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码农之死 » 第十八章 往事 - 居士与老和尚

第十八章 往事 - 居士与老和尚

    意外得来了八万块,旅行计划又满血复活。

    但是贾承孰依然坚持要去那座古都,为了买房,能省一分是一分。他的算盘是去玩一次花不了三五千,然后等现在的房子到期就搬去郊区租房,一来离自己上班近一点,二来一年可以省下万把块的房租,各种日常消费也能便宜一些。

    去古都旅游确实便宜,除了景点门票稍贵,吃住行统共也只不过花了不到两千块。

    许美玲虽然没有去成海边,但是在这里各种各样的美食也让她大快朵颐,赞不绝口。贾承孰得意地说:“这不比海鲜强多了?那些硬壳壳有什么好吃的?”

    贾承孰确实对海鲜不怎么感兴趣,在他看来那些虾蟹贝吃起来麻烦费劲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东西,哪有一碗覆盖了大块牛羊肉的面食来得过瘾。

    许美玲虽然不同意贾承孰对海鲜的敌视,但也不得不承认这里的各种美食确实很赞。她半违心半同意地拥护贾承孰说:“对对对,你说的对。”

    古城里处处是沧桑沉重的老建筑,城墙上随便一块砖可能都有几百岁的年纪。可是许美玲并看不懂这些,她只是催促贾承孰把自己和这些风格不常见的建筑拍下来,还要拍得好看。这让贾承孰多少有点鄙夷,他不是鄙夷许美玲看不懂历史,而是觉得真正的风景照里就应该是纯粹的风景,一个现代着装的女子闯入照片会破坏那厚重的感觉。虽然他执拗不过,还是按照许美玲的要求先拍下合照,然后故意拖慢脚步再为那些建筑单独留影。

    站在古城墙上,贾承孰脑补了一下这里曾经多少次城头变幻大王旗,又多少次有人在这里点将校兵挥师出征,不禁心潮澎湃,作了半首诗:

    “乘风踏浪三千里,破阵杀敌百万兵!”

    此行的最后一个景点是城郊一座古寺,那里供奉有一件佛宝,乃是佛祖释迦摩尼所传。贾承孰并不信佛,或者说他不信教,不过他对释迦摩尼这个影响持续数千年的历史人物还是充满敬佩的。况且此行既然还有时间,不如来转转。

    到了目的地,一车的游客纷纷下车,贾承孰和许美玲走在队伍最后。刚走进大门,却发现这哪里是什么古寺,整个是一个新修的景区。大门正对着一条长约一公里,宽百米的大道。大道两侧各列了一排大佛菩萨像,共计十余座,个个都是十余二十米高,金身闪闪。好不容易走到了大道尽头,一队人已经被晒得又累又热,大汗淋漓。前面上了百余级台阶又是一道大门,进得门来终于是有屋檐亭廊可以遮阴,不用再受那烈日之苦。

    沿着亭廊往前走了不多远,队伍放慢了脚步。两人往前看,发现必经之路上一字排开了一溜长桌,桌后站着几个穿着僧袍,却没有剃度的人。站在最头前的一个正依次给每个游客在发什么东西,所以队伍才慢了下来。

    走到跟前,原来那人正在发香,却只给每人发一根。贾承孰本来就没打算烧香拜佛的,接过那人给的香一看,更加哭笑不得。那根香竟然只跟昨晚上在小吃街吃的烤肉签子差不多粗细,也不知这些是什么人,要干什么。这时那人边给走在最后一个的许美玲递上那根烤肉签子边说:“免费领香,免费许愿,大家往前走。”

    免费领香好理解,免费许愿是什么意思?贾承孰一时没明白,忍不住问那人:“啥是免费许愿?你们是干嘛的?”

    那人正准备坐回身后的圆凳,听了贾承孰发问便半猫着身子说:“往前走就知道了,我们是这里的居士。”

    于是跟着队伍往前走,看见前面同车来的游客正趴在桌上写着什么。这一溜长桌的中间那几张上摆了好几个软皮笔记本和签字笔,游客们正在上面奋笔疾书。

    等到贾承孰这一拨人走近,在这几张桌前负责的一个居士又为他们讲解:“大家来到这佛门古寺,都是不远万里。好不容易来了,可以在这里写下各位的心愿,佛祖感念大家的诚恳,会保佑大家的。”

    原来这就是免费许愿。

    贾承孰回身对许美玲说:“你写吧?”

