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码农之死 » 第十三章 往事 - 仗义的吴晓文

第十三章 往事 - 仗义的吴晓文

    移动应用开发像沉于湖底的石子不再被人提起,正当日子咸不咸淡不淡的过着的时候,张红雷却又给李羽白的部门送来了一个新应用。不过这次的应用不是从国外送来,而是从姜赟的部门。

    报价和订单两个应用,都需要与印度人管理的后台系统交互,而且根据印度人的要求,他们都使用了soap协议进行消息传递。此外由于业务相关性,报价和订单发送给对方的消息里很多字段也是重合的,而事情的起因也就在于此。

    随着需求的变动,这两个接口也总是跟着印度人的要求做变动。有时候增加一个字段,有时候改改字段名称,有时候对字段返回值做修改。

    朱峰早就意识到这里面有很多重复的工作,两个接口很多修改都是相同的。如果只是对字段名称做变更,其实工作量重复也不大,关键是返回值的处理逻辑往往是根据印度人的要求添加或者修改,而关于这些逻辑,到底该放在中国这边还是印度人应该自己去处理,团队内的开发人员其实早有怨言。大家都觉得如果印度人觉得这些返回值不符合他们后续处理的需要,应该他们自己去想办法,尤其是一些字段在报价和订单这边根本没有用到,却还要求中国人把值计算出来再发送给他们,这实在是说不过去。

    印度人也有自己的考量,一些零碎的逻辑处理起来对他们来说没什么价值。他们只想要最后的结果,所以这活交给中国人干就行,如此便可以保持他们的代码干净整洁又优雅。

    朱峰没有过多的跟印度人纠缠这些零碎该谁做,因为印度人的团队与张红雷不是一个上级,而且他知道印度人在美国跟业务部门上层的关系很好且深得信任。毕竟他们维护的是核心后台系统,对接的不止是报价和订单,还有诸如收款,发票等等一大堆应用。

    朱峰明白,跟他们为了一点小事产生嫌隙实在是没有必要,这应该也是张红雷的想法。

    虽然不能让印度人做出改变,但重复的工作还是应该而且也是可以被消除的。朱峰的想法是把与印度人的系统进行交互的那部分代码整理一下单独做成一个JAR包,不光是字段值的处理,把消息的封装,还有对方接口访问认证之类的全都放在里面,然后让报价和订单团队的代码来引用这个JAR包。这就像Joanna她们负责的那部分一样,认证和授权也是由Joanna把代码打成JAR包然后交给报价和订单团队放到自己的代码库中再进行引用。

    朱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张红雷非常认可。但是随之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谁来负责这个JAR包的开发和维护?订单组和报价组异口同声地表示自己这边的事情很多,不想再负责维护一个新JAR包。

    朱峰之前不是没有考虑过谁来做这件事,他的想法是技术上谁都有能力来实施,其实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凭他的资历,随便提议哪个组来做,也应该都不会有反对的意见。

    不过当姜赟把这个问题带到张红雷这并且也表态说大家确实都很忙的时候,朱峰意识到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还可以有别的选项。

    姜赟是不是有意把这些没人要的东西往外抛,朱峰不知道,毕竟姜赟不是技术出身,她对开发工作量的评估应该是只能听信于各个组长。朱峰原本的盘算是姜赟作为部门经理,可以直接指定任何一个开发组,或者如果姜赟来找自己商量,就向姜赟细问一下最近报价组的需求内容来做一个评估,然后给出自己的建议。

    现在,他打算先静静的当个听众,听听张红雷怎么说。

    张红雷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李羽白这边的开发资源。自从李羽白这边成立了部门,一直都不算太忙,这一点张红雷是知道的。而且还有段朗,吴晓文和张杰这么三个精兵强将组成的小组,也是时候让他们多承担一些工作了。

    李羽白当即表示自己也支持多承担一些工作,不过要先回部门跟大家确认一下最近的工作内容,看看有没有什么大的需求冲突。

    这时朱峰适时地插了一句:“这件事不是那么急。虽然是越快越好,但也没有什么硬性的时间期限。”

    朱峰的话可以让人做各种理解,一方面可以被理解为就算现在没资源做,但是你总有闲下来的时候,迟早跑不掉;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这件事我只是提了建议,可并没有着急推进,你不用有压力。

    不管怎么理解,李羽白回到部门跟大家提了这件事,然后就问段朗,吴晓文和张杰的想法。

    张杰知道这时候不该自己先开口,他也没什么具体想法。

    段朗也不说话,而是看了看吴晓文。

    吴晓文倒确实很积极,他的想法很朴素,能多做一点就先多做一点,是个机会就先抓住:“有活儿就先干着呗!”

