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青桃时代 » 附件:我为什么要写作

附件:我为什么要写作

    我为什么写作

    -真凡

    我小的时候,对自己未来要做怎样的人和从事怎样的事业,是一种混沌的状态。那个时候也没什么那么丰富的娱乐活动,我和那时候的其他同龄小伙伴们,最多干的是在野外疯。我最喜欢的事情,曾经是钓鱼、捉鱼、捉螃蟹、山上采集野果、去小河沟游野泳,然后冬天在外面打雪仗。有了电视后呢,就在电视上下功夫,因为电视比外面有趣多了。那时对自己的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或者事业是没有太多思考的。我估计这是大多数人的状态,一种懵懂无知的状态。我当时书读得还不错,对学习也比较有兴趣,学得可能比其他同龄人轻松一点。而只要你书读得好,自然会有一个不用当农民的工作。至于是当干部当工人还是当其他的职员,那就暂时不得而知了。之所以不想当农民,因为那个时候的农民给人感觉又苦又累,还得不到其他人的充分尊重。被困在田间地头,想的基本就只是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时候的农民生活真的是让人感觉很没有希望。

    后来上了初中,我了解到了很多科学家的科学理论和实践,觉得很有意思,觉得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可以胜任这种探索,于是开始了畅想未来自己成为科学家。这个时候我的兄长们上高中,有希望能考上大学,所以我觉得我要是也上了大学的话,做科学家这条路应该行得通。可是,太多大学生了对农村人家来说就是个财力负担,所以,我爸妈给我设计的路线又成了先上中专,成为国家粮、城镇户口还有未来干部身份,这样的未来好像比较保险。我自己觉得这条路也不错,不用给家里太多麻烦,前途也挺光明的,所以,我后来没去高中而去了中专。

    三年中专生活里,我感觉自己学到很多知识,也收获很多喜爱,也萌发过朦胧的异性情愫。要我总结呢,我觉得那三年虽然不是为了上大学去学习的,但是我自己觉得最终我也没有太浪费时间,过得充实而愉快。但当时就业问题还是国家包分配,我最终也没有去成专业对口单位,而是听从国家安排去了基层乡镇政府。

    如果不是当时的乡镇领导时时提醒我们,现在机构精简,人浮于事,大家都有分流下岗的危险,我可能也就在那个岗位上先兢兢业业地干着了。但是,失业下岗的压力一直萦绕在心里,我觉得是时候要考虑自己能不能再去寻找最初的梦想,也就是说再搏一把去给自己的科学家梦想努一点力。我考虑过自己可以从事的领域都是当时非常热点两个方向:高温超导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我那时觉得高温超导看上去对社会的能源和其他方面的科技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而生物科技的发展也会给人类的医疗和日常生活带来极大改善。

    我不得不说,当时单位里面的《半月谈》杂志里关于彼时新晋中科院院士的王志新院士的报道,还有其他新闻渠道里关于克隆羊多莉的报道,给了我非常大的激励。我觉得人生一辈子,干点这样的事业才算没有白活。聪明的头脑不去干对人类社会最有裨益的事业,那不是很大的浪费吗?我那时觉得自己的头脑还行,可以算是其中一员,所以,我觉得那就这两个方向选一个吧。举棋不定的时候,我想起了当时中专学校里我景仰一位老师写信,问他的建议。之所以找他,是因为他是我的生活圈子里能想到的自己够得着的和科学家最接近的人了。不过可惜他没回我,我就只好按照我自己的思考来了。

