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资明 » 第十一章 群臣逼谏

第十一章 群臣逼谏

    王资带着沐儿跟随着杜勇向东海酒楼走去,但这一天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可多了去了。

    弘治十八年、

    八月初九、

    今天又是一次例行惯例的早朝日。

    贪玩的正德皇帝虽然不比父亲弘治皇帝一日两朝那般勤奋,但也是懂得三日一次的例行早朝还是要上的。

    今天的早朝表面上看上去只是一次如前几日一样的例行小早朝,国公们基本上也集体以年老体衰为由告病不来,但正德皇帝于群臣进入奉天门后、进入奉天门的瞬间,就感感受到了一股来自台下文臣们的异样气场。

    李东阳与刘健、谢迁三名顾命大臣兼内阁老臣带领着群臣站在奉天门内等待上朝。

    在三位大佬身后的就是现如今大明朝的六部尚书,分别是:吏部尚书马文升、户部尚书韩文、礼部尚书张升、兵部尚书刘大夏、刑部尚书闵珪、工部尚书曾鉴,

    这九人也是大明如今政治漩涡中心中,权力仅次于皇帝的九人,

    放眼看去,这九人的岁数加起来足足有六七百岁,基本上都是大明的三朝老人,

    等到正德皇帝走到龙椅上坐下后,三朝老臣与三月帝王,这一老一少的双方就于奉天门内开始了今日的“例行早朝”。

    别看群臣平日里在正德皇帝印象中都是一群满脸和气的垂垂老者,但今天久经政坛的群臣却散发出了一股正德皇帝都有些胆怵的肃严之气。

    特别是为首的九位老者。

    正德皇帝不明白,这九位老者基本上都是自己在东宫时期的讲经述学的老师,以前在正德皇帝眼中他们九人看上去各个都是文质彬彬的老学究,哪怕自己调皮犯错也没有散发过如此骇人的气场,怎么今天这些人就突然好似换了一群人一样。

    不只是他们九人,群臣中例如礼部右侍郎王华与兵部武选司主事王守仁父子等等有资格上早朝的官员们,都给了正德皇帝一种陌生而又不易亲近的感觉。

    还没等正德皇帝反应过来群臣为何如此,群臣就在三位顾命大臣的带头下,齐刷刷的跪拜在正德皇帝面前。

    群臣先是行揖礼,之后就是跪倒在正德皇帝面前拜了五下,

    前四拜群臣都是用拜手稽首,每一拜还起身行揖礼,等到第五拜下拜后,群臣用头触地三次,

    直到三次叩首结束后群臣还不起身,齐刷刷的跪倒在正德皇帝面前。

    正德皇帝自登基以来,也是上了不少日常的小早朝了,

    在正德皇帝的记忆中,这种三日一次的小早朝中,群臣一般是不需要行五拜三叩首的大礼的,只需要简单的一跪一拜就可以,

    几名年老体衰的大臣正德皇帝甚至特许他们早朝不需要叩首。

    群臣对正德皇帝行如此大礼只有一次,那就是在正德皇帝的登基大典上。

    慌了,正德皇帝有一点点慌了,他不明白平日里儒雅随和的群臣们,为什么今天如此反常。

    这还是正德皇帝第一次遇到这种突发情况。

    还没等少年皇帝反应过来,内阁首辅刘健就先以跪拜之姿开口道:

    “臣请辞!”

    随即内阁次辅谢迁也跟着喊道:

    “臣请辞!”

    二位阁老站起身来,掏出准备许久的请辞奏折交到了站在正德皇帝面前的几名太监手中,将奏折上交后,二人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上跪了下去。

    这时其实二位老阁老已经有些逾越了,按照明朝的礼法来说,群臣在早朝的一切行为都应该在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王岳的指导下一步步进行。

    同时奏折也不是应该在早朝上交给皇帝身边的侍卫,而是应该交给专门负责收奏折的机构——通政司手上,再由内阁审批后,交由皇帝批红。

    而今天,不仅是二位阁老带头违背早朝制度,负责维护早朝礼法的司礼监太监王岳也没有说话,只是铁青着脸守护在正德皇帝面前。

    二位顾命大臣的请辞声响起后,六部尚书中的吏部尚书马文升、兵部尚书刘大夏、两名朝堂上依旧任职的弘治三君子中的其二,也一同请辞。

    他俩一位是五朝为官的大明中流砥柱、另外一名也是四朝重臣,二人也是如今六部尚书中声望最盛的两位。

    “臣请辞!”

    “臣请辞!”

