上去。

    袁文绍担心一会射箭的时候雯姐儿乱跑,有危险,便让长柏看着她。

    等弓箭送上来,两人距离箭靶百步外站定。

    “怎么个比法?”袁文绍问道。

    “先射靶吧,十箭看谁射中红心更多,如何?”顾廷烨说道。

    “行,你先还是我先?”袁文绍说道。

    “我先吧。”

    顾廷烨想来个先声夺人,便要求先来。

    袁文绍点了点头,看着顾廷烨表演。

    有个成语叫百步穿杨,说的便是在百步外用弓箭射中指定的柳树叶。

    众所周知柳树叶纤细,百步外能够射中,箭术就非常高超了。

    虽说箭靶的红心比柳树叶子大多了,但是能射中也非常不简单。

    箭靶上的红心差不多三个硬币大小,一百多米外,寻常人看都看不清楚,更别说射了。

    顾廷烨搭箭拉弓,眯着眼瞄了瞄,便送开了弓弦。

    等十支箭射完,他才重重的突出一口气。

    一个下人上前检查了一下,大声道:“十箭,八箭中红心。”

    顾廷烨闻言看向袁文绍说道:“该伱了。”

    他平日里百步中靶心也就十之八九,这么多年没有练了,十箭还能中八支,他已经很满意了。

    袁文绍点了点头搭箭、拉弓、瞄准,稍微感受了一下风力和风向,便松开了手。

    刚一松开,袁文绍快速抽箭射箭。

    一连射了五支,他才降下了速度。

    而他最开始射的五支箭,则是连成了一条线一样。

    “五星连珠?”顾廷烨惊呼道。

    “什么?”长柏和齐衡有些惊讶道:“你说这是古籍中记载的连珠箭术?”

    长柏和齐衡都算的上博学多才,他们曾在古籍中看过,有人射箭可以连发数箭,箭矢首尾相连,被称为连珠箭术。

    古籍中记载的最高的便是七星连珠。

    “没错,相传最高可以九星连珠。”顾廷烨回过神来说道。

    袁文绍慢慢的将后面五箭射完,放下弓,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虽说他力气大,两石的弓并不费力。

    但是刚刚的五星连珠,不仅需要力气,对精气神消耗都非常大。

    “十箭中靶心十箭。”下人大声报道。

    顾廷烨没有在乎输赢,而是激动的看着袁文绍说道:“二郎,你怎么会连珠之术的?”

    “练着练着就会了。”袁文绍一脸淡然道。

    顾廷烨:“……”

    若不是古代没有装那啥一词,他肯定觉得袁文绍再装。

    这玩意是那么容易了连出来么?

    袁文绍要是知道顾廷烨心里的想法,肯定觉得冤枉。

    他真没有凡尔赛啊。

    说实话,古代娱乐活动真的有限。

    马球投壶那些袁文绍也没少玩,除此外还可以逛逛青楼听听曲子什么的。

    不过这种活动太伤身体了,袁文绍表示自己还想多活几年。

    闲着无聊,有天练习箭术的时候,他突然想到小说影视剧中经常有箭法高超的,可以快速射箭,形成连珠。

    袁文绍平日里便琢磨练了起来。

    不知道他是真的有天赋还是什么原因,练了几年真的练了出来。

    不过他最多只能五星连珠,刚刚比试的时候便起了卖弄的心思,施展了出来。

    见顾廷烨一脸不信,袁文绍说道:“这玩意其实就是射快箭,你要经常练习练习,也能做到。最重要的是保持准度。”

    顾廷烨翻了翻白眼,这不是废话么?