    我想起了我初中的生物课经历,经常拿满分,我也还很喜欢。我觉得我可能会在这一方面有些天赋,该试试。我觉得好像生物学不少方向没有那么多对数学的要求,而我没上高中的经历让我总是对高中数学充满了好奇和敬畏心,总担心自己不能拿下。所以我后来选择了和王志新院士方向最接近的生物化学方向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由于中专的时候得到了我们敬爱的班主任的点拨,我在中专就已经开始了自学考试。等我在乡镇待得有危机感的时候我自学考试的大专课程已经基本快结束了,只有最后一两门,估计也就一个学期的事情。我知道要想从事生物研究的话,得读研究生,而大专学历需要两年的工作经验才可以报考,所以我得为这两年的空当找点正好充实知识的地方,最好拿到本科学历。当时省内能实现我的想法也就只有一些专升本的院校,于是我联系了当时提供这样专升本招生的生物系系主任,她是个很热心肠的人。知道我的想法后,她很热情地回复我可以报考当年的专升本科,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兴冲冲地准备了几个月,总算幸运的顺利入学了。那是一段我很怀念的又充实又短暂的飞速地扩充我的前沿生物学的知识的时间,因为我要为第二年的考研做充分的准备。

    考研的目标院校方面,我对自己数学的基础薄弱一直心怀畏惧,所以不想去找那些需要考数学科目的研究生招生院校,最后选定了后来自己入学的那个学校。自己读书好像一向还不错,所以一年多的本科学习,加上历年考研试卷的加持,让我比较轻松地在初试中拿到了高分,顺利进入了复试。

    复试的时候的老师对我还很和气,但是有个问题我回答得让他们并不满意:那就是我的实验技能经历。我告诉他们,我只做过一个生物化学相关的实验,所以他们只好告诫我,入学后要好好强化这方面的能力,实践才出真知,书本上的知识需要自己在实践中能有效结合,才是真知。回头来看,这话说得真是太对了!

    我本来志得意满,觉得做科学研究应该和读书一样,不难掌握的。但是入学了才发现,还真不一样:实践需要真功夫。其他同学们本科的后两年就已经开始在实验室动手了,而我一来要补的课就太多了。一上手就被要求掌握到他们的程度,自然是容易摔跤,所以那时候科研对我来说乐趣少少,折磨多多。更糟糕的是,自己当时还没有充分地掌控自己情感的能力,被感情问题冲昏了头脑。准确的来讲,爱上了一个不能充分回应我的情感的女性。

    感情上爱而不得,科研上不得其门而入,双层打击下,我抑郁了,退缩到游戏里麻醉自己的神经。这个时候我的想法是,自己只要不死,熬过去就好了。但是看起来很难熬,即便周围有很多很多愿意拉我一把的人,即使当时我周围的人都对我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读自然学科的研究生有一个好,那就是很容易拿到奖学金自费出国留学。所以在我感觉自己在国内熬不下去的时候,我想,也许出国留学换个环境,自己会好点?那个时候也没那么崇高要学到国外先进技术回来报效祖国的想法,就是单纯想出国换个环境,给自己希望,能够让自己找到人生的意义。所以,通过种种申请相关的手续后,我硕士毕业后来到了美国,继续我的海外留学的博士生涯。

    不过我发现我还是想得太天真了。只换环境不换人的话,还是好不了。因为心里还有那位让自己情感煎熬的女性,我在这新环境下并无太多改善,继续在抑郁和游戏中日复一日,苦熬等待着命运给我的转机。这样折腾了又快三年,我终于痛下决心,要振作起来,逐渐人生出现了转机,科研路上也得到一些鼓励,也和一位双向奔赴的女性结成姻缘。最终,我在留学七年后终于拿到了哲学博士的学位。

    那个时候我对科研的热情还有一些,觉得自己还没有穷尽自己对科研的兴趣,所以准备再努力尝试看能不能在这个路上继续前进让自己满意。所以,我又去了我的博士后学校进行博士后研究。之所以没有马上回国,也是考虑到自己博士期间的成就并不大,在国内找到能双向奔赴的单位比较少吧。