    四人先后用中气十足的请辞声让整个奉天门都为之一振,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正德皇帝,看向了爷爷与父亲留下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

    正德皇帝还记得,自己登基以后王岳没少在各方各面帮助自己,帮助自己成为一个好皇帝。

    可这一次,王岳让正德皇帝失望了,王岳一直合规矩矩的背对着正德皇帝、面向群臣却不说任何话。

    孤立无援的正德皇帝更慌了,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四位老师都要同一时间请辞,要知道这四位大臣都是正德皇帝还在东宫时就受弘治皇帝所托,担任正德皇帝经学讲师的名儒,

    四人都算得上群臣中与正德皇帝关系较为亲近的大臣。

    本身这几位大臣都是在正德元年、也就是明年才集体请辞,用请辞来要求正德皇帝将八虎处置,可王资这只小蝴蝶推动了历史的旋涡。

    历史上正德皇帝登基的初期,正德皇帝的执政目标与人生偶像还是他的父亲弘治皇帝,

    有父亲作为榜样的正德皇帝在登基初期也是按期上早朝,勤敏的学习着如何处理政务。

    在历史上这时期是正德皇帝与弘治皇帝留下的文臣班底的蜜月期。

    直到正德元年三四月后,正德皇帝才在刘瑾等八虎的诱导下,在不出宫的前提下,于宫中玩乐。

    可得益于王资那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与刘瑾的刻意引导,让正德皇帝在登基几个月内,就再一次不顾礼法出宫游乐。

    正德皇帝在宫内骑自行车都能被群臣所知,那正德皇帝出宫打麻将群臣能有所不知吗?

    早在昨日群臣得知正德皇帝走出地安门的那一刻起,群臣们就坐不住了。

    大明还并没有烂透了,最起码京师的文臣内,还是有铮铮铁骨的读书人。

    一个国家要是全是贪腐之人,国家定然早早灭亡。

    但同样的,刚烈之人也永远是官场中极少的清流,不然也不会被世世吹捧。

    朝廷就是这样的,缺什么就吹捧什么。

    这些大明为数不多的刚烈读书人于昨日或齐聚一堂、或互通口信,但不论他们用了何种通讯手段,他们最终都决定在今日早朝集体请辞来请求正德皇帝处置八虎。

    甚至性格暴躁的刘健还于昨夜立下誓言:八虎一日不除,老夫誓不再为官一日!

    这些读书人的老朋友——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也表示支持,王岳可没有那么多忠心报国的思想,他只是想要借此机会除掉地位已经有些威胁自己地位的八虎。

    王守仁这位后世名震天下的王阳明心学创始人,于四人请辞后,第一个站了出来上奏:

    “臣有本!”

    “宦官刘瑾、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丘聚、罗祥、魏彬、高凤八人,借陛下隆宠肆意妄为、蒙蔽圣听,现如今此八人已危害朝政如赵高、蔡伦再世,臣恳请陛下将八人斩立决!”

    短短几句话后,王守仁再一次跪回了原来的位置上,等待正德皇帝的决断。

    王守仁的奏本当然不会是如此简单的几句话,但朝堂上一般情况下只会言简意赅的概述一下自己奏本的内容,王守仁奏本当然也是和严嵩的奏本一样,是一本引经据典的模范奏本。

    在刚烈的四位老臣与王守仁的带头下,群臣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轮流站出来上奏,

    其中当然包括了今年才成为进士的状元顾鼎臣与二甲第二名的严嵩,他们二人也拿出了自己的奏本上书。

    “臣有本!”

    “臣今日得知京师附近流民增多,臣多次询问流民为何流离失所,多是因为刘瑾等人放纵自家亲信,为祸地方而导致。”

    就如同杜勇所说的那般,哪怕是刚刚入朝为官的顾鼎臣,也会将流民之过归结于八虎头上。

    “臣有本!”

    “宦官刘瑾昨夜不顾京城百姓之安慰,指示东厂千户杜勇于昨夜宵禁时刻带一名乐籍贱人,迫害强城门守卫开门后强行走出出宣武门。”

    “望陛下明鉴!”

    相较于其他大臣上奏各种虚而大的事件,严嵩检举刘瑾放纵下属无视宵禁这件事情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只不过现在并没有人真的关心严嵩这个新科进士所说的话。

    等严嵩成为一代权臣后,可能才能说东就是东,说西就是西吧。

    一时间整个朝堂内除了内阁大臣李东阳等极少数老臣依旧跪在一旁一言不发外,其余大臣基本上都进行了自己对“八虎”独到的批判。

    一时间八虎一会被群臣称之为赵高、蔡伦,一会又被群臣比做张让、高力士,更有甚者直接将八虎定义为前不久祸乱大明朝纲的王振!