    许美玲却摇摇头说:“你写就行,我不知道写什么。”

    许美玲并不是真的不知道写什么,只不过她觉得自己字丑,不愿意拿笔。给领导们写亲笔信的时候,她就犯愁这么丑的字怎么好意思寄出去,但是当时赵老板积极地鼓励她:“字丑怕什么,字丑才好!字这么丑还写,说明有诚意!”

    贾承孰也不想写,不过他想看看这帮人在搞什么名堂,于是俯身去拿笔,顺便看了看前面的游客们都写了些什么。可无外乎都是家庭和睦,身体健康,高考成功等等,也有一个很直白地写着愿自己生意兴隆发大财。

    贾承孰看了其他人的许愿便觉得自己不能写得太俗。他本想写一个“愿早日转型Java开发”,又觉得还是格局不够,略一思索,提笔写了八个字,然后留下大名,就拉着许美玲继续往前走。

    此时这支旅游队伍的大部分人都已离开这溜长桌继续前行去了。除了贾承孰和许美玲二人,前面只有一人还在最后一张长桌处逗留,那人正在掏钱往一个木箱子里扔,那箱子上写着“功德箱”三个字。

    “就这?”贾承孰有点失望,他心想还是这些套路,毫无新意。

    那守着木箱子的居士看见排在队尾的贾承孰二人走过来便大声说:“大家领了香,许了愿,佛祖会保佑大家让大家心想事成。可大家也应该对佛祖略表心意,给佛祖捐一些香火钱。”

    贾承孰不理不睬,拉着许美玲只管往前走,好像没听见一般。居士不得已使出了必杀技:“大家刚才写的愿望都留了名字,如果没有诚意不愿意捐,刚才许的愿可能就会不灵了!”

    原来如此,贾承孰这下才明白为什么前面的人愿意慷慨解囊。他扭过头与那个居士四目对视笑着说:“不灵就不灵,你也不看看我许的什么愿?”

    那居士一脸疑惑,探过身子去隔壁桌上拿来刚才贾承孰写过的软皮本,直接看向最后一行。许美玲此时也不知道贾承孰留了个什么样的愿望,就伸着脑袋也去看,然后哈哈大笑着念出了声:

    “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在那居士目瞪口呆地注视下,两个人趾高气扬地继续往这堆新修的建筑群深处走去。又过了几道阔绰的大门,终于来到了供奉佛宝的大殿。

    谁知道大殿里只有几个数十年前发现佛宝时用于层层嵌套盛放的木匣子和一个佛宝的仿制品,原来景区决定这佛宝不可轻易示人,要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才拿出来展示,并不是每天来都能见到的。

    这下贾承孰顿感受了欺骗,与门口那几个居士比起来,景区才是大骗子。

    最后他只好安慰自己和许美玲说:“终究我与佛祖还是缘分没到啊!”

    见不了佛宝,再游玩也感觉不会再有啥意思。无奈走出殿外,随便逛了逛竟撞见一座古塔,还有一个地道入口可以走进塔下,两个人好奇便进入地道往里走。塔下有一个地宫,只见一个老和尚坐在地宫门口的靠背椅上正闭着眼睛打鼾,身上的僧袍看起来虽然干净,但显然已经伴着老和尚有些年月了。

    地宫不大,但地下很凉快。两个人随便转了转,看了墙上挂的介绍才知道,原来这才是从古代时候就安放佛宝的地方。当地挖出佛宝后为了赚钱便投资兴建了一个大大的景区,然后把佛宝挪出地宫放到那新修的大殿里面去了。而看起来旅游收入并没有和寺庙分享,顶多是每年给点经费养活几个和尚而已。

    回程的路上,贾承孰心里感叹,假居士招摇撞骗,老和尚苦守地宫,这是什么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