    吴晓文愿意承担,段朗也不会反对,张杰更是没有话说。

    李羽白很高兴,这其实也是他想要的结果。无论价值大不大,既然有这个能力,就不推脱,先满足领导的期望,不断找机会证明自己。等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以后有机会的时候总是会想到自己的。

    这一点李羽白确实想得很明白,也很有效。段朗,贾承孰已经打造了人设,接下来就看吴晓文的表现。

    接下来三个人便开始着手接管与印度人的交互接口,这里面吴晓文自然而然地就承担了主要的工作。他与报价和订单组的人频繁沟通,有时候整个下午都拉着对方开会讨论,然后提出代码方案。段朗和张杰也都很配合,只管跟着他设计的方案写写代码就是。这让吴晓文很感激,尤其是对段朗,真是亲密的战友!

    吴晓文不但跟自己的战友关系亲密,混了几天以后,他与报价和订单组的人也熟络起来。

    有一天贾承孰看见吴晓文坐在吕梦组的工位那边在与几个人正聊些什么,猜想大概还是这个接口的事。过了一会就听见吴晓文的声音传过来:“印度人这甩活的本事真是牛逼!咱这边替他们做的事情太多了!”

    接着就听见吕梦和高飞他们几个人大声赞同,然后吕梦又关心地说:“以后可就苦了你了。”

    吴晓文貌似无奈地摆摆手:“唉,没办法。不过也没啥,总是要有人来做的。”

    贾承孰看见他们两个人竟然边说边把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仿佛结下了兄弟般的情义。

    吴晓文在报价组那边赚足了人情,李羽白同样博得了同僚们的好感。张红雷很满意他这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姜赟也对他不推三挡四的合作精神十分欣喜。

    当几个组都表示自己没精力去维护一个共享JAR包的时候,姜赟其实是半信半疑的,不过她无力去深究,也不想去深究,因此才没有去求助朱峰。对她来说,一个给印度人发送数据的接口,虽然常常变化,但绝对不是业务需求的重心。在张红雷的部门里,报价这部分既是起家的资本,也仍然会是以后需求变动工作量的重中之重。订单那边虽然通常情况下改动不如报价这边多,但业务重要性也比李羽白部门里的那些应用大的多。

    况且这个通用的JAR包,尽管其承担了报价和订单的接口功能,但对几个开发组来说却谈不上有什么业务上太大的价值。做好了没有业务部门的人会来赞许,做得不好反而会让同事们抱怨。再加上跟印度人打交道实在是让人身心俱疲,备受摧残。这样一件需要替其他组承担责任,还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无论强加给哪个组,姜赟知道那都是不能服众的。而李羽白那边正好还有余力,丢给李羽白让他的部门有机会参与到核心业务的边缘功能,应该是会被接受的,张红雷想来也不会反对这样的安排。

    所以在三个经理的默契之下,每个小组,也包括吴晓文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在这件事里,吴晓文主动积极的工作态度,认真勤勉的工作方式,通过抱怨印度团队以与吕梦们共情的沟通技巧,一下子就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他也被贴上了几个标签:一丝不苟,善于沟通,技术精湛。

    还有一个标签没有人明说--仗义。

    吴晓文确实是仗义的,有一阵子张杰的家人需要手术,部门为这个刚毕业的小伙子发动了筹款,张红雷让Joanna和钱迅负责接收钱款并登记造册。贾承孰作为外包,收入自然是不如正式员工,而且他和女友还在城里租房,每月存不下太多钱,便只捐了200。事后Joanna私下跟贾承孰说吴晓文捐了1000,而大部分正式员工包括Joanna自己都是捐的500,其他人捐1000的只有李羽白,姜赟和朱峰,张红雷捐了2000。

