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山村太子爷 » 第二章 登基大典

第二章 登基大典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一间大宅之内,传来阵阵山呼万岁的声音。

    赵廷轩此刻站在一旁,冷眼看着这群做着开国功臣美梦的“疯子。”

    他最终还是前来参加了这次登基兼开国的大典。

    不是他脑袋突然发昏想来过一把太子瘾,而是他觉得自己暂时不宜和这帮人闹翻,免得这帮人天天盯着自己,影响到他后续的逃跑计划。

    没错,他已经准备跑路了,离开这里,然后找个偏远的地方隐姓埋名过一辈子。

    他是绝对不会为这个可笑的山村王朝陪葬的,三千多刀的凌迟啊,想想都疼。

    客厅之内,两队站着歪七扭八的人群,对着北边坐着的一个人三跪九叩。

    但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除了齐博仁跪的还有模有样以外,其他人那叫一个乱,一会谁踢到谁的头,一会谁又顶到谁的屁股,“哎呦”声不绝于耳。

    现场就这么乱糟糟的行完了礼。

    不过赵廷轩没有跪,他就这么站着,犹如一个观众一般。

    这显然不符合礼法,但他是“太子,”他老爹不说话,也没人敢出言指责。

    对于这么多人被蛊惑着拥戴他那便宜老爹称帝,他倒是不奇怪。

    如今这种识字率更低、民众更愚昧,皇权不下乡的古代社会。

    他已经听说了,在他那便宜老爹称帝前的半个月前,有水中露出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大宋兴,赵家王”的字样。

    后来,又有村民吃鱼,从鱼肚中吃出黄绫,上面也有字……等等祥瑞之事出现了四五件。

    赵廷轩自然能猜到这些都是人为的把戏,但用来糊弄糊弄这些大字不识一个,远门不知道有没有去过县城的村民们还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众爱卿平身。”

    客厅朝南的一个座位上,一名身材微胖的中年男子抬手虚扶,脸上都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微胖男子正是赵廷轩那便宜老爹,赵左孟。

    赵左孟此时身穿一件龙袍。

    这龙袍应该是戏班用来唱戏的,因为戏班使用的龙袍,上面绣的龙都只有四爪。

    也不知是从哪弄来的,上面绣的那条龙歪歪扭扭,活像一条四脚蛇,针脚功法不是一般的差。

    他的座椅自然也不是龙椅,而是一把普通的太师椅。

    当然,现在也没人在意这些细节。

    待众人起身之后,赵左孟说了一声“宣旨。”

    一旁,早已等候的刘贵连忙站到了赵左孟身旁展开了圣旨。

    当然,所谓圣旨也就是一张普通的宣纸,刘贵清了清嗓子大声念道“我国家受天眷佑,肇造东土。

    举仁义之师,诞膺新命。迨朕嗣服,意保万民。敬念绍庭,永绥厥位。

    伪楚焰气存炽,极祸中原,是用倚任亲贤,救民涂炭。

    方驰金鼓,力奏澄清,用解倒悬,非富天下。

    而众将文武群臣军民耆老合词劝进,恳请再三,乃以今年十月廿五日,祗告天地社稷宗庙,建有天下之号大宋,纪元兴武。

    ……

    文武官绅,倡先慕义,杀敌建功,亦予通行叙察。惟尔万方,与朕一德。播告遐迩,咸使闻之。

    兴武元年十月廿五日。”

