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黎明航向 » 第六十四章,发射与返回

第六十四章,发射与返回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达现场的队伍越来越多,从侦测器上观测到的情况就是越远的距离出现的空洞越大。

    这些出现的空洞很快就被操控中的构造体给补充上了,在了解到这颗星球上的种族对地下建筑的造诣如此之深后,陆鸿便想着开始对之前探索和未探索过的地方掘地三尺。

    绝地三尺不求直接找到目标,只要能找到目标可能存在的痕迹,一切就会变成定数。

    说到底还不是因为自己人好防,而敌人不好防吗。

    友方真心实意的将自己的坐标提供在了侦测器上,只需稍加注意就能控制构造体的大部队躲过。

    敌对,不。

    是狩猎目标是会找事的,不能清除干净的话,不怕它们来捣乱,就怕它们把队友吸引过来。

    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很低,经过大量的推导以及计算发生的概率低的离谱,可往往就是这种低的离谱的事情才最有可能发生。

    不过,问题不大。

    将这颗星球上我所选择的发射点为中心,划取一个圆。当这个圆的体积大于等于剩下的体积时,就能保障发射的绝对安全。

    部队是不会停止讨伐的,区别就是在没有构造体的情况下,这种讨伐的持续时间会很长,会需要更多的后援。

    而现在才仅仅过去一日多,根据构造体返回的信息来看,能在被划下来的这个区域存在的敌人,只能是深藏于地下的了。

    对于剩下的这些敌人可以不用追求屠戮的那么干净,毕竟只是一群苟且偷生的废物。

    基本上算是用一个种族换来的一种附庸的强大,然而表现力却如此弱的原因就是在地下构筑了一条隐蔽的防线。

    剩下的情况不需要陆鸿的存在了,可惜的是,估计返回大本营所在的星球之后,这里的构造体只能以托管的方式运行。

    毕竟既然在这里无法和后方的构造体产生联系,那么在后方也无法与这里的构造体产生联系。

    或许等那些人将星门制造出来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对人类来说是这样,对自己来说也许是这样。

    就这样,在不为大部分人知的地方大量的构造体堆积在一起。

    不知何时消失在陆鸿手里的大炸弹,也出现在了构造体围成的球的中间。

    嗯,对了,这个大炸弹既不叫大炸弹,也不叫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有个属于自己的学名:散发型堡垒弹。

    将高能反应以散射的方式发散出去,目标对象是可能的敌人在外太空建的堡垒。

    其实本来像这种武器都有更具体的编号,甚至详细到每一个,只不过一直都没派上用场,加上武器更新的速度赶不上武器普及的速度。

    对,在武器这方面一反常态的科研人员赶不过制造厂。

    就好像所有军工人员都提前在火力优势学说上点了几个天赋点。

    这东西被制造出来的设想就是利用特殊方式投放到敌人内部,通过敌人强大的防御以及内外防御差保障威力在内部爆发的完全性。

    所以它的爆发瞬时的,但却有了延迟,当在一个坚固的物体里发现缺口的时候,这个方向上的威力释放会被加快加强。

    就算这样,这种威力也不是构造体能够挡下的,这个时候就要用最古老的防御方式——堆叠。

    将复数构造体堆叠到一个平面上,防御威力虽然没有称支付上升,但也算平稳增长了。

    就是,有点可惜。因为现在自己还得在这里待着,所以现场的第一手数据拿不到,甚至说现场的数据是彻底拿不到了。

    看着不断被刨出来占地面积越来越大的构造体的残骸,不由的纳闷,这种表里如一的东西是怎么做到拥有这么高程度的服从的。

    又不是说完全是由纳米机器人构成,这件事情在之前的实验当中都已经检查过了。

    也正是因为详细的检查,才让陆鸿有信心说构造体能够在宇宙当中执行命令。

    心里默默完成了倒计时,信息传达的速度加上启动的速度,延迟也大不了多少。

    警报瞬间从所有的队伍的侦测器当中传来,建立没多久的扫描站扫到了一股巨大的能量产生。

    那个地方没有人类的部队,附近也没有人类的部队。

    但是扫描出来的能量反应,确是记录在册的人类所使用的散射型堡垒弹的武器数据。

    不过没有多大关系,这种在预备之内,预期之外的武器,成功的确保了哪怕之后有人进行勘探也只会得到一片废墟的结论。

    陆鸿按部就班,跟着大部队一起去高能反应出现的地方。

    进行在三对照之后确定了这没散射型堡垒带属于人类自己出品的,有编号的武器装备。

    事情不出意外的还是查到了陆鸿的身上,不过在了解到这个武器的使用是为了对付躲藏在地下的敌人的时候,也就没有继续追查下去。

    实际上也是,整个用来发射的瓶子除了上面是完全空着的以外,下面就是他最薄弱的地方了。

    爆发出来的能量在推进上面悬浮着的构造体离开之后剩下的一部分会直接倾泻到下方。

    为了让这些构造体能够平安的被这股力量推出去,所设计的拼接方式,悬挂方式损失了大量本不应该损失的构造体。

    最后还是因为研究数据不如亲自过来尝试,就是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墙壁砌薄了。

    不然在精心设计之下,能被确定的数据会和真实数据产生巨大的偏差。

    到那时候虽然也会找到自己,可是那个用来针对地下敌人的说辞会更有信服力。

    前提是他们不会怀揣着质疑去对那整片地区进行一次检测。

    自己的目的已经达成了,接下来就是推进整体的目的。

    不再留余力,哪怕是身边的构造题也全部被分发下去,一个普通的士兵所携带的构造体甚至能超过一个研究院的驻军数量。

    简单的命令被录入了士兵的信息平台里面,他们可以利用这些小巧的东西下达自己的指令。

    如此一来,清剿速度被大大加快,原本预计的前哨站已经变成了完全胜利的占领区。

    那么之后需要过来的就不再是精良的军队,而是天才的科学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