    群臣在给八虎定罪的同时,还提出了自己的处置八虎的处置意见:

    有的要求流放八虎、有的要求对八虎斩立决、更有甚者要求八虎应该被处以极刑凌迟。

    “臣乞骸骨!”

    “臣请辞!”

    除了对八虎的批判外,不少大臣也紧跟四位重臣的脚步,拿出了自己的请辞奏折。

    在群臣如同惊涛骇浪般的声音浪潮中,正德皇帝的脑子彻底乱了,他也不知道现在自己该做什么好。

    正德皇帝如今满打满算也不过十四岁出头,他哪里知道这种场面该如何是好?

    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本就应该贪玩好动、本就应该喜欢身边一切有趣的事物,而不是天性就懂得朝堂上的尔虞我诈。

    十四岁的正德皇帝面对群臣逼谏不慌乱才奇怪。

    正德皇帝的记忆中,只知道父亲是个人人称赞的好皇帝,也是个对自己不管不顾只知道处理朝政的坏父亲。

    但正德皇帝自认为自己是流着大明最光荣的朱家血脉,他要完成太祖当年的口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也要继承父亲临终前对自己的要求——“当一个为大明苍生付出一切的好皇帝”。

    正德皇帝再不懂事也知道,想要完成以上两个目标,必须有台下这些文臣们,与自己一并齐心协力共创大明辉煌。

    正德皇帝看着台下乱糟糟的朝堂,又看向跪在群臣最前面的九人,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正德皇帝站起了身,向台下群臣中与正德皇帝关系最好的九人走去。

    正德皇帝想起了父亲弥留之际对自己说过的话:“照儿,为父命不久矣,将来有任何不明白的事情,都可以问刘健、谢迁、李东阳,此三人才是大明中兴最大的功臣!”

    “为父只不过是沾了三人之光罢了。”

    耳边回响起父亲遗言的正德皇帝,一步步的向三人走去。

    当正德皇帝起身的瞬间,群臣就安静了下来,正德皇帝也直接走到了当朝首辅刘健身前,用略带颤抖的声音对刘健说道:

    “刘太师可以告诉朕是哪里做错了吗?为何要辞官而去,难不成朕不及父皇甚远?”

    正德皇帝一边询问刘健,一边试图将这名跪地不起的老者扶起。

    不论正德皇帝如何试着搀扶这名如今的内阁首辅、太子太师,刘健也一言不发,只是俯首在正德皇帝脚旁,一言不发。

    平日里力可抵虎豹的正德皇帝,却在这一刻怎么也扶不起这名俯首的垂垂老者。

    无力扶起刚硬不屈的刘健的正德皇帝,只能转身去扶一旁另一位执意要请辞的谢迁:

    “谢太博,平日里您最喜欢指点朕经学要领,可否于今日告诉朕朕该如何是好?”此时的正德皇帝语气中已经带有一丝丝无助和难以察觉的哭腔。

    谢迁本身就有些心软,年幼的正德皇帝用带有近乎于哀嚎的声音求助于自己,更让谢迁有些于心不忍,可谢迁看着身旁长跪不起的两位内阁同僚,一时也强行心硬起来。

    八虎不除,朝纲难正!

    两位内阁重臣自进入奉天门后,除了臣请辞外的三个字,没有说任何话。

    不止是他们二人,三名顾命大臣与六名六部尚书,也都是惜字如金,除了四人表示要请辞外,没有说过任何话语。

    这一刻的正德皇帝像一个无助的孩子,轮流走到九位重臣的面前,询问自己该如何是好,可这九人却没有一人回答正德皇帝。

    自正德皇帝起来后,奉天门内的所有大臣都没有再说过任何一句话,整个奉天门内除了正德皇帝那无助的求助声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声音。

    问无可问的正德皇帝,再一次扭头看向了位于龙椅旁不远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

    “王伴伴,你可知为何会这样?朕到底该如何做才好呢?”

    正德皇帝现在已经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好了,甚至开始询问起了一个太监宦官。

    就在王岳准备开口回答解开正德皇帝的疑虑,顺便增强自身在正德皇帝心中的地位之际,李东阳开口了。

    虽说现在群臣为了处置八虎而与王岳这名太监达成了暂时的共识,

    但群臣也不希望看见第二个王振出现在大明朝纲之中。

    “臣以为,是臣等愧对于先皇,让臣等无颜再见陛下,特此请辞归乡。”李东阳抢在王岳之前对正德皇帝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