    因为没有太监,所以就让刘贵凑合着来做这差事。

    刘贵老爹是赵家的管家,他从小也是被当做预备管家培养的,自然也识字。

    这篇登基诏书应该是齐博仁那个老秀才写的,毕竟他是大宋“满朝文武”里面唯一一个有功名的,听着倒还挺像那么回事。

    于是底下“群臣”再次三呼万岁。

    接着,又追封了赵家四代先祖为皇帝,然后认了三百年前的宋朝皇室为先祖,又简单的祭祀了一下天地,赵左孟就算正式登基了。

    接下来就是封官进爵,刘贵随即又拿出一张宣纸开始宣读。

    第一个,就是封大宋兴武皇帝赵左孟的老婆赵方氏为皇后。

    不过赵方氏并不是赵廷轩这一世的便宜妈,他那便宜妈早就过世了,现在这个赵方氏是赵左孟的继妻。

    当然,他那已经过世的便宜老妈赵秦氏,也被追封为孝康皇后。

    然后就是赵左孟两个小妾,赵何氏被封贵妃,赵柳氏则被封淑妃。

    再就是赵廷轩,受封太子。

    同辈中,他还有一个哥哥,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

    除了一个妹妹和他是一奶同胞以外,其他兄弟和妹妹都是其他人所生。

    大哥赵廷信,是贵妃赵何氏所生,今年18岁,受封康王。

    三弟赵廷骏,也是贵妃赵何氏所生,今年16岁,受封瑞王。

    五弟赵廷丰,12岁,是皇后赵方氏所生,受封福王。

    六弟赵廷文,才9岁,是淑妃赵柳氏所生,受封端王。

    所有王爷都没有用古国号册封,而是用的吉号。

    这是齐博仁的提议,主要是图个吉利。

    四妹赵英儿,和赵廷轩一奶同胞,今年14岁,被封昭阳公主。

    七妹赵秀儿,6岁,也是赵柳氏所生,受封怀庆公主。

    另外赵廷轩还有一个二叔,叫赵左忠,被封为兴平王,虽只是郡王,但可享亲王待遇。

    赵左忠还有一儿一女,儿子叫赵廷耀,也是14岁,比赵英儿大几个月,被封为郡王世子。

    女儿叫赵欣,今年15岁,受封广平郡主。

    封完皇室成员,接下来就是大封群臣。

    齐博仁作为大宋学历最高者,当仁不让的被封为丞相,为百官之首。

    虽然早就已经知道,但仍然喜的齐博仁胡子一翘一翘的。

    吏部尚书则是由上游村一个教书的老童生担任,虽然没有功名,但至少也算是个读书人。

    在这个知识分子极为稀有的年代,就算是这些没有功名的读书人,若是参照后世,含金量也不会比名牌大学的大学生低。

    “臣,吴良有,谢主隆恩。”吴先生哭丧着脸拜谢道。

    作为上游村唯二的读书人,另外一个就是赵廷轩,赵廷轩也是一个过了县试的童生,他清楚的知道造反代表着什么,但没办法,他要是不从“贼”,估计已经被咔嚓了。

    礼部尚书的位置则先空着,毕竟现在不是很需要,主要是大宋王朝的读书人实在太少了,要专门分出一个人去管礼仪太过浪费,如果实在需要,就让齐博仁这位大宋王朝最高学历者临时负责一下就行了。

    户部尚书则是让赵家的老管家刘卓担任,虽然刘卓只是个管家,但至少识文断字,能写会算。

    户部,简单来说不就是管钱管土地管人口吗,让刘老管家担任正合适,毕竟他在赵家一大部分的工作就是这些。

    兵部尚书叫何烨,是赵左孟小妾、大宋新任贵妃赵何氏的哥哥,是隔壁下游村人,曾经在县里做过账房,也识得一些字。

    刑部尚书暂时也不设。

    工部尚书则是由上游村唯二的一个铁匠担任,另外一个铁匠是这个铁匠的徒弟,直接封为工部侍郎。

    在官职方面,赵左孟大气得很。

    等大员们封完,在场其他人也都封了官,最低也是个五品大员,就连刘贵也封了一个内务府总管大臣,正三品。

    至于三品以下,不好意思,大宋王朝太牛逼了,不设这么低的职务。

    分完了文官就轮到了武官,武官之首,是正一品的大将军,担任之人叫陈坚,原本是赵家的护院头领。

    谁说他这便宜老爹傻的,这不很精明吗,一个管钱的,一个管兵的,两个最重要的职位派的全部是自己的亲信。

    也对,要是不精明,怎么能经营好赵家这万贯家财。

    只是这么精明的一个人怎么会傻乎乎的去称帝造反呢?赵廷轩想不明白。

    接下来,就是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镇军大将军的册封,然后就是其他武将。

    反正最差也是一个五品的游骑将军。

    赵廷轩在旁边心不在焉的听着,根据他前世那些粗浅的历史知识,这官职,既像唐,又像宋,又带着点汉朝的味道,不伦不类的。

    不过仔细想想也不奇怪,这草台班子,学历最高的也就一个秀才,能搞出什么像样的东西,估计也就按照古籍这里抄抄、那里抄抄,折腾出来的东西。

    在场之人,满朝文武具有封赏,虽然除了一张用宣纸写的任命文书,然后上面盖了一个临时用木头刻的玉玺的大印,其他的什么官服啊、大印啊,什么都没有,但所有人仍然都很高兴。

    对于这些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底层人民来说,当官了就是值得高兴的事,至于这官该干什么?有什么权力?是大楚封的还是大宋封的,大部分人心里基本没什么概念。

    登基大典到这里基本就结束了,接下来就是一群人开始胡吹要如何如何征伐伪楚,统一九州等等。

    吹牛结束,就是皇帝赐国宴,当然,因为条件有限,就一切从简。

    几张八仙桌一摆,宰了两头猪,拿出三四坛酒,一群人就这么开始胡吃海喝。

    吃完一抹嘴,“众臣”各回各家,该种地种地,该睡觉睡觉,生活基本没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