    这样仗义又有能力的吴晓文,当然会备受好评。断断续续花了两个月时间,吴晓文几个人把这个JAR包做出来并发送给了报价和订单那帮人。以后接口变动的会议,吴晓文都会被邀请参加与印度人一起掰扯哪个字段该由谁来处理诸如此类扯皮的事情。

    一时间李羽白的部门虽然做的都是基础支撑或者边边角角的零碎功能,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兵强马壮,领导有方。

    而关于姜赟那边,Joanna却似乎是一副瞧不上的神情。

    “她们那边啊,乱死了!”有一次跟贾承孰私下聊天不知道怎么说起了报价组,Joanna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乱?什么意思?怎么乱了?”贾承孰不理解Joanna的意思。

    “反正就是乱呗!诶,你不懂。”Joanna欲言又止,神神秘秘。对着贾承孰这个外包员工,有些事还是不让贾承孰知道的好。

    看出来Joanna不想说,贾承孰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奇心想去了解。不过贾承孰当时无论如何也没猜测到Joanna指的是报价两个组之间的暗暗较劲。往外推不重要的活只是其一,争抢能露脸的需求开发工作才更是要紧。

    在李羽白的部门,人不多,本身负责的事情也不重要,李羽白又善于团结大家,所以彼此一团和气。有什么露脸的机会,李羽白也不会轻易放过,而是尽量为大家争取。谁有意愿谁有本事谁就上,做成了就露脸,没做成也就没什么可埋怨的。贾承孰作为外包,有些细微的利害他也体会不到,因此觉得部门里人人都很友善,不争不抢,一派祥和。

    不过平静的气氛里有时也会有人无意间流露出自己的心迹。

    有一次午饭时间王荣与Joanna还有贾承孰坐在了一起,边吃边聊八卦,说起了部门里各人的性格与做事方式。说到李羽白的时候,王荣突然发了一句感慨:“看羽白比我还小几届呢,现在都做了部门经理了。再看看我,我这不行,我得赶紧加油!”

    然后她就专心地开始在自己那盘肉末四季豆里挑拣起肉末来。

    贾承孰和Joanna听了王荣这莫名其妙的自言自语,互相对了一下眼神,都没接话。贾承孰记得王荣第一次跟大家见面就说过类似的话,看起来她确实是对自己的现状有些不满。

    虽然李羽白确实在这一批人里管理能力出众,但他的快速升迁也有运气的成分。正是因为赶上了张红雷部门高速发展的好时机,他才拿到了一个部门经理的位置,这不是光靠他自己平时的表现就能得来。

    王荣却不了解这些前因后果,只看到了自己与李羽白年龄和位置的差距,再加上又是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校友,又同样都是项目经理起步。可以说李羽白取得的成绩让她对自己不满,也让她不甘。

    王荣,也在期盼她的机会到来。

    但王荣想要的机会并不那么容易等到,张红雷的部门不扩大,哪里会有新的部门经理位置的空缺呢?这更是让王荣着急的地方。

    总的来说,王荣平时的工作兢兢业业,是个合格的项目经理。开发们平时的表现,也没有让她担惊受怕的地方,一切都平平稳稳,淡得好像没有滋味的水一样。

    但没有了类似贾承孰曾经给李羽白出过的难题,王荣也就没什么表现发挥的机会,给人的感觉似乎有她不多,没她也不少。

    于是王荣只能更加勤勉的工作,试图把任务划分得更细,以至于细到了在Joanna和贾承孰看来都没有必要的地步。

    本来Joanna和贾承孰平时的工作基本都是单打独斗,活也不大,伯纳德给的设计又详尽,任务划分如此之细,给谁看呢?

    倒是吴晓文那边对王荣的工作细致表示欢迎。毕竟吴晓文,段朗和张杰是需要分活干的,任务越细碎,每个人分到的活就显得越多。

    吴晓文还对王荣积极参与和印度人的会议大加赞赏。两个人一起去开会,显著改善了对印度人口音的理解能力,有时候小小地和印度人辩论一番也有了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