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潜伏1638 » 第七十二集秋收

第七十二集秋收

    肖老三火了。

    他的水稻试验田,亩产量达到了两石。

    这个消息在华阳县瞬间传开,乡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成群结队地跑过去求证。

    只是那一片水稻都收割完了,地里只剩下稻茬,什么也看不出来。

    杨家庄

    杨家大院堂屋里,杨秀才正在向杨锐咨询这个问题。

    “贤侄啊,外面传的那个高产水稻的事,到底是真是假?”

    杨锐点头:“确有此事。”

    “看着关家女婿也不像能人啊,怎么会有这种手段?是不是你那三位老师,教了他什么秘法?”

    “哈哈也可以这么说吧,科技道在农业方面确实有些产品,主要是化肥和农药,用了以后,可以增产不少。“

    “农药?稻田里还要加药材?那成本可就高了。“

    “不是中药材,是化工药品,预防病虫害的。“

    “贤侄啊,你说的这些我不大明白。你只说肖老三的一亩稻田,是不是收了两石稻谷?”

    “是。不过现在是在试验阶段,只有一百亩稻田达到了这个产量,其他的没有这么多。”

    杨锐对于肖老三那边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

    因为他来华阳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搞清楚科技道的种田技术。他们杨家在洋县有万亩良田,如果真有办法能让稻米产量翻倍,那每年的收益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他有空的时候,也经常去肖老三那边帮帮忙,顺便打听一下情况,各种见闻还时常写信向家里通报。

    肖老三有一千亩试验田,其中五百亩旱地种的是玉米,红薯,青稞和豆类,五百亩水田里,种了四百亩水稻,一百亩菜地。

    四百亩稻田,产量并不一样,其中按照传统方法耕作的一百亩,产量仅仅五斗左右,而采用不同方法施用化肥和农药的,产量有一石的,有一石五的,最高的一百亩地,产量才是两石。

    明朝的石,据专家考证,大概相当于后世的一百八十斤。

    所以,两石的亩产量,也就是三百五六十斤,这和后世动辄亩产千斤的产量比起来,不算什么,但是在华阳县,对于亩产三五斗的农民来说,那还是相当震撼的。

    “那,那么,贤侄啊,你也知道,咱华阳县田地太薄,一亩稻田收不了三五斗的粮食,你看,能不能把你说的那些化肥农药啥的,也给我们杨家庄弄一些?”

    “这个嘛,嗯,我就说不好了,我得回去问一问老师才行呢。”

    杨锐其实是不愿意帮忙的。

    一来他家与杨秀才虽是远亲,但其实并无交情。这杨秀才为人守旧,颇为无趣,所以他到华阳之后,也只是最开始礼貌性地到杨家庄拜访了一次,之后就以学业紧张为由,没有再继续来往。

    二是他知道,如今设备加工制造能力有限,化工厂的装置存在很多问题,一直没有有效运转起来,化肥和农药的生产都是试验性质的,产量很低。而明年,关家有一万亩地,自己家也有一万亩地,智果大和尚那里也有几千上万亩地,都等着用化肥呢,哪里有多余的卖给杨秀才。

    方家庄

    方文山瞪着小儿子,训道:“你是不是傻?他们有什么种田的仙法,你都不知道偷偷给为父通传一下。”

    方鸿渐笑道:“哪有啥子仙法,只不过用了一些化肥和农药而已。”

    “你说的这些我也不懂,反正我就问你,你能不能把这些东西也弄些回来,撒到咱家地里?花点钱也行啊。”

    “唉呀,爹,这不是银子的问题,这事有点不好办呐。”

    “你这个孩子呀。你去跟着他们三个道士学本事也有半年了吧?都学会了啥法术?说给为父听听。怎么这么一点小事都推三阻四的,那你到底还算不算他们的弟子?”

    “唉呀,爹,你没明白这里的难处。实话跟您说了吧,我们那边生产化肥和农药的工厂还没有造好呢,一时半会儿没有那么多产品,我去哪里给您买呢?再说了,即使有了产品,人家关家那一万亩地还等着用呢,后面排队的还有杨锐他们家,您让我怎么买?”

    方文山颓然地坐到椅子上,叹道:“唉,弄了半天,为父瞎高兴一场。老三呐,你也知道,咱家那两三千亩地,亩产也就三五斗,去掉庄子上乡民的口粮,一年辛苦下来,能剩到为父手上的,统共也没有三五百石,就这么一点进项,还要供你们兄弟三个读书,唉,日子难过啊。”

    方鸿渐笑道:“爹,我跟着三位老师学习这半年时间,可算是开了眼界,学到的学问,恐怕要比之前十来年学到的东西还要多。您老人家也不必这么长吁短叹的,我给您出个主意,您听听好不好?”