    这里我又不得不说一句,从我的漫长的求学经历来看,我的科研天赋实在有限。在我读硕士的时候,我还可以认为是我的经验不够,入门困难;在博士的时候还可以说我们系毕业要求不高,压力不大,但是在博士后阶段将要转换到未来长期工作的压力下,我依然没有做出自己很满意的成果,所以自己并不是很有成就感。和其他顶尖或者优秀的科学家相比,我好像也没有天赋提出非常前沿的问题,自然也没法找到这类问题的可能答案。还有一个我觉得我和其他更有成就的科学家相比,我对科研的高失败率那个时候接受度不够,所以每次实验失败的时候挫折感很强。

    博士后阶段在美国和中国都是临时的,到了期限就得换头衔或者找下一个职位,所以我决定利用利用我的有限的科研成果去找找教职。这里又得说,还是运气不错,也找到了一个和我双向奔赴的学校顺利入职。这个新岗位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任务。对科研我依然不甚得法,但是对教学我觉得自己好像不太讨厌,虽然自己也手生。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很用功备课,也很用功地给他们答疑,但是自己好像教学也和其他同事们相比比较糟糕,学生反馈并不是都很喜欢我的课。这个教学给我带来的成就感好像也不是那么的让我满意。

    我后来觉得,我教他们的,还是一些知识,但是并没有教他们为什么要去寻求知识。渐渐地,我自己开始认识到:学生来上我的课,不能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好的分数,而必须是因为他们对他们自己不懂的东西有去探索的渴望。要是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去求知的话,他自然要多走好多弯路,就像我自己。如果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要努力的话,我也会只能靠自发而不是自觉去前进,自然免不了一路的跌跌撞撞。

    我们学校如同其他美国大学一样,有一个文理学院,我所在的院系就属于学校的文理学院。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太明白,为什么文科和理科都在一个学院,明明都是学的不同的东西嘛!说归说,到我自己这里,其实我也不是一直都是只专注在理科知识的学习。我其实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不独自己上学的时候的书本知识。什么天文地理、人文社科、科学技术、游戏娱乐、宗教哲学,什么书在手边的话,闲了都爱看看,可以算是涉猎很杂的读法吧。

    现在,可以谈谈我和文学的缘分了。我得说,我喜欢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而艺术就是那个能把美好的东西展现出来的手段。这些艺术里有很多我并不擅长的,比如唱歌跳舞。和我最投脾气的艺术,大概就是语言文学艺术了。

    我最早和文学的缘分,大概就是写自己的名字,那大概是我爸在我五岁时教我的。当然,这么多年过去,我的手写字还是很难看。我想,我爸大概年轻的时候也过有一个文学梦,或许那个年代的知识青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吧,因为那时候的其他娱乐艺术活动实在不多。我爸年轻的时候他也看过不少杂志,什么《中国青年》啦,《辽宁青年》啦,还有其他的纯文学杂志,我也不知道他初中只上半年,为什么对这些文字的东西这么感兴趣。他甚至一度还研究了很多对联相关的文字游戏,总之,他是个有趣的人。

    我小的时候,虽然也像其他农村少年一样爱在外面疯,但是不疯的时候,我爱在阁楼上翻看我爸留下的那些杂志和其他文学读物,算是文学的初步启蒙吧。小学二年级时,我还一度萌生过去参加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的想法,找我姨妈资助了我两毛钱。但是因为找不到地方买邮票,就把钱贴在信封上,寄出去了,自然后来没有了下文。

    除此以外的课外书可就太少了,直到初中毕业前,我总算利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第一本严肃小说,美国作家霍华德·法斯特的小说《斯巴达克思》,是老一派翻译家叶维之和施咸荣的译作。我不得不说,这是我第一部认真阅读的严肃小说。虽然大多数情节不记得了,斯巴达克思作为矿场童工的坚韧不拔的经历给了我人生极大的营养。这个深刻的印象让我在抑郁得最严重的时候也决不放弃生命。毕竟,人一死,什么希望都没了。

