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潜伏者 » 第233章 找到了机会

第233章 找到了机会

    周林离开了茶楼,开着车子准备回住处。

    来到了一个三岔路口,周林看到了前方的指示牌。指示牌就是用木板钉了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中日两种文字。

    牌子告诉周林:左转的方向,就是一零一师团的方向。

    周林的心一动,马上开车调头,开向法租界。

    在法租界自己的安全屋中,周林换了一身衣服,化了一个装。

    等到他从安全屋出来时,他已经是一个日军的中佐。

    换了一副日军司令部的车牌,周林开着车子驶向一零一师团。

    我这是去侦察。

    周林身上带有一个假证件。但那假证件只能唬住低级军官与士兵,如果碰上了日军高级军官,那就会漏洞百出。再说,人家要是与司令部一联系,再一对证,就暴露了。

    所以,周林这也是冒险的行为。

    车子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一零一师团。

    周林开着车子在一零一师团的周围转了一圈,看到了不少的日军士兵在搭一个木台子。

    这种事情,日军不会让中国人干的。因为他们要保密。所以,日军士兵们便当起了木工小工,在那里忙的热闹。

    周林停下车子,点上一支烟,看着那木台子。

    不用说了,这台子肯定是为了明天使用而搭的。

    周林看了看四周,发现四周的布置很严,前后左右,都有日军的士兵,他们在四个方位建立了阵地。堵住了进入台子的路口。

    那些日军阵地上,有重机枪,轻机枪,还有掷弹筒。

    周林看到那掷弹筒,不禁笑出声来。

    他找到了一个办法。

    考虑完全后,周林便将那台子的情况掌握在心中。之后,在不惊动人的情况下,周林便回到了法租界,换回了衣服,再开换了车牌的车子回到了特战队。

    回来后,第一个找的就是张甫。

    周林问:“掷弹筒的最远距离能打到多远?”

    张甫是军人出身,对这些军器常识非常了解。

    “掷弹筒又叫超轻型迫击炮,主要装备日本军队,口径在50MM以下,单兵携带,不占编制。掷弹筒生产于德国和日本,日本掷弹筒口径50毫米,有两种型号。主要区别在于抛射筒长度,日军装备的抛射筒为25.4厘米的掷弹筒。”

    “掷弹筒的发射准备时间短,还被日军广泛用作指挥部自卫火器。它的弹头重800克左右,射程300米,射速30发/分,杀伤半径5米左右。”

    周林想了想说:“三百米的距离也太短了。如果我要射击一千米以上的目标,那就不行了。”

    “肯定不行!那就只能用重型迫击炮了。”

    迫击炮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坐力,大多采用炮口装填(中小口径采用炮口装填,大口径采用尾端装填)、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滑膛火炮。迫击炮能射击遮蔽物后方的目标。

    迫击炮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阿拉伯人用短角筒装入黑火药和铁球,点燃后射向敌人。这种原始火炮可视作现代迫击炮的雏形。

    第一门迫击炮诞生于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俄军将老式的海军臼炮改装,通过大仰角发射长尾形炮弹杀伤日军。这种在战场上应急诞生的火炮,被称为“雷击炮”。

    1927年,法国研制的带有缓冲器的81mm迫击炮。

    眼下,各国装备的迫击炮口径较多,有51mm、60mm、81mm、82mm。

    上海战场上,日军使用的也是51mm、60mm,81mm三种型号的迫击炮。

    周林问:“81mm的迫击炮最远的射程是多远?”

    “最大射程5900m,杀伤范围20m×15m。”

    周林点点头,说:“那就够了!”

    张甫也想别动队装备迫击炮,便说:“老板,我们没有迫击炮,如果能弄来几台,那我们的战斗力就增强了。”

    周林说:“可以!你知道哪里有这东西吗?”

    张甫说:“第十师团的军火库。”

    周林摇摇头,那是龙潭虎穴,进去了,就出不来。

    “我们打不下军火库,我们只能从日军的战斗部队中想办法。”

    张甫说:“那就打日军的本田旅团。那个旅团靠近国军的前沿阵地,与国军的十一师僵持着。”

    周林一听,来了兴趣,便带着冯杰去了十一师。

    十一师的师长与周林是老相识了。经过了横泾一战,周林在十师十一师的官兵中,印象很深的。

    握着周林的手,十一师师长问:“又想吃哪一口?”

    周林笑着说:“听说哥哥有些压力,我便过来帮忙。”

    “好!”

