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开元盛世混日子 » 第十九章 要为天下培育良种

第十九章 要为天下培育良种

    中午就在田间地头,围着火堆,吃煮土豆,混了几个贝贝南瓜,

    易安把火堆扑拉扑拉,找到自己扔进去的土豆

    “临淄王,吃这个,烤着别有一番风味”有火堆,不烤土豆,那就太煞风景。

    “嗯,软糯,甘甜,好吃,”李隆基撒着欢的吃,都要尝尝,自己能吃,百姓必然能吃。

    突然心生感悟看了一眼易安,此人吃过、见过,种过神仙良种!易安到底是什么人?

    李隆基默默思考,想着是不是派人查一下易安的底细,

    顺手从罐子里拿起一个吃食,这是啥?

    “这个圆圆的是啥,不是土豆,是啥?”看到贝贝南瓜,又不懂了。

    “临淄王,这个叫小南瓜,试一下”

    “好面,这个也是神仙良种?在哪里种的?亩产可有30石?”没办法,李隆基现在满脑子都是良种,只要是没见过的吃食,必定是良种。

    “这个没大面积种植,亩产几十石还是有的,能保存个把月,随便种些还行,当粮食差点意思”易安就是为了种点南瓜,自己吃的。

    ”你这是胡闹!这么好的东西,那就多种些看看,百姓多个粮食,那就少死一个人“李隆基生气了,没见过这样的,多好吃的南瓜啊,小打小闹的能成什么气候,大就是美,多就是好!

    杜邦看着还没收割的红薯地,思绪万千,赵郎君恐怕就是神仙!世人没见过没听过的良种,赵郎就能搞来,恐怕红薯也了不得,自己这个岁数,爽了一上午,舒服确实舒服,可身体不行了啊!

    “易安,那一亩红薯怎么个说法?”杜邦提前问问,心里有个准备。

    一听这,大家就都停下了吃饭,看着易安,满眼希翼!

    起身,来到红薯地,藤曼枯萎发黄,地头隆起裂缝,这是长的多大把地拱开,大丰收!

    ”“红薯也是大丰收,看意思亩产不下40石,”易安心里测算了一下,估计有4000斤,2021年亩产是6000斤,打个折,差不多

    ”“多少”?心情又开始激荡

    ”“40石!”

    不想说话了,都在心里嘀咕,易安到底是啥人,找的都是神仙良种,比起来粟米就6石,忙活一年等于种土,算了,爽就完事了。

    ”“是不是和土豆一样,不挑地,不挑水”李隆基问

    ”“比不了土豆,荒地能种,产量看天意,最好是耕地,还要有水源”

    就这么个玩意,靠着大河产量肯定不错,干旱就差多了。

    ”“挺好,好良种,起码产量高”李隆基没觉得不好,就算干旱,打个对折,也比粟米高,还要求啥,这是一般人能搞来的?李家江山多少年了,20石的粮食谁听过?

    这谁TM还吃饭,开干

    易安又在打样:扯断开藤蔓,用竹竿挑起藤蔓开始翻转,将藤蔓缠成一团团的汇聚于一处然后统一抬到地头上,等干透了烧火炕。

    然后用锄头刨红薯沟,不敢用力,刨几下挖挖,之后就像捡宝似的,从土里摸出一个个大红果子,起身,拿了个红薯,掰断,自己先咬了一口,真甜,不愧是蜜薯,生吃也香,另外半个递给李隆基

    ”“您尝尝,味道不错”,

    李隆基接过红薯就来了一口

    “甜,这么脆生这么甘甜,好!好”

    ”“土豆绝对不能生吃!红薯可以生吃,要是煮煮吃更了不得!”易安解释到,土豆生吃,赶上长芽,那是要死人的。

    ”易安,这不是粮食,这个地下长的果子,咋这么好吃“

    ”“没听啊,这是生吃,要是煮煮更好吃”

    ”“生吃都甜,要是弄熟,那不就是蜂蜜吗?”

    其实红薯生吃也不是很好吃,主要是水不太多也不太甜,只是没吃过,突然来一个还行,啃的多了就跟嚼渣子一样。

    干活的套路都一样,赶紧的!众人收红薯

    易安、杜邦、梁刺史和李隆基在地垄上闲聊。

    ”“乡亲们怕绝收,种了一点,那才多少?全天下就这么点粮种!不准卖,更不准备吃”易安先开口,谁也不能打主意。

    李隆基一愣神,传令护卫”“来人,把进出村子的路都安排上人,把潞州和临淄的护卫、家将多调些人过来,但又宵小,格杀勿论,一个粮种也不能出村!”既然知道是好东西,那就藏好了粮种损失不起。

    ”“来人,郡府严查外邦人士,让他们都走,从今天开始郡府不得外邦人士进入”梁刺史下令给衙役,紧跟临淄王,好东西不能传出去,谁管他们死活!本来妫州商业就不咋的,不差这点人。

    李隆基看了看梁刺史,这个人又点东西。

    ”“易安,我这就去写折子,怕是个爵位少不了你的!”看向易安的李隆基笑着说。

    杜邦真是替易安高兴,甚至是普通爵位也不能酬功!就在眼皮下见证了神仙土豆红薯的横空出世,更见证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奇迹。

    ”“临淄王,折子别写了,也别酬功”听到易安拒绝,几人有点着急,这是为啥,不但要上报朝廷,而且要大张旗鼓的上报,这是大唐之福,酬功更是应该,是旷世奇功!

