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装不上人生巅峰 » 第十九章 那些时光中存在的东西

第十九章 那些时光中存在的东西

    四月的上京,天气乍暖还寒。

    一间屋子中,一条深绿色的落地窗帘,将所有阳光挡在外面。

    屋里,一盏灯,一张桌,一个老人和满桌的资料。

    段迹康在早上开完会后,没能按照约定回家吃饭,而是又忙碌了一个上午。

    下午则放下所有事情,来到了档案室的这间小屋,破天荒的,将五十年前的所有资料原件借了过来。

    五十多年前的一些老照片,都已经发黄泛褐,其上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裂纹,像是老汉脸上那些不堪重负的皱纹,但它们见证着时光流转,记录着岁月变迁。

    所有资料平铺在一张大的办公桌上,在桌子的最上角,有一张几乎从中间断开的照片,照片里一个身穿白大褂的年轻人,一手举着一块纸板放在身侧,另一只手高举过胸,手臂下好像垫着什么,脸上的笑容已经看不清,只有两排大白牙还清晰。

    那条几乎折断照片的折痕,从照片中间将它一分为二,右边大面积的空旷,却保存的相对完好,左边年轻人的样貌已经模糊不清,还有摩挲的痕迹让照片越加珍贵。

    照片里那空旷的部分,有一道模糊不清东西,垫在那小伙子胳膊下,手中很正式的抓着一块硬纸板,靠着纸板衬托,能看出这个模糊不清东西的体积,占据了照片大部分空白部分。

    这个照相机拍不出来的东西,正是“黄河水晶棺”。

    关于黄河水晶棺,网上有过大量的传言,也有一些杜撰的照片,可实际中的水晶棺,并不像一具一头大一头小的棺材,更像是古代的金元宝,下窄上宽,两头高高翘起。

    水晶棺长约3.1米,最高处距地面1.63米,全身由全透明材质组成,没有拼接和粘合的痕迹,照片中那道模糊的影子,正是因为水晶棺的高透光性引起的,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这具棺材的轮廓。

    这样一个造型奇怪的物件,为什么会被命名为黄河水晶棺呢?

    这正是它神奇的地方。

    无色透明的外表,就连照片都无法记录的水晶棺,而在某个特定位置和角度,正好能看出一个白衣女子,静静躺在棺里。

    女子不知是什么时期的人物,身上的服装虽也是宽衣长裙,却和任何时代的服饰特点都有不同。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穿衣风格更显简洁。

    只是随着水晶棺的丢失,后人再无法探究水晶棺的来历。

    段迹康将照片小心的放下,低声叹了一口气。

    如果不是这个水晶棺材,也不会有后面的许多事情,当然应该也不会引出徐广福这个恶魔。

    时间回溯至70多年前,当时新天朝刚刚成立,百废待新,而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蓝河的治理。

    蓝河是天朝文明发源的母亲河,同时也是一个心思难测的妇人。她温柔时,会悉心照料沿岸五千余年,当她发起狂时,全国半数的土地都要遭殃,更牵连着上千万人的生计问题。

    蓝色在历史上数次改道,最近一次,才过去百来年,正是那次,蓝河的出海口,从魔都附近流入东海,转道齐鲁大地,流入渤海,正是因为这次灾难,水患、瘟疫加上饥荒,使得这片千里区域,近十年才恢复民生。

    蓝河治水一直是一件长期的不计成本的预防工程,每年的枯水期,蓝河两岸的农户都会组织人力清淤,哪怕只将河床挖下去薄薄一层,也能尽量防止河水满堤,倒灌河岸两边。

    这天,陈家坝村的父老照例来河床清淤,村民们三三两两自发分组,再各自分散,有人挥镐,有人抡铲,年岁小的,就和妇人们负责用竹筐将淤泥背出河道。

    这时,河床上一个小鼓包周围,很快传来锹镐撞击硬物的声音,众人以为是挖到一块大石头,混没在意。

    而负责此处的几个汉子刚想借水遁避离,换个地方继续挣工分,就被眼尖的村长叫住。

    村长当然知道这几个汉子要干什么,河床清淤最怕遇到大石,只是挖的深些,淳朴的汉子们还不怕什么,最难的是将石头运出河床,这些石头,坛子大小的就有七八十斤,水缸大小的能有两三百斤,刚才汉子们的三锹两铲,从碰到硬物的面积,估计少说也是块千斤巨石。

    如此大的石头,只凭人力很难运出河道,如果有人帮忙还好,但大家都是出一天工,算一天工分,肯定想找些省力的事干。

    可负责这段河床清淤工作的陈村长,却不能对此视而不见,陈村长是老民兵团长出身,做起事来认真又讲究规矩。

    他呼喊了几声之后,见几个走远的汉子还有犹豫,就自己拿起铲子带头挖起来,这下,周围的几个村民,也拿着工具加入进来。

    就在个别几个人还犹豫的功夫,村长这里一铲子将泥下的东西挖出一鳞半爪,周围有些许见识的人马上喊道:“水晶!”

