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朱标变狠,老朱乐麻了 » 第一百一十三章 见闻觉知

第一百一十三章 见闻觉知

    忙碌完了之后,朱标对于这一批的考生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了。

    有了这样的了解,也就更好的去实施一些政策了。

    朱标走后,各处也就开考了。

    朱标闲来无事,又折腾了半天去到了朱棣练兵的地方。

    对于当下的道路,朱标还是有许多的不满。

    有了上次蓝玉他们抢回来的橡胶,这些东西加固到了马车的轮子上面。

    让人坐马车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颠簸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只是这个道路还是很糟糕,坑坑洼洼的体验感十分的差。

    虽然每一年都有修补的费用,可这官道也实在是太烂了。

    朱标还是很怀念前世的水泥地,沥青路啊。

    想到这里,朱标立刻问道身边的李恒,

    “李恒,你知不知道水泥这种东西?”

    李恒摇了摇头。

    “那这些房子要使墙面平整,一般是采取什么?”

    李恒说道:“墙面平整要么就是让石匠把石块给磨平,要么就是用一些白灰和水之后形成泥浆,然后抚平整个墙面。

    如果是贫穷一点的,就用泥土和木灰也是可以的。”

    朱标的问话,李恒不敢有半点遗漏。

    从李恒的话里面,朱标了解到了当下的建筑水平。

    其实在古代的建筑方面,水平并不比后世的人差。

    只不过没有用上机器而已。

    这还得等那帮人发明出来之后才行,可是这些官道的路,这样子实在是不行。

    要想富先修路。

    这个观念可谓是非常的正常。

    由于官道是官方使用,这实在是有些浪费,于是,朱标打算让百姓也参与进来。

    将道路扩宽,中间就是车马行驶,而道路两边就开辟出人行道来。

    这样既不会影响各地的信件沟通,还可以让百姓也使用到官道的便利。

    如果商人和百姓要使用官道拉货,只需要缴纳一些过路费就行了。

    这就好像后世的告诉收费一样。

    这样百姓也可以运输货物,商人也可以更加方便运输。

    他们只需要把过路费的成本算进去就行了。

    但是朝廷收到了这笔钱可以用于道路的维护和其余地方的新建。

    朱标觉得这个政策十分的不错。

    他当然知道现在大明的送信方式,公文方式还是比较落后。

    要是有电话,传真就好了。

    可是这些东西实在是太遥远了。

    这种后现代的产物,在这个时代当然不太可能。

    等他们先把蒸汽机搞明白,然后提示目前的生产效力之后再说吧、

    现在只需要把道路给扩宽,用石头修建石头路就好了。

    等以后有钱了,再修水泥路等等。

    朱标想好之后,就准备回去实施这个政策,这又是一项对百姓十分有好处的政策。

    对于朝廷也是有利无害的。

    朱标心里有许多后世的知识,但并不是专业的人员,他只是享受着时代的好处。

    比如电视,电脑,手机,等等,这些东西大家都在用。

    可是在大明,要让朱标一人去发明,去生产出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朱标还是觉得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是可以做的。

    比如修桥铺路等等。

    这种事情不仅利在当代还功在千秋。

    把公路网修好,是未来大明富强起来的基础。

    他也不是不知道,只是在东宫的时候实在是太忙了。

    根本没有时间去想这么多。

    看来有时候出来走走也是有必要的。

    否则就真的整天都在哪些公文里面了。

    于是,朱标沿路都留心的观察着。

    这一留心还真让他有不少的收获。

    比如一些地方风景十分的漂亮,但是百姓却十分的贫穷,这要是稍微开发一下就是五A级景点。

    这必然会带动当地的经济。。

    朱标就让李恒把这个地方记下来,然后让徐妙锦找人来开发。

    徐妙锦是投资司的,这些没有人了解的,没有人想到的,成本就非常的低廉,对于现在比较穷的投资司也不是什么难事。

    这一路的观察了解地方风土人情,很快朱标就到了舟山。

    一到舟山就看到这里在忙忙碌碌。

    远处望去,海面上停着几艘巨型大船,还有一些没有竣工的。

    还有一些工人正在忙碌的。

    另一边是一些水军在训练。

    朱标看着这热火朝天的气象,还是很佩服这个老四的办事能力的。

    刚想到他,朱棣就快速朝朱标跑来。

    看样子他还一身是汗,刚刚训练了回来。

    朱棣躬身一礼。

    “大哥,你怎么来了。”

    “没事过来看看你们的进展如何?”

    “进展倒是比较顺利,就是材料物资有限供应不少,上次探马军司一案结束后,各地的钢铁厂又恢复了生产。

    可是还是远远不够啊,大哥你看,海面上已经停泊着五艘巨型大船了,上面可以供一万士兵。

    下面是粮仓,装满的话,可以够三个月的食粮。

    前后甲板上可以驼五千匹战马。

    前后左右都有巨型大炮,一共是二十八门。

    一般的城墙绝对挡不住大炮的轰炸威力。”

    朱棣如是介绍着。

    朱标看着心里也十分的满意。这老四事情办的不错。

    不过,这钢铁产量不够的确是一大问题。

    还得加紧开采,并提升炼钢的水平才行。

    好在,作为后代来人的他,知道山西有用不完的煤炭资源,现在的炼钢烧的还是一些木柴,这效果和速度就弱很多了。

    以后还是要用煤炭来烧。

    至于钢铁,朱标就知道,鞍山,东北有,攀枝花也有许多,离金陵比较近的就有宝钢,鞍钢,河钢,首钢,山东钢铁等等,可以说大明的钢铁资源取之不尽,只是现在发现的太少了。

    没有去认真挖掘,当然也是用不了那么多的原因。

    现在要造大船,要造火器,以后还要造蒸汽机,火车等等,钢铁和冶钢技术不可缺少。

    于是,他把这些记在心里,准备回去之后就叫徐妙锦以投资司的名义,找人去挖,这样一来,利润就全部归投资司所有了。

    朱标还是夸奖道:“老四,这事情办得不错,事情也不急,一定要做好。

    这种大船有没有出海试过,能不能抵得住台风?”

    “能抵,这船很大很重,一般的海浪是不惧的,工匠里面还有是世代造船的人,他们也总结元朝出征失败的原因,改进了船的动力,和羽翼,之前下属水试过,十级台风是可以扛得住的。冲得过去的。

    朱标心里高兴,他们这样只是靠风力行驶,靠人力划桨就已经能抗十级风了。

    要是以后加上蒸汽机,发动机动力,那估计能抗住十二级台风。

    这下子小日子本,还有处可逃吗?

    朱标想着就觉得激动。

    然后又询问了一些兵仗局和大炮射程这些事情,发现很多都还是材料不足的问题。

    朱标了解了一阵,也就回程了。

    这一次,他真的要大手改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