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潜伏1638 » 第七十四集军火买卖

第七十四集军火买卖

    谢若林道:“蓝兄,王兄,今天观看了你们护厂队的操练,真是精锐之师啊,兄弟佩服。我想照搬他们的装备,重建宁羌卫。”

    蓝采和有些意外:“欧,好啊,谢指挥使看上哪样装备了?”

    谢若林大手一挥:“全部。钢弩,砍刀,火炮,手榴弹,统统都要。”

    蓝采和问:“谢兄啊,我们这些武器,你们官军拿去用合适吗?省里都司衙门肯定会拨给你们一些制式装备吧?”

    谢若林不停地摇头:“那些我在西安府倒是看过了,都是些老旧不堪,做工粗陋的刀矛弓箭,根本不堪用。”

    他夹了一块牛肉,放进嘴里慢慢嚼着,咽下去之后,又喝了一口酒,才道:“经过去年闯贼过境这件事,我算是看明白了,官再大,靠山再硬,一旦面对流贼,这些统统都白搭。最后比的是谁的兵多,谁的兵能打。”

    “这次都司衙门让兄弟我重建宁羌卫的三个千户所,我准备实打实地足额招募兵勇,再配备最好的装备。等我手上有了这三千精锐,兄弟在咱们汉中府才能说得上话。”

    蓝采和,王启年都竖起大拇指,称赞谢指挥使英明。

    王启年问:“我们护厂队这些装备可都是科技道的不传之秘,不对外出售的。不过呢,你谢指挥使不是外人,倒是可以商量。只是啊,老谢,你有银子吗?不会又是想赊欠一大笔吧?

    谢若林瞪眼道:“老王你不要狗眼看人低啊,我老谢啥时候坑过朋友?和两位老兄说实话吧,这次回来,都司衙门是拨了重建经费的,你们现在就给我报一个实在价钱,我也看看能买多少东西。“

    蓝采和道:“不如谢兄还是先说说你的想法,咱们也好商量一个章程出来。“

    谢若林沉吟一会儿,才道:“两位兄长也知道,兄弟我这人是农民出身,既没有练过武功,更不会打仗,怎么说呢,我其实呢,很害怕那种两军对冲,面对面的肉搏战,唉,你们不要笑我胆小啊。“

    蓝采和笑道:“怎么会呢,谢兄这才是实在人,其实啊,谁不怕那种你死我活的血腥厮杀场面呢。“

    谢若林接着说:“都司衙门下发的,都是用来装备刀盾兵和长枪兵,还有弓箭手的兵器,那些都不合我的心意,可巧今天在你们护厂队的训练场,我一眼看中他们的装备了。“

    “钢弩力道大,射程远,上弦快,不惧风雨,是最合适的武器,我准备采购三千杆,全员装备。砍刀也不错,看着就锋利无比,也要配上,只是你们护厂队用的尺寸稍短,能否再长两三寸?“

    蓝采和道:“当然可以。不过变长以后会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会变得更重,这样就不利于连续挥砍,二是太长了会携带不便,毕竟他们还背着钢弩呢。“

    谢若林琢磨了一下:“嗯,那就算了,也不用改了,毕竟是你们已经用着趁手的尺寸。还有火炮,两种火炮我都试过了,打得又远又准,还轻巧,威力似乎比红衣大炮还要大些。我看要是把那种大尺寸的架在关城城头,几炮打下去,多少流贼都得跪地求饶。那种小的可以跟随队伍出征,这样的装备,不论碰上谁,我都敢和他们硬碰硬。“

    他说的两种大炮,小的就是原来的三磅炮,大的是余杭新造的六磅炮,个头要大得多,架在炮车上,需要骡马拖拽。

    六磅炮的威力自然很大,是攻城拔寨的利器。

    王启年问:“谢指挥使的胃口不小啊,说了半天,那就是我们护厂队的装备你都想要,怎么就没说手榴弹呢?“

    谢若林一拍脑门:“诶呦诶哟,忘了,手榴弹也要,数量还要多一点。我觉得这东西守城最适合,流贼来得越多越好,都挤在城下,咱几十颗手榴弹一下子甩进人堆里,那场面,想想都来劲。“