    ”“易安,不得无礼!”杜邦脸上阴暗的大喝

    易安向李隆基拱拱手

    ”“我从长安咋回来的,临淄王是清楚的,现在的朝廷泾渭分明,安乐、韦后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打压良臣,谁还顾及百姓生活?”

    杜邦和梁刺史心说,你快别TM说了,这是我们能听的,虽然是实话,可你对着李家宗亲说这些,好吗?赶紧往地里走,收红薯去。

    李隆基叹口气,要不是这样,易安能去了长安?救易安居然去找安乐公主?乱了朝纲!

    ”“皇上金口一言九鼎!”李隆基一说完,就想给自己一个大逼刀,这谎话说的自己都不信。

    ”“纵观朝堂各人,有谁能如临淄王一般,励精图治,体察民隐,爱恤民命,跑遍潞州山山水水,又来临水村收获神仙良种?”易安准备刺激下李隆基,你要有雄心啊,我的王,天天想这一亩三分地有啥出息!格局要打开!

    ”“你闭嘴!闭嘴,要闯大祸的!”李隆基听到这些词,都是形容皇上的,临淄王承受不起,赶紧制止,否则传到皇上那里,后果就是死!

    杜邦梁刺史不敢过来,护卫都在忙,一个村子能有什么危险,周围无人,易安鞠躬作揖说

    ”“临淄王,酬功,我等,等到临淄王亲自下旨”

    一个惊天大雷劈到李隆基心里,我下旨,那我岂不是,临淄王也是李家子孙啊!稳住心神,严重的警告易安

    “念你乡下村民,不通礼数,下次不得肆意妄为,否则直接枭首“

    李隆基不想说话,背着手边走边琢磨。

    一个妫州犁,朝廷不重视,就潞州在推广,神仙良种报上去,百姓能不能种上不知道,自己和易安就冒出头来,安乐和韦后还不知道能整出什么幺蛾子,人家母女人多势大,把功劳贪了,都是好结果,把自己贬黜,易安杀了,也能预料的到!朝廷算是坏的根子里了,算求,不报就不报。

    把梁刺史和杜邦又拽过来,实在是不想听,话题太高端,我们不配!硬着头皮过来

    ”“梁刺史,春耕可能将临水村都种上?种子太少,多育种”李隆基要和当地商量,临淄王还管不到这里,宗亲王爷同你商议那就是给大面子了。

    ”“能种,就是临水村种了美人果能赚钱,怕是不愿意”梁刺史说实话,美人果多赚钱,给朝廷育种不让吃不让卖的谁愿意,刚吃饱啊。

    ”“易安,你咋说”转头问易安

    ”“临水村和下河村之间都是荒地,开垦出来就能种,有不确水,也不耽误种别的,只是人口少,开不出来这么多地”

    是啊,正赚着钱,咋能干那事。

    “每户给50贯,每个村子给5头牛,把荒地都开出来,两个村子别的都不种,就育种!“一锤定音李隆基,要尽快的大面积种植,没有足够的种子那到什么时候了,晚一天都不知道多少人饿死冻死。

    ”“行,村子里愿意干”易安也干脆,50贯啊,不答应才傻!种毛果子!

    ”“等把村民家的收了,都装你家地窖里,不够就挖,煮熟给村民一家两斤尝尝算了,让护卫就在你家住下来,看着种子”

    吩咐完后就各自去忙,红薯现在已经收了35石,还在继续有土豆打底,不能再惊讶了。

    老寿星叫了几个娃子帮着易安修房子安置护卫,墙上都是枪扎的洞,好在没推,地上刨的乱七八糟,弄点河泥抹抹墙,把地平整下能住下。

    ”“张老丈这是要做啥,也没听说找到宝物,糟践完和我说了一声回龙虎山了”老寿星看着家里的模样,愤愤不平。

    易安心说,他找到个屁,这是冬天了要回龙虎山过,村里太冷,也没啥吃的。

    下河村给送来的兔子、野羊,又回2021年有弄来百斤猪肉,切快焯水,倒入料酒去腥,捞出来,糖色就不上了,倒入老抽生抽,炖肉料包一放,算求,10个罐子炖肉,丰收嘛,必须吃一顿!

    ”“易安,咋都是肉,这不节的,少弄点,省着吃”吴氏看着10个大罐子,普通人家吃一年的,这一顿就要造了?

    ”“嫂子,找几个乡亲过来抱家里炖,一个灶忙活不过来!慢慢咕嘟着,再多放点土豆!家里还有粟米,煮些土豆红薯,咋也让人家吃饱”吴氏、宋寡妇先回来做饭。

    到了下午3点,红薯才收完,这是张老丈把下河村的人都叫过来帮忙,否则还要晚。要是平时易安肯定让大伙先吃饭了,可是地里还堆着好多,晚上怕是要冻坏了土豆红薯,还得继续干!

    ”“乡亲们再坚持坚持,等都下了地窖,咱们就吃饭,炖了10罐子肉,使劲吃,还有好酒,敞开了喝”易安用了望梅止渴之计。

    吃肉的诱惑,那是百姓能拒绝的?为了吃肉这点活也得干完。

    ”“易安,酒可要管够啊,你的这些嫂子也能喝不少”

    ”“肉,俺们也能吃不少”

    ”“上炕吃爷们儿,下炕吃肉”

    ”“那俺吃了你,叫你家婆娘饿死”

    乡下嘛,不谈黄色不热闹,乡下的车一点都不比城里的慢,听的易安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