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城一代的奋斗史 » 第一百七十七章 再当农民

第一百七十七章 再当农民

    李勃把在学校的暂时不用的一切日常用品,通过托运和自带,都统统带回了家。再回一次学校,领了派遣证,就可以去县农调队上班了。

    稼穑的艰难,不亲自劳作的人很难体验到农民的艰辛。

    既然到农调队工作,还是要亲近农民,做农民的贴心人,反映农民的心声,体验农民的疾苦。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自己干一干。农民就是这样说的,李勃的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下地劳动还是轻车熟路。

    李勃到村北自家承包的一块棉花地里,给棉花追肥。这种麦茬棉,是在麦收完成以后,用耕牛拉犁,翻了地,耙平,拉起埂,从地头的营养钵苗圃移栽的。目前刚移栽一个月,苗根刚扎进土壤,正需要营养长个,追肥就是给棉花苗喂饭,喂有营养的饭。

    今天的阳光不太强,天上浮云朵朵,太阳在白云身后躲躲闪闪,象一位害羞的少女,总不肯露出姣好的面容。

    风很大,有五级左右,刮得树枝、庄稼哗啦啦乱响。

    本来,有这样的劲风,不该这么热的。可郁闷的空气,压低了气压,人被迫喘着粗气调节体内的气流。汗腺,一种无穷无尽的源泉,吐出那么多的汗水,竟也不愿善罢甘休。

    李勃上身只穿了一条白色的背心,清爽倒也清爽,不过没有遮住的肩头,却经不住这不太强烈的阳光暴晒,差点晒脱皮。

    晚上,劳累一天,李勃想早点上床睡觉,可是刚躺到床上,双肩就火辣辣的疼,象麦芒刺穿皮肤一般。无奈只得侧身而卧,停一会儿,还得翻转身,换成另一侧,不然就吃不消。

    古人常说,睡觉要“卧如弓”,可李勃仰面平躺睡觉习惯了,对睡成“弓”不太适应,疼痛的双肩使他不得不改变正常的睡觉习惯。

    一夜过去,浑身都不得劲,休息比修整还难受。

    尽管这样,还是不能在家坐吃闲饭,第二天还是要下地干活,多少都要帮助家里减少经济负担。

    李勃㧟起白蜡树条编制的粪箕,拿上一把铲子,象童年的时候一样,到田地里薅草。

    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李勃抬头看天,飘飘欲动的片片白云,高飞的雄鹰,构成一幅深邃的大自然风景画;低头看地上,绿油油的玉米、大豆、棉花,在田野里随风轻轻地摇曳。三三两两的农民,在土地上挥汗如雨,辛勤耕耘,锄头在欢歌。

    一幅多么美丽的田园耕耘图啊!

    美丽的田园风光,真的让李勃陶醉其中了。

    青青的玉米,一排排的泡桐,一种静态的美,绿色的美,生命的美。

    李勃很想唱一首歌,来赞颂这大美的田园风光。心里的喜悦,这时却难以表达,只好哼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只来一曲,如何能过瘾?再来一首《梦回故乡》,真他娘的得劲!

    田地里的野草真的很多,长的很茂盛。如果不拔出,就会如陶渊明所描述的那样“草盛豆苗稀”了。

    李勃蹲在地上,对着疯长的杂草,左手抓,右手铲,拢一把放地上,再往前,重复下一个动作。

    心情舒畅,手脚麻溜,伴随歌声,效率很高。不到一个钟头,把地上拔掉的野草聚拢起来,就装满了一粪箕。

    李勃有了满满的收获,在地头的一棵大泡桐树下休息。

    看着收获的青草,绿油油地发嫩,牛羊一定爱吃,这一粪箕,足可以让一头牛和一只羊饱餐一顿了。

    村里的老人说,哪一年的草肥,庄稼也就长得好,收成好!

    但愿是这样。

    天即将黑下来的时候,李勃回到家,恰好父亲根全也从南地的瓜田回来了。

    “三儿,前两天给牛铡的草吃完了,正好你帮我再铡一些。”根全要去喂牛,看到盛草的一个大编织袋见了底,就招呼了儿子一声。

    “大,我今个薅了一大粪箕的草,这地里的草长得太旺了,让牛光吃青草,也吃不完。”李勃把今天薅的草都掏到地上,准备和父亲一起都铡了。

    “唉,可不敢!要是光让牛吃青草,它会拉肚子的,必须得掺着麦秸一起喂,豆饼、麸皮、棒子一起磨的牲口料,也不能少。”根全又念叨起养牛经来。

    “是,大呀,十里八乡谁不知道你是养牛能手啊!”李勃夸起父亲来。

    “少给恁爹戴高帽!来,我续草,你按铡把。”根全把一掐青草捋一捋,送到铡刀口。

    “大,你可小心点,可别碰着手?”李勃小心地说。

    “哼!恁爹干这行,30多年了,从没出过事,老练着嘞!”根全自豪地说。

    父子二人默契地配合着,先铡了李勃刚薅的青草,又铡了一抱的麦秸,最后掺和到一起,先储存到那个大编织袋子里。

    喂牛的时候,是把铡好又混合在一起的草与麦秸,从袋子里抓几把,放到淘水缸里淘几下,用荆条编制的大漏勺舀出,支在缸口控净水份,才能倒进牛槽,掺上饲料,搅拌均匀,才可以让牛吃。

    养牛的确是个技术活,不是每个农民都能把牛养好的。根全在生产队时,养牛技术一流,曾经被公社评为模范饲养员,那是戴过大红花,上主席台领过奖的。

    根全去牛屋喂牛,李勃就进厨屋,帮助母亲烧火做饭。

    李勃娘不想让儿子太累,就赶他去堂屋歇着。

    二嫂这时也从前院回来了,进了厨屋,也对李勃说:“三弟,你去歇吧,你二哥和四弟一起去打工了,现在咱家就五口人的饭,我和咱娘轻松就做了,不用你下手。”

    “二嫂,那让你和咱娘受累了。”李勃站起来,往堂屋走,顺手拉亮堂屋的电灯。

    这电灯就是亮堂,就这么一个圆圆的灯泡,就可以照亮整个堂屋的每一个角落。如果还是以前点煤油灯,那要点多大的灯芯,才能达到这个亮度?

    农村有了电,确实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农民家里的电器也多了起来,李勃记得农调队进行农户调查时,农户的家用电器数量可是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

    吃晚饭的时候,根全问儿子:“三儿,你的工作定了没有?”

    “大,基本定了,我去咱县农调队上班。”李勃放下筷子回答。

    “不是还当农民吧?啥农调队呀?”根全不解地问。

    “大,不是当农民,但要常跟农民打交道,每月有半个月的下乡任务,这下乡就是搞农业和农户调查的。”李勃耐心地解释。

    “一年有半年要下乡,还不是半拉农民!嗐,是不是这学白上了?”根全独自念叨起来。

    “大,您放心,三弟回来也是国家干部,不像咱农民土里刨食,是公家给开工资。”二嫂忙给兄弟帮腔。

    “那就好,那就好!”根全放下碗筷,点上自己的旱烟锅子抽起来。

    李勃也想,为什么农民都不想让自己的儿女当农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