    声音不大,却也是吸引了半数村中老少的目光,加上众人的异动,很快陈家坝村的所有人都围了上来。

    水晶可是个新鲜玩意,但此时还是比玻璃常见些,至少他们见过。原来地主家的少爷,胸口挂过一个单片水晶眼镜,据说那一片就要两百块现大洋,是七八头耕牛的价格,眼前这块水晶,如果全都做成那种镜片,估摸着能给陈家坝村每人配上一头牛,还是那种最好的耕牛。

    围上来的村民,心中都有计较,众人七手八脚上来帮忙,用浑浊的黄河水粗略的冲洗一下之后,水晶棺的顶面,逐渐落在众人眼中。

    村长打量了两眼,就叫来一个年青后生,让他马上去趟镇里,找镇长报告,这个东西明显不是自然形成的,整块水晶虽然浑然一体,但细节处体现着雕琢的人类美感,说不定是个啥文物。

    村里人对村长的做法都没什么异议,就算换成耕牛也是村集体的财产,大家都收起自己的小心思,帮忙继续挖掘。

    镇办公室主任赶到现场时,时间已经过了晌午,跟他一起来的,还有许多消息灵通的闲杂人等。

    到了现场,水晶棺材周围已经挖出一个一人高的深坑,镇办公室主任明显也是个会做官的,讲了几句场面话,就说会把这事报道县里,然后也没留下什么指示,人就匆匆走了。

    快到收工的时候,才有好事者无意中看到棺材里的人影。

    这个发现让干活的汉子们吓得不清,谁也不敢再挖,而负责传递消息的散人,不仅把消息穿的更神,也请来了当地一个有名的算命先生。

    之后的事就和网上的传闻大相径庭了,算命先生的确开坛作法,并驱赶了众人,可没神到和龙王女儿交手的程度,这个算命先生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个倒斗的盗墓贼。

    第二天,县文保处和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原地只留下一个大坑,什么水晶棺材和白衣女仙都已经不在。

    文物工作者们可不相信什么龙王显圣,龙女水府的传闻,他们在询问了当地百姓,在经过调查走访过后,马上联系了当地派出所。

    很快假算命先生和他的同伙就落网了,水晶棺材也被顺利追回。

    其中,县文保处处长,知道水晶棺材被找回后,稍稍的长出了一口气。

    县文保处处长,是个国民时期的文办,大概类似于现在的首长秘书的角色。

    解放之后,因没什么劣迹,加之之前喜好古玩,升迁坐上县文保处处长一职,主要工作也就是收集、鉴定、整理文物,这个工作不是什么重要职位,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保护文物的认知,只不过那个时期有许多皇陵被盗,许多文物流落民间,哪个乡镇没几个落魄的乡绅土豪。

    收到镇里的消息,说是有文物出现,他犹豫一下后,第一时间上报了市文物局,打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思,也是想讨好上级部门。

    可领导刚一到现场,文物就失踪了,让他心里如打了一口水井,十五个桶七上八下的。还好文物很快被寻回。

    只是他大气刚喘匀几天,市里又要带着他去中央主管部门寻求帮助。

    他的身份,在县里还能安稳的上班,去上京?借他俩胆子,他也不敢。

    可关键是不去还不行,水晶棺材材质特殊,雕刻工艺更是浑然天成,说它是文物,属于什么时期,什么朝代,棺材里的人是什么身份,这些都是需要研究和确定的事。

    可水晶棺材浑然天成,既没找到接缝,也看不出这是什么时期的东西,关键还是在黄河淤泥中发掘出来的,更找不到原来的墓室,也没有和与之关联的文献记载。

    而整个水晶棺材的材质,也不是由主要成分二氧化硅的水晶组成,整个棺材坚硬无比,从开始想用小刀取些粉末,到后来冒险使用钝器,都没有伤到水晶棺材分毫,就让这东西更引人好奇。

    市文物工作者只能大概确定,棺中之人的身份十分显贵,毕竟历史上帝王也没有使用透明材料做棺椁的先例。

    因为图片资料对水晶棺材无用,市领导几次开会,最终决定去上京,找专家,而作为出土当地县文保处,正好作为第一发现者和当地基层领导陪同。

    如果是别人,能由当地政府开具介绍信,去一趟上京,那是无上光荣的事,能够挨着伟人更近一些,哪怕只是去看一次升旗仪式。

    可是文保处长不敢,倒不是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只是越面对大领导,他的身份越尴尬。

    既然推脱不得,他只能找些保命符让自己安心,只是这一病急乱投医,就引发了后面更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