    什么叫连珠,就是箭矢要首尾相连,后面的箭矢要从前面的那支箭尾穿过。

    若这是快速射箭,看着像一条线一样,他也能做到。

    但是袁文绍刚刚那可不是虚有其表,不然也不可能十箭矢都中了红心。

    “你是怎么做到五箭连发,又能全中红心的?”顾廷烨问道。

    “这个怎么说呢,只能说感觉吧。”

    袁文绍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形容,他射箭的时候,只是保持精气神高度集中,凭感觉射了出去。

    “是我冒昧了。”顾廷烨还以为袁文绍不愿意说呢。

    “我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这玩意就是看着好看,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要是有方法,肯定会告诉你的。”袁文绍无语了,说实话怎么就没人信了。

    正如他所说,这玩意就是炫技的。

    以这个时代的盔甲,箭矢若是射中要害部位根本抵挡不了。

    一次一支和五星连珠有什么区别?

    若是射的不是要害部位,五支跟一支一样没区别。

    因为五支箭连成一条线,只有一个伤口,最多只会把伤口扩大一点罢了。

    所以这玩意,就是看着唬人,没啥实战意义。

    或许这也是了连珠箭术没能流传下来的原因。就在这时张安匆匆的走了过来。

    “主君,刚刚西北传来消息,西夏国主亲政了。”张安说道。

    这个消息一入汴京没多久便传开了,因此他并没有背着顾廷烨他们。

    “什么?”

    袁文绍和顾廷烨对视一眼,脸色凝重了起来。

    就连长柏的脸色也十分凝重。

    长柏和平常读书人不一样,读书人大多数都瞧不起武夫,但是长柏却对军事很感兴趣,平常私底下也会看一些史书上记载比较有有名的战役。

    这也是他和顾廷烨能够成为好朋友的原因。

    说白了就是志趣相投。

    “西夏国主前几年便成年了,现在亲政不是很正常么?”

    齐衡一时间有些不明白三人为何听到这个消息,脸色如此凝重。

    “元若,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这些年边境能够太平,是因为辽国常年和西夏和我大周交战,国内积弊丛生,而西夏这些年因为国主逐渐成年,太后不愿意还政,两方势力争斗,无暇他顾。现在西夏国主既已亲政,也就说明西夏太后在争斗中落败了。等西夏国主清理完太后一脉的人,完全掌控住局势,到时候边境又该动荡了。”

    顾廷烨不愧是侯府嫡子,虽然这些年一直在学文,但是对边境局势却十分清楚。

    袁文绍也没心思玩了,说道:“进去说吧。”

    四人来到厅内落座后,齐衡担忧道:“这么说,要打仗了?”

    长柏沉吟道:“之前趁着西夏内部不稳,大周夺回了灵州城。西夏国主亲政后,为了立威,必然会发动战争的。”

    袁文绍眉头舒展开来,说道:“不错,不过短时间内西夏应该不会发动战争,毕竟西夏国主亲政不久,内部还没完全掌控。”

    剧中好像是赵宗全登基后,北辽和西夏觉得大周内部不稳,才发动的战争。

    不过也是试探居多。

    因此袁文绍并不担心打仗,他之所以听到这个消息神情变得凝重了起来,是他担心官家为了防备西夏,会往西北增兵。

    谁知道会不会把他派过去。

    若是他被派往了边境,之前所有的谋划和想法都要落空。

    “二郎说的对,短时间应该打不起来。”顾廷烨点头赞同道。

    “唉,现在储君之位迟迟未定,人心动荡,偏西夏国主在此时亲政了,真是多事之秋。希望官家早做决断吧。”长柏叹了一口气。

    现在文官的心思都想着自己支持的人能够成为储君,哪有心思理会这些。

    这也是为什么说储君之位关乎天下稳定的原因。

    傍晚时分,一行人乘坐马车回城,华兰才得知这个消息。

    “官人,是不是又要打仗了?”华兰有些担忧道。

    袁文绍笑着安慰道:“放心吧,即便是打仗,边境有那么多将领,官家也不会派我去的。”