    十一师师长说:“这仗越打越窝囊,我们师从一万过的人,打成了现在的五千人,损失了一半。”

    周林说:“你们还是好的,七师一万人打得只剩下一千多人。他们比你更惨。”

    十一师师长点头:“七师最惨!十师也比我们惨。他们只剩下三千多人,昨天撤下去了。我昨天见过十师师长。他还说,他欠伱一顿酒。”

    周林不知道这事,“十师也这惨了?”

    “是的!七师,十师,还有我们师,是这场大战的主力。陈长官是将我们放在最难打的地方。而他的嫡系部队,放到了二线。损失也小。”

    周林安慰道:“哪一个长官不是这样?想开些,大不了打光了人,撤下去,回南京再整编。”

    “我也是这样的想法。准备与眼前的这个旅团的日军拼过你死我活,作为最后一仗来打。如果我死了,就成为烈士。如果没死,再招兵买马,重整旗鼓。”

    周林说:“这一仗,我们帮你,一定要打赢!打赢了这一仗,你可以升副军长了。”

    十一师师长哈哈大笑:“我要是当副军长,就送你小子一个团的武器。”

    两人说完后,周林便在师侦察营营长的带领下,去前沿阵地看了看。

    十一师对面的日军,是一个甲级旅团。总人数达到了八千多人。他们占据了一个有利的地形。也就是这个有利的地形,让日军进可攻,退可守。所以,十一师吃了大亏。

    等到天黑,周林带着冯杰,溜去了对面。

    转完回来,周林对十一师师长说:“对面的日军旅团,其他的地方没有破绽。硬碰硬,你们一定吃亏。他们唯一的短板,就是他们营地旁边的那条河。”

    十一师师长伸出大拇指:“聪明!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我的人都在这边,过不去,更别说去靠近河了。”

    周林说:“那地方是进不去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乘船。乘船可以到日军的心腹地带。”

    “眼下的船都炸的炸,逃的逃,想找船很难。”

    周林说:“那就交给我们了。我去找船,找到船后,我的人会乘船插到日军旅团的后面,再打进他的心脏。到时候,你我前后一起进攻。灭了他!”

    “好!随时电报联系!”

    离开十一师后,周林问冯杰,“长江边上,有没有大的货船?”

    冯杰摇摇头:“仗一打起来,所有的船都不敢来上海,害怕被误炸。主要是他们怕被国军征用。”

    周林明白这个绕绕道,一些国军军官想发战争财。会想很多的离奇的办法。军事征用就是一种。不管房屋,汽车,轮船,都会征用过来。甚至一些生活物资也征用。

    那不是叫征用,那是抢!

    这种情况下,没船来也是正常的。

    冯杰说:“停靠在江边上的,只有日军的船只。”

    “军用的还是民用的?”

    “军用民用都有。他们是给日军运输用的。”

    周林眼一亮:“走!去看看!”

    到了长江口,周林看到了不少的船只。冯杰说的很对,中国的船只有两三艘,其他的都是日本人的船。

    在长江口的江岸的左边,有一处临时码头。那码头上,停有三艘日军的军用货船。这三条船占了一半港口。其他的小船靠在另一半的码头上。

    周林与冯杰潜到了港口,摸清了港口的清况。

    港口上,驻有一个日军班,也就二十个人。可能这地方是日军的大后方,而且中国的海军很弱,所以,日军一点战地观念都没有。

    除了码头上的二十个日军,那三艘货船上,也有日军守卫。每条船上也就五六个人。

    周林的心中,便将这个地方当作了自已的菜园地。

    看完了,心中有了想法。

    回来后,周林便写出了一个作战计划。

    第二天,周林通知张甫,让战士们备战。所有的人不准离开营房。同时,冯杰中队的一百多人也一样。

    就这样,特战队的人全部睡了一个白天觉。

    到了晚上,天黑了,周林便下达了命令。

    命令张甫带领留下来的两千多人,去往周林给出的一个地方待命。

    张甫安排留守的只有一千多人,但是这段时间又收了不少的散兵,让他的队伍扩大了一倍。

    张甫带着人离开后,周林也带着冯杰中队的人来到了那个临时码头的旁边。

    周林对冯杰交待道:“等到十点钟,码头上的日军都睡了,你们就开始行动。先干哨兵,再杀营房的人。不要弄出响动来。”

    冯杰拍着胸脯说:“交给我了!”

    冯杰带着一个小队三十多人去了码头的左边。那是日军的营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