    王启年撇了撇嘴:“那就是三千杆钢弩,三千把砍刀,多少门火炮啊?“

    谢若林想了想:“十门大的,三十门小的,每门炮配二百发炮弹。再来一万颗手榴弹,欧,不,两万颗手榴弹。“

    蓝采和笑道:“哈哈谢指挥使的气魄确实大,我等佩服之至。这钢弩十两银子一杆,砍刀二两一把,三磅炮二百两一门,炮弹二两一颗配火药,六磅炮五百两一门,炮弹五两一颗配火药,手榴弹一两一颗。老王,你帮指挥使算一个总价吧。“

    王启年也不用纸笔,直接报数道:“一共八万九千两银子,谢指挥使您看对不对?“

    谢若林听到这个数,脑袋嗡的一声,脸都变绿了。

    他体内也流淌着商人的基因,冷静下来一算,这账还真是没错,他有点疑惑,自己升官以后,是不是野心变得太大了,到底该不该一下子搞这么大的动作呢?

    这次回来,他怀里揣着都司衙门拨下来的两万两银子,本来觉着钱不少,腰杆很硬,没想到真要把三个千户所都装备起来,竟然需要这么多银子。

    他脑子里又是一片空白,一时没了主意,讷讷地问:“这也太多了吧,能不能便宜点?“

    王启年问:“那你说实话,你有多少银子?“

    谢若林道:“一万两。“

    王启年笑道:“哈哈老谢,你不能开玩笑啊。要不你就少买点,装备一个二百人的亲兵队,还是够的。“

    谢若林不说话,凝神思考很久,猛地他直起腰板,断然道:“那不行,我必须要把三个千户所都装备起来。要不这样吧,从这个月开始,你们每个月那一千两银子不用给了。“

    王启年道:“那才多少?铸钱局大院里的东西已经拉得差不多了,你本来也收不到几次钱了。“

    谢若林道:“你还欠我二百杆鸟铳,我也不要了。“

    王启年笑道:“好好好,那也只值两千两银子。“

    谢若林道:“硝石,还有硫磺,宁羌那边有矿,你们随便用。“

    王启年道:“嗯,这倒是需要,要不然也没法给你供应火药啊,这算几千两银子吧。“

    谢若林道:“我还可以在沔县,宁羌,略阳一带,每个月帮你们征收一些矿石,这个值不少钱吧?“

    王启年哈哈大笑:“哈哈老谢啊老谢,我算是服了你了,真是有办法。不过这些都加起来,也还差得远呐。“

    谢若林犹豫良久,把心一横,道:“要不这样吧,我把我们宁羌卫的军田卖给你们一万亩,作价八两一亩,这样不就够了吗?“

    王启年大吃一惊:“你疯了吗,老谢?军田你敢卖,我们也不敢要啊。“

    谢若林叹口气道:“唉,这不是逼急了嘛,两位老兄也帮我想想办法,反正我是一定要把这三千精兵炼出来的。等以后,你们守在东边,兄弟我守住西边,咱们相互呼应,这汉中府还不是咱们兄弟说了算。“

    他这几句话,对于蓝采和还是有所触动的,蓝采和本来就有意结交和扶持谢若林这样的地方实力派,刚才的报价,其实是顺嘴胡扯,如果真算成本的话,一万两银子,应该也是可以卖的。

    于是,蓝采和就把他们与其他庄堡的农业合作形式给谢若林讲了一下,建议也采用类似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

    方案是宁羌卫手中的五万亩军田,还由宁羌卫组织劳力耕作,科技道给予化肥农药和技术指导,每亩产量一石以内的粮食,还归宁羌卫所有,超过一石的部分,科技道得八成,宁羌卫得两成,合作期五年。

    这样的办法,令谢若林颇为迷惑,这岂不是宁羌卫只有好处,毫无风险吗?

    没想到自己真的可以只用一万两银子,就办成了九万两银子的大事,谢若林简直难以置信。他笑逐颜开,一双大眼睛,弯成了一对月牙,痴痴地看着蓝采和的脸发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