    初中毕业上了中专,总算不担心升学压力了,所以我开始了漫长的阅读兴趣的探索,涉猎颇广。这过去的三十年里,我读的既有各种严肃的通俗的小说类,也有其他历史传记等等庞杂的非小说类,网络的发展还有很多维基之类的知识性页面也不少。这些阅读体验给我带来极大的愉悦感,而其中愉悦感最强的,还是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各种经典严肃文学作品。总的来说,对文学的欣赏给我很多美的享受。

    我想说的是,我的成长过程中,文学给过我很多很多美好,也给我的成长提供了很多的精神食粮,但是长期以来,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要去为文学做点什么。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该如何回报我的来自文学的馈赠。我想,我的少年时期,文学给了我关于人生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指导,给了我坚韧不拔的人生信条,这些东西,都是很好很好的。也许,是时候自己来回报文学给我的厚重的支持了。我决定,只要我还能行,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来让更多的人来一起和我分享我所得到过的丰厚馈赠。即使文笔暂时不到家,即使自己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写出来的东西不足以打动足够多的人,只要我写了,那至少也算通过这种方式来回馈了文学的厚爱。

    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写什么呢?我觉得,最好先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哪些事情我可以和大家分享,能够让大家得到一些共通的感受。于是,我回顾了我的这半生的经历,发现,我少年时期的中专生活,是我感触最深的时期,那是我感觉到自己最没有忧虑、收获最多爱的时期。即使有小挫折和小麻烦,那些都通过了一种不同的方式让我得到了成长。我想,我也许可以先和现在的少年们来分享我的这一部分经历,让他们也能在迷茫的时候看看曾经和他们同龄的过来人如何应对迷茫,有爱情的情愫时,如何更好得处理这些情愫。

    我觉得,人生是一场长跑,只要还没死掉,你就没有出局。虽然很多人认为需要抢跑,但是,我的看法是,如果你一直勤勉努力,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那么,是否提前抢跑对你未来能不能幸福就无关紧要。所以,我想和现在的年轻人分享我的这些故事,也是同时和现在的年轻人来分享我对少年时期我们的人生该怎么度过的一些思考吧。这些思考,如果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体现的话,也许更能够让少年们觉得可以接受和理解。所以,我开始动笔,逐渐完成了自己想要完成系列作品的第一个,《青桃时代》。那是关于自己少年时期的经历的一些大大小小的故事。虽然主要是面向现在的少年们,但是曾经的少年们也许也能在里面寻找到旧日青春的痕迹。

    这个故事写到这个程度,也许内容和形式都不是绝对完美,但也大差不差了,基本上能想到的要说的话都在里面了。我告诉自己,也同时想告诉大家,如果条件允许,我会给和我有缘的人来通过故事的方式来继续分享我的写作和我对人生中不同阶段的其他一些问题的看法。我希望,我的读者们也能喜欢这些故事和这里面的我的思考。也许你不会同意我的所有看法,那也没关系,毕竟我们都会彼此互相尊重和友好。我想说的是:我其实非常喜欢你们,爱你们,我也希望你们能够通过阅读我的作品能喜欢上我的那些思考。毕竟,双向奔赴的爱是那么那么地美好!当然,对其他的不同意我的看法的人们,我也愿意分享我的写作,因为你能看到我的作品,那就是我们有缘。一切随缘吧。缘分真是个奇妙的东西!

    一句话概括呢,我对创作我的作品和分享我的作品都很有热情,我也希望你们在阅读的时候也能感觉到我的那些热情。我佩服很多文学家,他们在文学上的高度我只能仰望,我也知道这个领域和科研界一样,依然很看天赋,所以我不奢望未来能达到和他们等同的高度。但是,只要我对文学的热情还在,对大家的爱还在,我就会享受这个过程带来的快乐,同时,也能够心平气和地享受写作带来的可能的痛苦。生而为人,我很满足。

    真凡

    2024年2月于美国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