    “你说吧。”

    “其一,把我大哥二哥都叫回来,不要再考科举了,跟我一起在华阳上学就行了。”

    “这咋行?那他们的功名都不要了?”

    “考什么功名啊,您老没见杨锐都在这里求学,难道他父亲杨进士傻了不成?”

    “哎,你可莫要胡说。只是,唉,他们都读了十多年书,就这样放弃科考,想想实在是可惜啊。”

    “爹,您老是没明白,这科技道的学问,可是要比秀才举人那些功名厉害十倍百倍不止呢。”

    “老三,你说的可是真的?”

    “爹,我骗您干什么?您不信我,总得相信杨进士的眼光吧?这个科技道啊,过不了几年,也许还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呢。”

    “什么大事业?你们还想造反不成?”

    “没有没有,没有人要造反,我们不是刚刚还剿灭了观音山土匪嘛。我是听杨锐说的,科技道必成大事。”

    “那我就把你两个哥哥叫回来?”

    “叫回来吧,回来了又能学到真本事,还能给家里省钱。你看这半年我也没有拿过家里的银子吧?我们那边管吃管住,每月还有二两银子的零花钱,剿匪回来,我又得了二十两银子的奖金,到了年底,少不了还有一次打赏。”

    “好好好,那就这么办,老大老二年底回家,明年就不再去了。那你另外还有什么主意?”

    “我的意思,您老也别管着庄子了,一年到头,累得要死。干脆把咱家的地,一股脑都交给肖老三他们去种不就行了,年底您老只等着收租。”

    “那咋行?咱家的地,咋能统统交给关家?”

    “您操那么多心,一年下来,不还是只能落下三五百石粮食吗?以后包给他们,只要分给咱家的粮食比以前更多不就行了嘛。”

    “嗯,你容为父想想。”

    小院,堂屋

    秋收总结大会正在举行,与会的除了穿越三人组,还有关盛言和关二妹夫妇。

    这次秋收,蓝采和他们最满意的,其实还是玉米和红薯的如期收获,虽然产量并不高,玉米也就亩产三百斤,红薯五六百斤,但是意义重大,毕竟以后,就可以大批量种植了。

    而稻米的丰收,完全在预料之中,并没有太多的惊喜。

    最得意的自然是关二妹,她双手插在裤兜里,不停得瑟着,在房间里来回转圈。

    关盛言也很高兴:“我看另外那几个庄子,咱们无需搭理,凭啥让他们跟着得好处?咱们还是闷声发大财。”

    蓝采和琢磨着说:“方鸿渐那个提法其实也不错。要是咱们的化肥产量能上去,多承包一些地,对咱们没有坏处。”

    他问何晓霞:“晓霞,明年咱们的化肥有谱吗?”

    何晓霞没说话,转头看着余杭。

    余杭恼火道:“你看着我干啥?化肥农药都是你的事。”

    屋里的人都看着他。

    余杭无奈,叹气道:“好好好,我抓紧,拼了老命,也要把你的设备搞出来。”

    蓝采和笑道:“哈哈好,看来余道长的潜力无限啊,简直就是海绵里的水,一挤就有了,还越挤越多。”

    关二妹突然问:“三叔啊,请教您一个问题啊。如果咱们把华阳县的土地全部承包下来,那所有的乡民就都是咱们的工人,这事我怎么觉得不上算呢?”

    蓝采和没明白:“啥意思?继续说。”

    关二妹接着道:“你们想啊,咱们的工人是管吃管穿管住,工钱最低的力工,每月一两银子,这样算的话,一年下来,相当于每个人将近二十两的开销。而农民给我们种地,一个劳力只能种十亩,一年只能收二十石粮食,那要是也按照二十两的工钱标准给他,那咱不是赔了吗?”

    何晓霞笑道:“二妹脑子可以啊,思考的还挺深。”

    余杭也一竖大拇指:“二妹算数可以的。”

    关二妹连忙拱手,转圈作揖,嘴上谦虚:“一般般,一般般,”神情更加嚣张。

    蓝采和也点头道:“说的没错,这就是工农业产值方面的差距。我看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农业机械,增加水利设施,让一个人可以耕作二十亩甚至三十亩,再两季轮作,增加产量,问题才能解决。”

    何晓霞也道:“就是这个办法,一个劳力每年能收获五六十石以上的粮食,咱和他对半分,也不亏。”

    帐算清了,关盛言也不再坚持:“这样说,应该也能干。不过咱们华阳的田地产量还是不行,要是山下杨进士他们家的水田,用了化肥农药以后,我估摸着亩产能到三四石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