    华兰闻言松了一口气,在她看来爵位有了,靠着琉璃家里银子堆积如山,没有必要为了富贵去冒险。

    因为西夏国主亲政,官家也坐不住了,第二日难得的开了早朝,商议了此事。

    最终官家并没有往边境增兵,只是下令让边境小心戒备,防止西夏偷袭。

    同时往西夏运送粮草器械囤积起来。

    一旦战起,军队轻装简行,也能快速支援。

    “陛下,两位殿下也考问了几个月了,现如今局势动荡,应早做决断,确定储君人选,以安天下臣民之心。”韩大相公出列说道。

    “臣附议。”

    此时局势确实紧张,文武百官大多数都赞同韩章的提议。

    官家深深的看了韩章一眼,对于储君的人选,他其实心里偏向邕王。

    毕竟邕王年长,子嗣众多。

    兖王虽然精明强干,远胜邕王,但是只有一个儿子是他致命的缺点。

    官家担心兖王若是成为储君,以后也有可能出现像他如今的局面。

    大周可经不起两次动荡了。

    若是西夏国主亲政消息没有传来,他可能顺势的就定下过继邕王,立为太子了。

    然而此时西夏国主亲政,局势复杂,他担心邕王面对不了这样复杂的局势,又开始摇摆了起来。

    “储君关乎国本,不可轻定,这件事朕还要再考虑考虑。退朝吧。”官家说完,起身离开了大殿。

    “恭送陛下。”

    ……

    不知不觉,便到了放榜的日子。

    袁文绍觉着试考完了,成绩如何已经成为定数,榜看不看不重要,派下人去盯着就可以了。

    然而华兰坚持要去,袁文绍实在拗不过她,只能陪她去了。

    等和盛家的马车汇合后,华兰看到母亲没来,只有如兰和明兰陪着长柏前来,有些奇怪,问道:“母亲不是说要亲自前来看看么?而且长枫和墨兰怎么也没来?”

    “大姐姐,母亲今早准备出门的时候,摔了一跤,不能前来了。”如兰说道。

    “怎么回事?伤的重不重?”华兰着急的问道。

    “伤的倒是不重,母亲本来还想来的,但是二哥哥不放心,便让人请了大夫给娘看看。”如兰说道。

    “别担心了,等放榜后,我陪你去探望探望。”袁文绍安慰道。

    他要是没有记错,他这个岳母应该是光顾着咒长枫落榜,走路的时候没有看路,一脚踩空摔着了,也不严重。

    华兰脸色缓和了一些,问道:“长枫和墨兰呢?”

    “大姐姐问他们做什么,本来说着一起来的,结果林小娘去求了爹,也要来看榜,他们母子三人一行,没有跟我们一起。”如兰说道。

    “怎么说话的?上次孔嬷嬷的教训都忘了?”华兰皱眉道。

    她虽然也不喜欢长枫和墨兰,但是一家子的兄弟姐妹,就算不和也不能在外说,被人听了,丢的也是盛家里脸面。

    “大姐姐,五姐姐没有别的意思,你也别生气。”明兰劝道。

    “张榜的来了!”

    就在这时,不知道谁大喊了一声,等待放榜的学子和准备榜下捉婿的富商们,便匆匆的围了过去。

    榜下捉婿算是一个传统了,每次会试放榜的时候,各地富商便会前来等待。

    若是有人中举,衣着贫寒的,富商们便会带着家丁将人捉走。

    当然了,他们也不会强嫁女儿,毕竟中了举的,已经算是官了。

    这些富商若是有背景的也不需要来榜下捉婿,哪里惹的起。

    与其说是捉不如说是请,考中的士子也知道,并不会反抗。

    富商将人带回去后,会和对方商量,若是能成便签下婚书,若是不成,富商也会送上一笔钱财,将人送回去。

    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的士子来说,即便当了官,也需要钱财改善生活,也需要官场打点,有个有钱的岳家也不错。

    即便不成,也能白得一些钱财,稳赚不赔的事情,自然不会反对。

    张榜的墙壁附近挤满了人,袁文绍带着张安和护卫,把几个女眷护在中间,挤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