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城一代的奋斗史 » 第二百五十六章 一年盘点

第二百五十六章 一年盘点

    自进入伏天以后,热浪持续冲击,酷暑笼罩着大部分地区。

    在郑州南郊,有一片神秘的土地,四周高大的围墙,让人望而生畏。尽管没有电网,人们也会联想到里面生活居住着都是什么样的人。

    骄阳似火,一切必须保持正常。管教正常,生产正常,安全正常,后勤保障更要正常。

    这里,没有一棵大树,人员聚集,密度很大,现代工业生产也产生很大的热量。

    到哪都是热的,呆在房子里吹电扇,仍然被热得头昏脑涨,这天还怎么出门?

    李勃偶尔头脑清醒了一阵,突然想起,到今天为止,到所里报到已经整整一年了。

    这一年来,仔细盘点一下,工作和生活的精彩,象天上的七彩虹,各种颜色纷呈;也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尝遍。

    就说人的方面,遇见了李高飞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结识了冷士仪的务实肯干,在单位的最高层领导,也见识了不同的领导风格。曾副所长的勤勉辛苦,陈副政委的平易近人,两位副职象两头拉套的老黄牛,助力冷士仪拉着一所这辆重车奋力前行。

    在中层干部方面,付四川主持生产科的工作,立足于稳,不敢闯,不敢试,思想保守,因循守旧,能守住摊就不错了。冷所长来了以后,去生产现场检查工作,对原来的生产项目不满意,果断出手,换了有工厂管理经验的牛长山,立马开足马力,上了绣花厂、织布厂和纸管厂,改变了所里生产落后的局面。

    王学仁主任和颜正实主任是老成持重的代表,他们有老一辈的沉稳,也有老一辈人的固执。在单位,他们能够起到稳压器的作用。

    韦友德科长就是一个堵漏的角色,所里任何一个地方出现纰漏,都是他窜忙的时候。

    大队的几个女大队长,是所里的台柱子,没有这几个主角,这台戏唱不好,甚至根本就没法唱。

    李勃所在的生产科,人像走马灯一样的换,走了马喜林,走了韩来娣,来了王贵仁,来了张军杰,来了张天兵,“二张”像匆匆过客,住过店,过一阵,就收拾行李走开了。李勃和胡大庆倒成了坚守时间最长的人。

    所里一直进行的改革,李勃成了自始至终的见证者,他还有幸成为改革“四人组”的成员,参与了所里机构改革方案的起草,中队升大队的变迁,内部人员招聘的轮转。但他自己,始终呆在生产科,就是一个干活的小办事员。

    一年的忙碌,李勃就像一个小陀螺,一直有领导、同事拿着鞭子抽打,使他天天都在旋转、旋转,几乎一刻也不想让他停下来。

    除了本职工作,做计划,干统计,写总结,还得兼职当采购员、销售员、广播员、电视管理员、值班员、报道员等几大员,不仅在所内忙,还得跑市内,跑长途。累呀,但李勃自己觉得,这是累并快乐着,比无所事事强太多了。

    李勃在一年中,也结交了几个所内的朋友,吕海伟、王田耕、张天兵,都能谈得来,有个小摩擦,也不影响良好的关系。电工房的小高、食堂的小崔和小林,都能在下班之后一起耍一会儿。

    人生难得相遇,相遇就是缘分。就在劳教所这个弹丸之地,能够与各色人等打交道,遇到复杂的人性,就是缘分使然。

    人是事的主角,事是人的作为。这一年,事事纷扰,遇上就难以躲过。

    公事上,大排查、大联欢,承包地、装电话、打机井、当领队,栽果树、验收礼堂,卖树苗、学经验,林林总总,那一件没有李勃忙碌的身影?

    私事上,有稿子见报的欢乐,也有秋风秋雨的哀愁;有情变的悲伤,也有听琴的慰藉;有优秀学员的畅快,也有回家的坎坷;有过年兄弟们的欢聚,也有老侯辞行的不舍;有野泳的舒心快乐,也有麦场见闻的揪心担忧……

    对于自己对写作的喜好,李勃回望一年来的作为,便有点自惭形秽。尽管也在报纸上发了3篇小稿,但终究没有成就大气候。尤其是今年这大半年已过,原定发6篇稿件的宏伟计划,仅仅完成一则百余字的新闻稿,不知道这后边的六分之五的任务怎么完成,到如今也没有开辟出一条捷径来。难道要自我修正计划,能在省级以上报刊发一篇文章,就算完成任务?

    希望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在鲁迅文学院函授部的学刊《学文学》上发表一篇作业,到10月份,可以去BJ参加一次长城笔会,看看天安门,游览一下故宫,爬一回长城。

    天实在是太热了,这是不是头脑发烧,把脑袋烧坏了,才冒出的狂想呢?

    李勃自己觉得脑袋空空,写不出东西。但奇怪的是,在《奔流》杂志上发表《大墙下》的戴文杰,和自己一样生活在高墙以内,人家1985年20岁时,咋就能开始发表作品呢?

    在那次函授班面授后学员的小型聚会上,密北水泥厂的梁京还说李勃所在的劳教所是一座创作的富矿,而自己天天面对这些人,为什么每每提起笔,印象就一片模糊呢?真是说不清的迷茫和困惑。

    稿子寄出一篇又一篇,大多都是石沉大海,听不到一声回响,看不到一圈涟漪,这让人都受折磨,长此以往,如何能承受得起啊?

    人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李勃已经承受了那么多的失败,成功难道就不能光临一次吗?

    如今有个说法,“教书的不如写书的,写书的不如卖书的”,著书等身的大作家,不如在大街上摆书摊的个体户,才刚刚兴起十几年的文学热,随着商品经济的大潮和新型“读书无用论”的沉渣泛起,就要被吞噬了吗?

    李勃不敢想象。他对文学还只是一种爱好,生活保障有一份正式的工作支撑着,还不需要靠“爬格子”来谋生。既然这样,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唯有坚持,才可辉煌!